斗鸡眼还是丹凤眼,这是个问题 !

观网有文章 (为何雀斑女模广告引燃“美女”定义之争?) 论说为何雀斑女模广告引燃 “美女” 定义之争,并提到把争议拆成两个层次-- “美” 的定义和 “美” 背后可能隐藏的遮蔽性内容-- 来看,可能更为清晰。观网的文章把较大篇幅放在前者,对后者的「背后可能隐藏的遮蔽性内容」(可读作种族歧视) 并没有实质性探讨,这里做点补充。

为何雀斑女模广告引燃“美女”定义之争?一文,重点提到有关模特的雀斑,而对华裔女模被西方话语塑造的 “美"--  “眯眯眼” 只提到过一次,且没有作更多的论述。此举似在有意无意之间,进一步遮蔽了「背后可能隐藏的遮蔽性内容」的报道或讨论。

 “眯眯眼” 这个词,在英语世界里叫 “slanted eyes”,在海外华裔社区里,这被视为是个极度侮辱的字眼,含有种族歧视的意味。

500

 “slanted eyes”中文一般翻成「吊梢眉、小眼睛」、「细眉小眼」、「倾斜的眼睛」「斜眼」、「眯眯眼」,甚至「丹凤眼」或「杏眼」,或广东人 / 香港人叫的「朦猪眼」,部分这些字词是经过「洗白」的 “美” 词 (比如「丹凤眼」或「杏眼」),成为遮掩今次争议的障眼法。

 “slanted eyes” 这个含有极端歧视意味的字汇,西方头一趟被种族主义者采用,大概可追溯至八国联军入侵中国前夕的1900年7月,德王威廉二世向准备出发到中国的德军进行训话,发表了「匈奴演說」(德语Hunnenrede,译成英语为 Hun speech),敦促德军到中国后,要像匈奴人当年入侵中原大肆杀戮汉人那样,要德军对中国人大开杀戒。在军训中,德王说,「就像一千年前一样,匈奴人在阿提拉国王的统治下,以他们的凶猛为自己取得声名,这种传统仍然让人回味; 因此,让德国的这个名以这样一种方式在中国被人们认识:即使眯着眼睛,也不会有中国佬敢直眼看 (凝视) 德国人!」这句话从德语翻成英语是:Just as a thousand years ago the Huns, under their King Attila, made a name for themselves with their ferocity, which tradition still recalls; so may the name of Germany become known in China in such a way that no Chinaman will ever dare look a German in the eye, even with a squint! 

 2016年10底,德国派驻欧盟官员金特·厄廷格 (Günther Oettinger) 在汉堡的一个公开场合侮辱华人,用上了翻成英语的,就是  “slit-eyes” (「眯缝眼」,还有 “sly dogs” ,「狡猾的狗」)!这个字词,厄廷格师承德王,其来有自。

当然,激起一片讨伐的声浪后,厄廷格随即为自己辩,说无意冒犯!? !

与此相关的是较德王威廉二世发表侵华军训卅多年前的1866年,英国素里医院一名医疗主管约翰·朗顿·唐 (John Langdon Down,1828 - 1896) 在英国《伦敦医院临床报告》发表了一篇题为对白痴的种族分类的观察〉(Observations on the ethnic classification of idiots),提出可以按种族特征,对不同类型或不同情况的白痴进行分类的理论,并把各种各类的白痴病,分别对配不同的人种,其中就有后来以他的姓氏-- 唐氏-- 命名的一类白痴病人配对上蒙古种人 (mongoloids,实指中国人),理由是这类病人的面容类似蒙古种人,都是脸部平坦 (即非所谓凹凸有致) 而宽阔、脸颊呈圆形、眼睛小而上挑、肤色微淡黄... 等等。

约翰·唐因而索性把白痴病称作「蒙古症」(mongolism),此类病人就叫「蒙古种人」。有研究指称,约翰·唐当时采用种族配对不同类别的白痴病,就是带着「基于种族等级和亚洲人被视为属于低等,作为区分唐氏综合症患者与其他欧洲儿童的一种方式」(Down coined the phrase Mongolism in 1866 as a way to distinguish those with Down syndrome from other European children-- a classification based on racial hierarchy and perceived Asian inferiority,引自加拿大麦马斯特大学的研究)。

