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经看扁方言,觉得它土、拿不出手
【本文来自《广州地铁可以粤语报站,上海、杭州、苏州地铁为什么不用本地方言报站?》评论区,标题为小编添加】
一开始就错了。问题不在于别的地方“为什么不能”,问题在于广州“为什么能”。“语同音”和“书同文”一样是历史大势。方言复兴主义实际上是一种“白左”思潮,是个人主义、自由主义在语言文字领域的蔓延。保护方言长远看则是一种历史反动。
从整体上看,共同语的产生、普及和方言的消失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要求。随着人类社会的联系变得愈来愈密切,作为阻碍不同族群互相交流、进而阻碍生产力发展的屏障,人们不可避免地会抛弃方言转而使用共同语。
从细节上来看,方言、口音的种类和数量之多,根本做不到巨细靡遗地加以保护。广东不止存在“粤语”、湖南也不止存在“长沙话”,可为什么在方言保护上却重此轻彼呢?方言较多地区公共交通上的语音播报,是否应该用当地所有的方言播报一遍?
从历史上来看,今天我们所使用的一切语言都是从古代流变至今的,历史上,不知道已经消亡了多少种方言。有的方言随着族群的灭绝而消失,有的方言随着人口的流动、混居而变异。如果要保留方言,请问历史上已经消失得方言算什么?
从逻辑上来看,用“粤语”代表广东地区的所有方言,事实上就是在树立粤语在一定地域内的“普通话”地位。这正好说明了普通话(或称“标准语”“共同语”)存在的历史必然。
我自身经历,做学生的后半段对我说的方言感觉土,没面子,拿不出手那样,后来我才知道我的方言很多话里的那些我以为不可能写出来的,却在汉字里面都是存在的,原来是自己愚昧才会看扁我的方言。
说到文化,地方戏曲就用的方言,你不知道国粹京剧怎么形成的吗?
所以个性和多样性的丧失或缺失将会减低甚至消灭你的国的“生生不息”和“生机勃勃”(包含各方面)。
国有个魂,京剧就是其中展现的一缕。
(实质就是共性和个性,统一性和多样性,不可以偏废,得合适,合适中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