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千年前,长平之战后,邯郸应该怎么守?
【本文来自《赵括——两千多年前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战神和军魂》评论区,标题为小编添加】
你这个长平之战的解释是建立在白起切断赵括所率主力45万赵军退路并形成包围后不断强行进攻被围赵军,进而形成25万对5万的巨大伤亡结果基础上的。强攻的理由你也说了是由于秦昭襄王亲自在河内动员15岁以上后备部队,无形中对白起造成了强攻压力。但我觉得你的分析不够且不全面,你只从赵括一方进行了分析,没有从白起一方进行分析。作为战神,白起是很骄傲的,从后来的邯郸之战他屡次拒绝秦王要求就可以看出,也是符合历史上所有战神的特征,想必你也会承认。那么问题来了,一个非常骄傲的战神会因为秦王动员后备部队支援而上赵括的当吗?他完全可以在前45天时间里对赵括围而不攻,以很低的代价消灭赵括及其45万被围赵军的,因为赵括的存粮绝对支持不到楚魏联军支援之日的,事实上在长平之战结束后,白起就要求立即发起邯郸之战但被秦王受范雎欺骗而拒绝了,显然那时楚魏联军应该还没出发。因此白起完全没有强攻被围赵军的理由,又怎么会产生巨大的伤亡以及文中所说的“害怕”呢!忽必烈1162年消灭山东李璮时就是筑长沟围几个月就以极低代价消灭了李全父子30年积累的8万精兵,林彪1948年围困长春就几乎零伤亡迫使装备精良、战力卓越的新一军和60军10万人不得不投诚和起义。白起为什么要强攻被围赵军的理由还是没有说清楚!
他这个前提就是错的,不可能还剩40万人赵括就亲自带兵冲锋然后战死。根据白起提出的秦军伤亡数字,长平之战秦军伤亡三十万多一点,以当时的医疗水平,重伤者大多数是救不回来的,轻伤也会死不少,所以秦军最终死亡二十多万。赵军在赵括指挥后,多数时候是进攻方,伤亡很可能超过三十万。战场广阔,最后阶段难以聚集,所以赵括指挥突围时,身边并不是剩余的所有部队,只是一小部分,可能只有一两万人,所以突围都难以完成。赵军伤亡三十余万,无伤被俘的只有几万人,白起把被俘的和尸体共四十万左右全部埋了,并不是活埋了四十万人。
邯郸在华北平原上,距离秦国很远,秦军进攻邯郸,运输线长达千里,北面是赵国在山西的国土,南面是韩魏楚,非常容易被攻击。邯郸在华北平原,燕、齐、魏相距都不远,支援物资兵力都不难,除非趁邯郸空虚时奇袭极短时间内拿下,否则就非常难打,需要大量兵力攻城和维持后勤运输线。长平之战后,邯郸再征调几万兵力是不难的,守几个月没问题,所以不打是对的,应该趁机蚕食赵国秦赵边境地区土地,如果不打邯郸,有可能拿下整个山西。
秦国强攻邯郸,围困旷日持久却无法攻克,疲惫之下被联军击败,这段时间死亡又至少十万以上,国内积蓄也差不多耗尽,造成之后一代人的时间无力打大战役。长平之战及之后的邯郸之战,是典型的消耗战,最终两败俱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