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把20nm到14nm做好,就能解决95%的半导体产业自主了
【本文由“观察者网用户_398980”推荐,来自《芯片产业发展,早该用两弹模式:国家立项,专人牵头各院所企业,统一管理项目进度》评论区,标题为小编添加】
光刻机也是要面向市场的,而且这是一个非常非常窄的市场,实际上在光刻进入亚微米时代就只有很少的玩家了,美国的光源厂家最终卖给ASML就是一个不得已的交易,世界上除了ASML在做EUV就没有人可以接盘美国公司了。
在90年代末期,美国的IBM与Intel攒了个EUV联盟,直接排除了日本尼康与佳能这两个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光刻机制造商,而拉上了在市场上寂寂无名的从飞利浦独立出来的ASML公司,而要不是尼康与佳能市场止步于干法DUV193nm光刻,ASML公司靠客户台积电等公司紧密合作湿法浸润式DUV光刻,可能ASML公司早就是在路上了,尼康与佳能转头做湿法浸润式DUV光刻机,市场上就很没有他们的位子了就更没有资金搞EUV光刻机了。在光刻机市场上,客户需要的是贴身式技术服务紧盯最新工艺路线的光刻机厂家,而客户的技术工艺路线的进步也最终反馈到光刻机厂家的技术进阶。可以负责地讲,没有台积电公司在先进工艺制程的需求,就没有ASML的今天。
这个市场非常的窄,世界上没有几家客户可以负担先进制程工艺的需求,即使是ASML公司做先进的EVU光刻机,但是主要营收还是在浸润式DUV光刻上,一家公司如果没有钱是做不了研发的,赚得少了只能勉强的糊口也是做不了研发的。
可以暴论一下子,即使全球所有光刻机的需求加在一起都给一家新公司做,也不值得资本去投资这一家光刻机公司。其实这一点,业内都知道,上微所所谓工程就只是让他活下去而已,不要抱太大的希望,他存在的必要就是制衡ASML尼康与佳能,告诉他们不给中国客户供货就“等着喝西北风吧”,其实这个游戏一直就这么玩的,从“巴统”到“瓦森纳协议”,中国一直就是技术引进受限的国家。
目前集成电路产品军用与航天用均可自产,高端光刻机其实根本不需要政府“运动式”的扶持,面向市场的东西总是要市场方法来解决。在市场上,靠着国内汽车电子的需求,将65nm~28nm的整个产业链做全,而依靠消费电子的电子存储市场,将20nm~14nm产品的部分产业链做大,实际上已经解决95%的半导体产业自主了,市场的盘子大小都在放着呢。芝麻是很香,可是为了抢几颗芝麻要放弃了容易抢的西瓜,是不是得不偿失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