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根源其实是能适用受过高等教育者的岗位开源还不够,而不是受过高等教育者太多
【本文来自《当我国的高等教育培育的人才,向普通职业渗透时,表明我国知识人口红利期的来临》评论区,标题为小编添加】
绝大部分不同意。很多事根本就不需要高知识人才,一个博士去送外卖就是人力的极大浪费!中国现在最缺和没搞好的是职业教育,让大部分学生强行分流到职业教育,职业教育却一塌糊涂!
我是认同作者观点的。
现在的问题根源是能适用受过高等教育者的岗位开源还不够,而不是受过高等教育者太多。
从你的回复里可以看出,你是认为职业教育是不算或不需要高知识的。这不是一个正确的认识。因为“高知识”本身就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啊。
我们不妨想想,在建国初的社会里,即使是一个高中生甚至是初中生,都会被认为是有学问的人,可当时的工作环境和现在有什么本质变化呢?
说白了,就是各行各业的职业需求随着社会平均学力发展在变化,有些在提高,有些在降低。
过去的营业员,也许要把一抓准或一口清当成自己业务提高的方向,也许他们能把进销存在小本子上登记的清清楚楚,但他们不一定能掌握电子秤和收银机,也不一定能拿着鼠标在进销存系统里完成操作。
现在的问题,恰恰就是平均学力的提高,降低了许多职业的需求,从而暂时性的出现了具备资格的人员数量与可供应的岗位数量不匹配的现象——尽管降低职业需求是增加了岗位数量,但学力提高则是增加了更多合格人员。
某种意义上来说,这就像汽车流水线还没出现时,因为产量不高,大规模培训司机看起来似乎没有必要性,而已经掌握驾驶技术的人就是有了给富人开车的金饭碗。但很显然,社会上存在的有照无车的人毕竟会越来越多,流水线也是一个迟早会有的东西。过了这个普及的节点,合格人员就会被社会需求迅速吸收掉,但待遇自然也不会像以前那么高。
再用部队接装的一句老话来说,就是宁可人等装备,不可装备等人。如果我们是认为祖国将来还要继续往以科技为中心的方向发展的话,那高学力的人才培养就应该是不断继续的。
至于暂时富余的人力,这个现实性的问题,则是需要从整个社会环境去调节相应的关系和待遇。
道理很简单,如果两个岗位中一个造蘑菇蛋,一个卖茶叶蛋,那两个能力一样的人就总有一个得去卖茶叶蛋。
只是我们应该把这两个人的待遇给中和一下,当造蘑菇蛋不如卖茶叶蛋时,我们应该多补贴前者;当造蘑菇蛋胜过卖茶叶蛋时,我们应该多补贴后者。
因为在他们自身都已努力工作时,我们就不能只从他们某个阶段的产出去评价他们的劳动价值。否则,就会像冬妮娅对保尔还没“混上个委员”而感到诧异了。
老实人或者没啥话语权的人不怎么发声,但这不是我们对此视而不见或者视为理所当然的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