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中国就已经有制白糖的技术了,海上丝绸之路,糖还是中国最要的出口货物之一

【本文来自《古代豆腐脑就是咸的,一百年前出现白砂糖,才开始出现甜豆腐脑?糖过去可是奢侈品》评论区,标题为小编添加】

明代中国就已经有制白糖的技术了,海上丝绸之路,糖还是中国最要的出口货物之一。

只不过中国传统甜食标准用糖量不高,以至于到今天我们一提欧美标准的甜食还会半搞笑的用“致死量的糖”来形容。

而欧美那“致死量”的糖,基本才是因为糖少见而珍贵,贵族阶级为了炫耀地位拼命加糖的结果,尤其是英国这类饮食文化没啥底蕴的国家。

发表于天津市
2022-09-19
社会 生活 历史

观察者APP,更好阅读体验

评论7条

HG版CHERRY

2022-09-19 20:45

来自天津市

肃慎书室主人

2022-09-19 18:41

来自辽宁省

跟印度学的。见季羡林糖史。

从印度引进的主要是红糖高效制取技术(相对当时而言),后来的红糖澄清和制冰糖应该是中国自己研发的

中国最早的文字记载甘蔗制糖是屈原的《楚辞·招魂》中的“胹鳖炮羔。 有柘浆些。” 
印度因为纬度的关系,甘蔗产量大,所以早期制糖印度有优势,《续汉书》中有“天竺国出石蜜”。公元1世纪,张衡《七辨》注曰:“沙糖与石蜜乃其等类,闽王遗汉高祖石蜜十斛”。
这里的“石蜜”就是块状的红糖,是甘蔗汁加热熬制而成的。

唐贞观十五年,印度摩伽陀国打算与大唐建立外交关系,李世民要求出使摩伽陀国的大使把印度的先进制糖技术带回来,以降低中国制糖成本,这个时候的糖还是“石蜜”(值得一提的是,出使团的副手就是后来“一人灭一国”的王玄策),不过大唐得到技术后很快就进行了改进,《新唐书》有“色味愈西域远甚”的评语,尤其是土法制白糖,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滴漏法”或“黄泥法”,这是中国独创的,印度并没有这方面的技术。

具体到细节,印度熬制红糖选用牛奶来吸附杂质,中国用的是蛋清,一方面是中国牛奶资源不如印度多,另一方面是蛋清遇热凝固效果更好,之后的黄泥滴漏法效率更高,所以白糖和冰糖从唐宋时代起就成了中国的紧俏外贸物资。黄泥滴漏法更是直到现代制糖业兴起才被彻底取代

4

guan_15697204781099

2022-09-19 21:34

来自湖北省

肃慎书室主人

2022-09-19 18:41

来自辽宁省

跟印度学的。见季羡林糖史。

古时候没有叫印度的,南亚次大陆除了阴国殖民外,那里史上从没有过一个统一的国家。中国最早的文字记载甘蔗制糖是屈原的《楚辞·招魂》中的“胹鳖炮羔,有柘浆些。”柘浆,即甘蔗浆。公元1世纪,张衡《七辨》注曰:“沙糖与石蜜乃其等类,闽王遗汉高祖石蜜十斛”。沙糖与石蜜,都是甘蔗浆不同方法得到的结果。此时南亚次大陆的文化中心还在尼泊尔为主,是从象雄古国来的,然后波及恒河流域,那里都还是一盘散沙。最有可能是华夏的甘蔗浆的技术传到藏区传到尼泊尔而更向南扩散,唐朝时技术可能又有了回流。唐很快就又进行了改进,《新唐书》则有“色味愈西域远甚”的评语。

肃慎书室主人

2022-09-19 18:41

来自辽宁省

实心坦克

2022-09-19 18:06

来自辽宁省

最后一道工序竟然是用黄泥水淋红糖,真不知道当年是怎么发现可以这样的。

跟印度学的。见季羡林糖史。

肉末煎饼

2022-09-19 18:34

来自浙江省

致死量的糖主要原因还是人,不管先天还是后天因素,总之西方人吃那种致死量糖的甜点才会觉得甜。

1

8122

2022-09-19 18:30

来自广东省

小时候《奥秘》里写的古代中国不会做糖,长大了才知道被晃点了

HG版CHERRY

2022-09-19 18:21

来自天津市

实心坦克

2022-09-19 18:06

来自辽宁省

最后一道工序竟然是用黄泥水淋红糖,真不知道当年是怎么发现可以这样的。

黄泥主要成分是氧化铝,氧化铝有吸附性,可以吸收杂质

1

打开APP查看7条评论

特朗普要求“大搞特搞”,美团体急了:没中国不行

“听到东方惊雷了吗?那是14亿中国人在笑话美国”

“美国政府像青少年,拿信用卡挥霍,直到…”

“美国人,真正该担心的时候到了”

直播:算法向善——共话AI与人类命运共同体未来

特朗普要求“大搞特搞”,美团体急了:没中国不行

“听到东方惊雷了吗?那是14亿中国人在笑话美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