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前苏联农产品产量那么高,为何还要大量进口粮食呢?
【本文来自《亚洲特快:俄罗斯“305”导弹背后的故事》评论区,标题为小编添加】
苏联的农产品供应量也是发达国家水平的,联合国粮农组织FAO数据库的数据显示,1987年,苏联人均蛋白质供应量107.12克/人/天,仅低于澳大利亚、保加利亚、法国、希腊、匈牙利、冰岛、爱尔兰、意大利和美国等9个国家,排名世界第10位。
其实,不论是前苏联,还是现在的俄罗斯,人均粮食产量一直远高于世界平均水平,也远高于中国的水平,不存在吃不饱饭的问题,区别只在于那个吃得更好,比如,同样是吃肉,前苏联时期以高端的牛肉为主,现在俄罗斯则以廉价的鸡肉为主。
有人又会问,既然前苏联农产品产量那么高,为何还要大量进口粮食呢?
苏联粮食不能自给是因为生活水平更高,要吃更多的牛肉,喝更多的牛奶,所以需要更多的饲料用于畜牧业。
以俄罗斯为例,联合国粮农组织发布的统计数据显示(俄罗斯最早的统计数据是从1992年开始的), 1992和2012年,俄罗斯谷物产量分别为10354.3万吨和6841.9万吨,1992年谷物产量虽然比2012年高51%,却净进口谷物3200万吨。而2012年虽然谷物产量远低于1992年,但仍净出口谷物2111万吨。用产量加净进口,再加库存变化,算下来1992年和2012年,俄罗斯谷物国内供应量分别为12478.9万吨和5607.3万吨,2012年俄罗斯谷物的国内供应量只有1992年的45%,这种情况下能说2012年俄罗斯农业生产水平比1992年更高吗?
为何会出现这种情况,我们可以看到1992年和2012年直接用于食物消费的谷物分别为2305.1万吨和2140.8万吨,相差并不算太大,但用于饲料的谷物却分别为8221.5万吨和1871.5万吨。显然,1992年的俄罗斯如果将饲料粮压缩到2012年的水平,1992年俄罗斯不但不用进口粮食,反而会比2012年出口更多的粮食。可见,即便在苏联崩溃解体之初,俄罗斯的粮食消费水平仍远高于20年后的2012年,因为解体之初的生活水平虽然已经比不上前苏联时期,但暂时仍延续了苏联的水平。
这种情况还有一个相似的例子,印度的人均粮食产量连中国的一半儿都不到,但是却一直是一个粮食出口大国。而中国则在上世纪70年代末就开始进口粮食,而且进口的规模越来越大,现在年进口量加上大豆已经达到1.3亿吨,相当于苏联高峰时期的三倍以上。这并不代表中国的农业比印度落后,只不过证明中国的经济发展水平更高,人均粮食消费量要比印度高得更多而已。
而印度之所以源源不断的出口粮食,也并不是因为印度人具有勒紧裤腰带支援全世界的国际主义精神,而是经济发展水平太低,大多数人只能够半饥半饱,甚至饿着肚子。相反,中国随着经济高速增长,对肉鱼蛋奶的需求量越来越大,需要更多的饲料粮用于畜牧业,所以自然就不够吃,要进口了。
联合国粮农组织发布的统计数据显示,2013年,中国和印度谷物产量分别为48628万吨和24092.6万吨,印度谷物产量还不到中国的一半,但中国却进口谷物2167.1万吨,而印度竟出口谷物2454.7万吨,结果导致两国国内供应量的差距近一步加大,印度国内谷物供应量只有中国的44%。导致这一巨大差距的最主要原因就是中国消耗了近2亿吨饲料粮,而印度仅消费饲料粮1141.9万吨,只有中国的1/17,与之相对应的是,印度人均肉类消费量仅为中国的1/17。
打开APP查看46条评论
评论46条
Asdforce
2022-09-07 17:33
来自浙江省
补充几点,粮食或者肉类,大部分都是需要进一步加工才能上饭桌的,比如磨成面粉做成各种面包,加工成豆腐,加工成香肠,等等等等,这些加工不仅仅是增加食品的可口度和多样性,更主要的是是延长食品的保质期,使它们更容易存储和运输等等,不然粮食的浪费会非常惊人。
