为什么就不能是钱学森与杨振宁等人的观点已经落后于时代了呢?
【本文由“星辰大海路上的腹黑兔”推荐,来自《阿歪:老课本与新教材——海到无边天作岸,山登绝顶我为峰(下)》评论区,标题为小编添加】
为什么就不能是钱学森与杨振宁等人的观点已经落后于时代了呢?
老实说,我第一次看到他们的观点的时候也觉得震撼,也觉得醍醐灌顶——毕竟现代科学里面这也是外国人发现的,那也是外国人发现的。
至于现在么,我大概只会说:哦。
因为我根据我自身的见识,觉得科学已经进入了遍历时代。凭天赋能搞定的问题,基本都已经被搞定。剩下的基本都是需要大量的有那么点天赋的人去试错才能推进的问题。
而中国这些年的经济发展,实际上正在满足批量培养有那么点天赋的人才的物质条件:衣食基本无忧的下一代。
换而言之,不指望科研发财致富,而是希望科研来满足自己探索未知的人群的数量随着经济的发展在增加。
顺便问下,有人知道,维持在所有数学领域的人才不断层(不追求推进,只要求自己懂,然后能带学生),需要多少人吗?
是的,那些理论或者定理很多都是西方人发现提出证明的。但是你都没人懂的情况下怎么用呢?
拉马努金是印度的很有天赋的数学家。问题是,拉马努金的贡献现在又有几个印度人能懂,能研究?
全产业链的重要性现在大家都知道,好处大家也多少能分享到。
那么运行全产业链的全工程师链呢?
那么培训全工程师的全知识链呢?
为了国家好,并不代表观点就一定是对的。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最起码,通过实践来知道适用领域与时代。
估计会有不少人骂吧。
顶尖人才,类似杨老,钱老级别的,做出的贡献,无疑是巨大的。
但是,就目前的情况来看,稳定的培养出这类人才,就是个难题。有那个认知水平的,人家就一定会投入基础数学,理论物理的研究?投入金融,三四十岁前财富自由不香么?
从概率的角度来说,能成长为顶尖科学家的孩子,大概率出生在中国的普通家庭。对这些家庭而言,提升家庭财富级别可能才是更优先的事——先不说家庭条件是否满足这类孩子成长的需要。
而对国家而言,国家更看重的是知识的稳定传承,而不是属于全人类的科学突破——国防与安全领域的突破是另外一回事。
总而言之,我个人的看法是,顶尖人才(科学领域重大突破)是可遇而不可求,发展型人才(只要有突破能学会用)只要全民教育领域舍得投入(中国这种)就能稳定获得。
而且,顶尖人才搞科研,总不能一支笔,几张纸就行了吧?也得有知识链支撑吧?如果仪器制造只有中国最全,操作仪器的人中国也最全,能理解顶尖人才的理论去培养工程师的教师也是中国最全,就不用多说什么了吧?
至于为什么现在有些领域仍然落后,我的看法是积累太少,发展较晚。姑且不论质量,大量的培养大学生才多少年?而我们面对竞争对手呢?从几乎全世界吸纳人才长达几十年的美西方(积累的数据就不算了,毕竟多数只要有人去学就能弥补差距)。
最后问下:杨老都没解决的科学问题,得什么样的人才,才能在自己的科研生命消耗完之前解决?
毕竟,传承断了之后,通过“考古”发现“前人”的远见卓识,在数学领域内不罕见:通信不发达的年代,某数学家研究着研究着发现几十年前甚至上百年前早有人研究过同样的问题,走到同样的高度,一点都不稀奇。
而现在类似问题同样存在,走得快的数学领域的研究成果能解决其他的走得慢的领域的问题——但是同时能在两个不同的数学领域走到那个高度的人才出现的概率也很低。
所以,对国家而言,能做的其实就是打好基础,保证知识传承不断层,这样只要出现顶尖人才,就能立马拉起队伍干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