不难想象,约翰·唐把白痴病人称作「蒙古白痴仔」(mongoloids此字源自人类学,原意不含种族歧视成分,其后演变成带有歧视性质,翻成「蒙古白痴仔」更贴近实况) 的上挑眼 (slanted eyes) 和威廉二世的「眯缝眼」(squinted eyes),很快便一拍即合,经荷里活在廿世纪上半期,大事制作各种各样的辱华电影,其中尤以「傅满洲」(Fu Manchu)、「陈查礼」(Charlie Chan) 和「妇」(Dragon Lady) 等系列电影为最,主角都是「蒙古白痴仔」的翻版或变形,”非常成功” 地塑造华人 / 中国人的刻板形象-- 脸部平坦而宽阔、脸颊呈圆形、眼睛小而上挑 (斜吊眼)、肤色微淡黄... 等等,尽管经过上世纪后半期,北美洲各大华人社区一波接一波的平权运动,部分机构对此有所改观,比如世卫于1965年作出决定,不再用「蒙古症」称呼「唐氏综合症」,但此刻板形象已深入欧美人心,后遗影响深堕潜意识层面,至今还未得亦难以消除,时不时借尸还魂。

美国有位土生土长的华裔临床心理学家叫 Sam Louie 的,写了一篇名叫〈斜吊眼:美国亚裔的经验〉 (Slanted eyes: The Asian-American experience) 的文章,发表在 Psychology Today 网站上,文章开头就说:

“Chink” ! “Jap” ! “你是哪里人” ? “你吃狗吗” ? “你为什么不回到你来自哪里” ? “你懂功夫” ? 从种族主义者到无恶意或无大害的种族和歧视问题,是美国亚洲少数民族的普遍主题。

美国泛亚剧团(Pan Asian Repertory Theatre)创始人兼艺术总监张渝 (Tisa Chang) 指出美国的土生华裔,在成长期间,「经历过被嘲讽和丑化成操着半咸不淡 (北美广东四邑华侨的用语,意即口音重,不成文法的 broken English)、獠牙和斗鸡眼的侮辱,... 这对年轻人来说真的是一种情感和精神上的创伤」。

不止是北美洲的土生华裔有此经历,自鸦片战争以降的个多半世纪,任何一个对自己的民族抱有一定程度自尊的中国人,又何尝不如是 ?

至此,我们只能从中国近代史和 (跨) 文化心理学的角度出发,才能抓著这场争议的真正内核,而不会被所谓品牌的设计师用 “审美” 带着节奏跑。这些设计师言说的 “审美”,声称追求模特的 “个性”、“特色”、表演张力,只不过是视中国文化及其具体表现者模特为「异国情调」(exotic, 此字在一些情境带有种族鄙视的意味) 的最新版本而已。

西方奢侈品牌商,想大幅度打进中国市场,不论是自身的设计师,还是透过中国的的中介 (包括公关公司),是时候恶补中国近代史 (包括海外华人史) 和文化心理学 (包括跨文化心理学)了。

近日,香港中文大学文化研究助理教授谭佳,就此场争议接受纽约时报中文网访问时声称,中国有一个悠久的传统,就是「根据非白人女性是否接近白人美女来衡量其美貌」,相关描述有时会卷入种族主义领域。谭佳说,这起事件在网上引起的强烈反响「完全是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的语言」。

「根据非白人女性是否接近白人美女来衡量其美貌」的说法,大概最多不超过民国时期的不足四十年,再加刚过去的改革开放的四十年,总共不超过八十年 (减去十多年抗日战争及国共内战就更少了),怎的就成了「中国有一个悠久的传统」? 再者,中国妇女是个全称词,谭佳的说法,只是想当然而已,最多只能说是那些无条件地接受欧风美雨的「资」字派,广大内陆农村妇女恐怕别有衡量标准。

对比上引 Sam Louie 和张渝的说话,谭佳的言说,较扯谈走远了一大步,迹近胡诌

2019-02-23
国际 影视 社会 历史

观察者APP,更好阅读体验

没有中国制造的家可能吗?美媒画了张图…

“这将是美国盟友对特朗普的第一场民意公投”

冲突升级?巴防长:印军“入侵”迫在眉睫

0人付款!美国人买美国货还是中国货?结果扎心了…

美国工人造手机?“做大头梦,最小螺丝都是中国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