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恭帝的人生
赵隰(xiǎn),1271年7月2日—1323年5月)也写作“赵顕”、“赵㬎”。隰是个生僻字,一般写为“显”字。又称宋恭宗、宋恭帝,宋度宗之次子。他是全皇后所生,是宋端宗赵昰的弟弟,宋末帝赵昺的哥哥,即位前曾被封为嘉国公、左卫上将军等,宋端宗上尊号孝恭懿圣皇帝,蒙古人称其瀛国公,韩林儿上谥号法宗章文敬武睿孝皇帝。可能因为其兄宋端宗上尊号孝恭懿圣皇帝,后人一般称为宋恭帝(蒙元皇帝并没有给他上谥号)。宋度宗不是宋理宗的儿子,而是侄子,他的父亲是赵与芮,也就是说赵隰的祖父是赵与芮,当时封为福王。
宋度宗死后,宋恭帝继位,改元德佑。德佑二年,也就是公元1276年,农历二月初五,南宋朝廷向元军投降,赵隰宣布退位。不久,元将伯颜押送南宋君臣北上觐见。赵隰被封为瀛国公。蒙古人所编修的《宋史》也称其为瀛国公。赵与芮(度宗生父)和太皇太后谢道清、宋恭帝被带至元大都。元世祖忽必烈授宋福王赵与芮金紫光禄大夫、检校大司农、平原郡公。为了减弱忽必烈的猜忌,赵与芮向忽必烈献出了他的全部家产。元朝至元二十五年(1287年),故宋福王赵与芮死,享寿八十,善终。谢道清被俘7年后,于元朝至元二十年(1283年)去世,享年73岁。
蒙古表面上对投降的南宋君臣礼遇有加,但实际上对赵隰等人的猜忌、监视和羞辱从未间断。《元史后妃传》记载:“时宋太后全氏至京,不习北方风土,(元世祖)后为奏令回江南。帝不允,至三奏,帝乃答曰:尔妇人无远虑,若使之南还,或浮言一动,即废其家,非所以爱之也。苟能爱之,时加存恤,使之便安可也。后退,益厚待之”。根据蒙元时期文人陶宗仪的记载,当时跟随赵隰、全氏母子北上的宋宫人,为保全贞节不被羞辱,在寓所内自缢身亡,忽必烈知道后,下令将宋宫人的首级悬挂在全太后的寓所前,借机羞辱全太后。
拉施特《史集》第二卷《忽必烈合罕纪》:“还有另一个〔驸马〕,为蛮子君主的儿子,他原来是〔蛮子的〕君主,而现在他被推翻了,以驸马和异密(大臣)的身份住在(忽必烈)合罕处”。这里说的是赵隰(蛮子君主),忽必烈曾让他和一个蒙古公主结婚。不过只要是蒙古大贵族之女,均被当时的人称为公主。
1283年,赵隰母子以及他的老师、著名诗人汪元量、部分南宋宗室,从大都被迁往了上都开平府(今内蒙古正蓝旗闪电河中游一带)。忽必烈君臣认为,在蒙古的腹地,他们能更好地监管和控制这名前宋皇帝。在上都的5年时间里,赵隰成长为十七八岁的青年。这几年间,蒙古的统治仍不稳固,仍然不时有人民起义造反、宗王叛乱的事件也时有发生。特别是在南宋故土,聚众造反者往往伪称赵宋后人,并以南宋号召起义。在这种情况下,无论是蒙古统治者还是民间造反者,都会想到身在上都开平府的那位已经步入青年的前宋皇帝。赵隰肯定也知道自身处境的险恶,因此“乞为僧,往吐蕃学佛法”,希望远离上都、远离政治以求自保。1288年,元史中再次提到赵隰,“(忽必烈)赐瀛国公赵隰钞百锭”。10多天后,赵隰被安排“学佛法于吐蕃”。也就是说,赵隰要到西藏出家为僧了。这一年,他18岁,改名“合尊”,在藏传佛教著名寺院萨迦寺为僧。他的母亲全太后在大都的正智寺出家为尼而终,
萨迦寺是藏传佛教中萨迦派的主寺,元朝统治者信仰藏传佛教,与萨迦派的关系尤其密切,历代皇帝都任命萨迦僧人为帝师,代表元朝管理西藏地方的政教事务。忽必烈将赵隰送到萨迦寺,既便于继续对赵隰进行监视和控制,防止南宋遗民以救主复国之名倡行起义,又能够向南人昭示,看你们的皇帝已经皈依藏传佛教了,有利于稳定大局。
诗人汪元量当年作为赵隰的老师,一起北上大都,又一起被遣往上都。如今,赵隰被送往西藏出家,汪元量也请求南下出家为道士,忽必烈同意了。于是在赵隰出家的同一年,1288年,汪元量获准回到了杭州。关于赵隰母子的出家,汪元量写了两首诗:
瀛国公入西域为僧,号木波讲师
木老西天去,袈裟说梵文。
生前从此别,去后不相闻。
忍听北方雁,愁看西域云。
永怀心未已,梁月白纷纷。
全太后为尼
南国旧王母,西方新世尊。
头颅归妙相,富贵悟空门。
传法优婆域,诵经孤独园。
夜阑清磐罢,趺坐雪花繁。
