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文艺片拿奖争名,国内商业片赚钱逐利,这条路走不通啦
【本文来自《还在涨!求这部年度最佳国片别消失》评论区,标题为小编添加】
年轻导演想快速上位,捷径是冲击西方电影奖,这位80后导演跟贾樟柯一个路数,拍的几部电影主打“祖国阴暗面题材”,在西方斩获了不少“荣誉”:
入围了第37届鹿特丹国际电影
第9届希腊国际独立电影人电影节最佳影片特别奖
入围第13届法国多维尔亚洲电影节
第15届釜山国际电影节新浪潮单元
入围第69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
法国文化部华语电影教材
巴西利亚国际电影节最佳导演奖
第27届东京国际电影节主竞赛单元-东京电影节大奖提名
第1届柏林华语电影节最佳编剧奖
第9届美国西雅图儿童电影节全球聚焦
入围第72届柏林国际电影节主竞赛单元
……
为了迎合西方口味,为了冲击西方大奖,以这种目的拍出来的电影,在中国市场被观众鄙弃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找点水军,写点水文,豆瓣刷分,营销什么“曲高和寡”“这届观众不懂欣赏”“酒香不怕巷子深”,20年前有用,现在的观众不吃这一套了,原因很简单,火眼金睛的观众一眼就能看穿导演的小计俩,看穿这部电影为什么拍,为谁而拍
国外文艺片拿奖争名,国内商业片赚钱逐利,名利双收这么“好”的事情被国师那一代导演赶上了,风口早就过去了,这条路走不通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