而苏联的一个大问题就是食品加工业很不发达,效率很低,而且几十年如一日不思进取,比如作者也说了,80年代某些食品的加工配方和工艺还是30年代制定的。这就导致苏联在整个食品的加工和运输、储藏环节浪费惊人,最后给消费者的产品虽然质量很好,但实际成本很高而且种类少、数量不足,导致长期供给不足,老百姓一直羡慕西方的可口可乐。
一个体系的僵化造成的后果是整个系统的效率不断降低,就像一台精密的机器,你长期不上油不保养,最后齿轮就自己互相卡死了。光迷信数据本身,往往会被数据欺骗,这个是管理学上的大忌,而苏联那个统计数字自己也说不清楚,常年是一本糊涂账,就算在当时的西方,也犯过严重的“数据主义”错误,比如麦克马拉曼。
Asdforce
2022-09-08 00:07
来自浙江省
guan_166331472325533
2022-09-07 22:04
来自浙江省
说苏联物质供应不足、效率低。但是举可口可乐的例子就很奇怪了。可口可乐就是一苏打糖水。并不能做为物质丰富的象征。只谈食品的话,成本最高的是蛋白质,接下来是脂类,然后是各种纤维素和微量元素,碳水化合物是最便宜的。更不要提可乐的含糖量只有十分之一,大部分是水。以这个价格买瓶装苏打糖水,从消费的角度上来说,是非常浪费的。喝糖水能喝出幸福感的话,苏联也不用解体了。
可口可乐财报一年的全球销量额不到四百亿美元。经营利润不到一百亿,而它一年的广告费用岀可以超过四十亿。而在其发展的初期,营销费用可以占到营收的九成以上。就算是今天,一罐可乐的成本也就是几分钱,算上运费不过几毛钱开销。至少一半是自己和各级渠道商的利润。而自身利润的一半,都是投入到广告之中。买一罐可乐售价的 5% - 10% 就是广告。这样的食品从社会层面上看生产和流通效率相当低了。
只谈财务数据,华尔街有个专门的词, Financial Engineering ,你去看现在公司的财报,国内的 A 股公司也好,这个可口可乐也好,哪个不是一堆的金融产品在里面。说这块,苏联比较起来,简单是小孩过家家。当然不能完全否定这些,但谈论安然破产,上个世纪末的互联网泡沫,绕不开这些。关键是从数据本身理解问题,而不是简单否定一切数字。财务记账基本方式也有五六种,一个公司再小,报表也十几份。一个国家的基础经济数据,哪有这么好造假。不去理解苏联的这些经济数据,直接说什么“数据主义”,“糊涂账”,也不用讨论经济、讨论管理了。错误的经济数据当然会误导决策,但只要形成市场,有买有卖,就是成交量成交价。经济就是数字。
保障粮食安全是件极为困难的任务,就算是今天也不是件容易的事情。简单认为现有的生产水平和效率已经解决了这个问题,过于天真。苏联的食品供应,更核心是农产品产量受气候影响,各年份之间会有波动剧烈。而食品本身的消费是没法简单压缩的。这种错配就算是用市场其实也解决不好。不然也不会出现这两年肉蛋价格的剧烈变动,或者俄乌小麦出口受阻,就可以直接引起中东食品供应出问题,进而造成政局动荡。苏联解决的比较差,更重要的做不到稳定产量。说到提高效率、减少浪费,欧美浪费了多少食物;效率上美欧农业,现在一半以上的收入依靠补贴。
现在有很多俄罗斯的老百姓自己写了回忆录,甚至拍了视频,专门回忆当年的时光,你英语过关的话可以自己去看。我自己亲身采访过俄罗斯的70后、80后,他们当年对于美好生活的定义就是能吃到资本主义世界的各种五花八门好吃的东西,说白了就是自己的日子太苦了,吃的不好,莫斯科之类大城市还好,商店里供应还算充足,但小点城市很多时候连红肠都买不到,他们有很多人专门坐火车去莫斯科买红肠,然后车厢里全是红肠的味道。
至于说苏联的官方数字,他们还自己宣称已经达到了社会主义高级阶段了呢,反正数字上是可以证明达到了,但实际老百姓没人信,因为实实在在的生活水平摆在那里,按亲历者的说法,苏联60年代是生活水平最好的时期,70年代开始就走下坡路了,到80年代已经信仰破灭,90年解体也是意料之中。