而最后致蒙古丧失中原统治权的的红巾军领袖韩山童,也自称为“宋”的裔孙。倘若与类似的事情有牵连,即使是捕风捉影的牵连,也没有哪个皇帝会容忍而仍然予以“延享天年”。因此,要使这样身份的人善终,一要有监视人员,二是隔开权利阶层,三是远离事端区域。而“瀛国公”日后之成为“木波讲师”,正是符合以上条件的安排。当赵隰西行之际,汪元量送别诗中的“木波”,正是“脱思马”地区部落的称呼。
《如意宝树史》的“后弘期大译师名次录”之品内,也有赵隰的名字,列在第六十名,称为“合尊法宝”。名次顺序排在管洛•熏奴贝(《青史》作者)和多罗那它(《印度佛教史》作者)。《贤者喜宴》的“译师、智者、哲人之品”内,也有赵隰的名字,亦称“合(尊)法室”。他长期住于西藏萨迦大寺,曾任总持。当时萨迦派强盛,该派是允许僧人娶妻生子的,与中原汉传佛教不同。但史书中并没有记载与赵隰结婚的蒙古公主是否同去西藏。初期,蒙古统治者对赵隰母子还曾继续优待。元史记载“至元二十八年十二月,宣政院臣言:宋全太后、瀛国公母子以为僧、尼,有地三百六十顷,乞如例免其租。从之”。当然,地位较低的南京宗室的待遇就不那么好了。
现在有人对“是年(至治三年)四月赐瀛国公合尊死于河西,诏僧儒金书藏经”有争议,认为是蒙元皇帝给予赵隰的礼遇,表明赵隰正常死亡后享受到了厚葬的待遇。这一说法与藏文史书冲突,也不符合宋史元史的相关记载。藏文史书《红史》对赵隰之死记载是:“至(蒙元英宗)格坚皇帝之时,杀之,出白血焉(冤枉的意思)”。有人认为赵隰与“敌国”和“叛逃”的皇子和世剌的“勾通”是其被杀原因。而其居住的吉利吉思部地,是察合台汗与和世剌军队可能到达的地方。因此,为了防止“罪犯”逃逸,元英宗采取了先迁徙、再处决的策略。于是,“合尊”的刑场在“河西”而非“漠北”;在“甘州”而非“谦州”。达仓宗巴—班觉桑布《汉藏史集》二二《大蒙古之王统综述》:“先前,当杭州宫殿被蒙古人火烧之时,蛮子之皇子向蒙古皇帝归顺了,但不得信任,被放逐他乡,到了萨迦地方,修习佛法,人群集聚在他周围。此时,蒙古皇帝的卜算师们说:将有西方僧人反叛,夺取皇位。皇帝派人去看,见许多随从簇拥此蛮子合尊,将此情向皇帝奏报,皇帝命将其斩首。赴杀场时,他发愿说:我并未想反叛,竟然被杀,愿我下一世夺此蒙古皇位。由此愿力,他转生为汉人大明皇帝,夺取蒙古之皇位。又据说蛮子合尊被杀时,流出的不是血,而是奶汁”。也有人说因为佛教宗派内部斗争,有僧人不断向元朝皇帝告赵隰谋反,元朝皇帝最后下令杀死赵隰。《元史》〈英宗纪〉虽未载其死,却记载"至治三年四月朔,(诏)天下诸司,命僧诵经十万部,同月又勒京师万安、庆寿、圣安、普庆四寺,扬子江金山寺,五台万圣钓国寺,作水陆佛事七昼夜。"
《元史•顺帝纪》载:至正十二年五月庚辰,监察御史彻彻帖木儿等言:“河南诸处群盗,辄引亡宋故号以为口实,宜以瀛国公公子和尚赵完普及亲属徙沙洲安置,禁勿与人交通。”(元顺帝)从之。《元史•顺帝纪》又载:(至正十三年)十二月癸卯,脱脱请以赵完普家产田地赐知枢密院事桑哥里失。元史还记载“命市故瀛国公赵隰田,为大龙翔集庆寺永业。御史台臣言不必予其直,帝曰:“吾建寺为子孙黎民计,若取人田而不予直,非朕志也。”而蒙古人主编的宋史中只提到赵隰被封为瀛国公,却没有提到他出家为僧,也没有提到最后死亡时间和地点,而在宋史后妃传中提到全后死亡(只提到地点,没有提到时间)。但从元史记载来看,蒙古统治者知道赵隰及其后人情况,但也没有明确记载赵完普及其后人的结局。从这些记载可以推断,赵完普及其后人在至正十三年十二月已不在人世了。而蒙古人同时编的辽史和金史均对亡国君主死亡时间有较详细的记载。
关于宋恭帝与元顺帝的关系,历来争议极多。唯一确定的方法是找到两人或后人的DNA进行鉴定。但赵与芮、赵隰、赵完普葬处不明,最多只能找到宋理宗、宋度宗的DNA。宋理宗仅是宋宁宗的养子,与孝宗、光宗、宁宗亲属关系已很远。而宋度宗是赵隰的生父,宋理宗是赵隰伯祖父。宋理宗的头骨曾被蒙古统治者制成酒器,后被朱元璋归葬江南,现在也不知道埋葬在哪里。而元顺帝及其子孙的葬处亦不明,捕鱼儿海之战后,脱古思铁木儿被杀,蒙古分裂,拖雷忽必烈系失去蒙古统治权,只有元顺帝的孙子地保奴被朱元璋流放到琉球国。如果找到他们的DNA,进行鉴定还是可以弄清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