评论已被删除
2022-09-07 20:56
来自宁夏回族自治区
Asdforce
2022-09-07 17:33
来自浙江省
补充几点,粮食或者肉类,大部分都是需要进一步加工才能上饭桌的,比如磨成面粉做成各种面包,加工成豆腐,加工成香肠,等等等等,这些加工不仅仅是增加食品的可口度和多样性,更主要的是是延长食品的保质期,使它们更容易存储和运输等等,不然粮食的浪费会非常惊人。
而苏联的一个大问题就是食品加工业很不发达,效率很低,而且几十年如一日不思进取,比如作者也说了,80年代某些食品的加工配方和工艺还是30年代制定的。这就导致苏联在整个食品的加工和运输、储藏环节浪费惊人,最后给消费者的产品虽然质量很好,但实际成本很高而且种类少、数量不足,导致长期供给不足,老百姓一直羡慕西方的可口可乐。
一个体系的僵化造成的后果是整个系统的效率不断降低,就像一台精密的机器,你长期不上油不保养,最后齿轮就自己互相卡死了。光迷信数据本身,往往会被数据欺骗,这个是管理学上的大忌,而苏联那个统计数字自己也说不清楚,常年是一本糊涂账,就算在当时的西方,也犯过严重的“数据主义”错误,比如麦克马拉曼。
可口可乐这个我知道。
但是实际上前苏联一直进口的是百事可乐。
而百事可乐不但独自占据着苏联全部的市场份额,而且连东欧阵营的市场份额也占据着。
二战结束前,一直是可口可乐一家独大,打的百事可乐和其他什么可乐没法抬头。
恰恰因为冷战,百事可乐进入前苏联和东德,依靠整个除了东亚以及拉美以外的社会主义国家市场,生生发展成为比肩可口可乐的软饮料巨头。
另外,冷战时期的百事可乐,还拥有世界公认的第六大海军。
原因是八十年代苏联进口百事可乐原浆,却没有美元支付,怎么办?毛熊脑洞大开,来,我这有一批要退役的军舰,拿给你顶账。
于是百事可乐得到了十七艘潜艇,三艘驱逐舰,两艘油轮。
等到第二年,苏联又如此炮制,拿十几艘军舰顶账。这些舰船组成了百事可乐的世界第六海军。
百事可乐公司老板曾自豪的宣称:我们(百事可乐公司)做到了,连美国海军都没做到的事——我们瓦解苏军的速度可比五角大楼快多了!
事实上,根据百事公司自己的统计,50年代,苏联每年消耗2.16亿瓶百事可乐,并稳步增长。
早在1949年,东德一个国家,一年就能消耗8000万瓶百事可乐,到了50年代中期,东德的可乐消费量达到了恐怖的8亿4千万瓶。
如果把社会主义欧洲阵营的国家全部囊括进去,一年的可乐消费量,将达到30亿瓶。
可以说,百事可乐能有今天的实力,全是靠社会主义国家提供的消费带来的。
即便是现在,现在的俄罗斯,平均每人每年喝掉50公升的可乐,德国人每人每年消费180瓶可乐。
PS:我说的这些数据,都可在王晓德先生的学术论文《对“可口可乐化”命题的思考——对欧洲“美国化”个案研究》(学术研究2008年04期)上查到。
Johnzhangjun
2023-01-13 13:52
来自上海市
山猫龙空版本
2023-01-12 18:00
来自广东省
此评论已被屏蔽
冷战时期,欧洲苏联对峙同时还有广泛的贸易。中美在朝鲜战争时期,中英通过香港还有贸易。另外,中苏对峙期间,一部分苏联援越物资还通过中国铁路运到越南,好像是邓公找教员特批的。所以说,一面对峙,一面贸易完全不是没有可能。
山猫龙空版本
2023-01-12 17:53
来自广东省
对对对,苏联啊,生活水平可高了,苏联群众买东西要排队是他们要聊天,去黑市是因为大家要找原生态的,食品种类少是因为标准世界最高不能乱加添加剂。
yougump
2023-01-12 16:59
来自广西壮族自治区
很好的解释了俄罗斯大妈是怎样炼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