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倍遇刺下的商业变局

文|   商观

500

  日本前首相安倍晋三遇刺身亡事件,展现了一个严酷的全球化商业现实——世界似乎正变得越来越极端进而缺乏弹性。

  由此而来的问题是,全球未来是会向更极端的方向发展,还是各方力量对此开始反思并尝试重新拥抱?

  

  极端

  首先对安倍晋三遇刺一事做个点评。

  这个事件本身显示日本社会正在走向极端,由贫富差距扩大带来,走向极端某种角度上看也是整个社会抗压能力变差的表现,对于全球商业肯定不会是一件好事。

  应对极端无外乎几种方式:外部输血供养缓解内部矛盾让它不极端、内部增强抗压能力与凝聚力、重建秩序。

  不过,这些都不容易。

  输血,谁来输血?回报在哪?

  凝聚,作为一个缺乏纵深、依赖贸易获取发展空间的岛国,日本“内循环”并不能完全解决国内极端化的问题,可能会缺乏足够空间。因此,其如增强化国内抗压能力,最终可能会通过“外向”来转移注意力,树立外部目标增强内部凝聚力与竞争力,并获取养分缓解矛盾。

  秩序,原有全球化秩序失灵孕育出的极端,要重建则周期应该不会短。

  因此,如果在短期内不能解决极端问题,那么,相对应的,对于中国来讲,未来就要做好准备应对一些可能的极端“外溢”冲击。当然,如果日本美国应对不利,以往的秩序也可能加速崩溃。

  

  内陆大开发

  《商业观察家》认为,安倍晋三遇刺所折射的全球极端化势头,可能不会在短期内逆转。这是由债务危机、货币超发、贸易失衡、人口结构、科技竞争等等底层经济因素所导致,而非一时情绪波动所致。

  因此,现在更重要的问题可能在于,需要重建新的全球化秩序,或者说梳理完善既有秩序。

  但它并非一蹴而就,于是,你能发现当今全球各个国家与地区似乎都在做同一件事——抬价。

  抬升自己的身价,以寻求在未来新的秩序中保护自己,及让自身利益最大化。

  抬升商品及要素价格,以保障自己当下的利益。

  比如,台海问题也被美国抛出来了,这个行为不管是为了预防遏制,还是挑起争端,还是想做交易,实质都抬升了筹码价格。

  那么,中国的利益和方向在哪?

  《商业观察家》认为,未来中国的重要机会可能是内陆开发,安倍遇刺有可能会加速这个进程。

  依据主要基于三块。

  1、中国城市化的更大空间在内陆。

  国家发改委7月12日对外发布“十四五”新型城镇化实施方案,将放开放宽除个别超大城市外的落户限制,试行以经常居住地登记户口制度。全面取消城区常住人口300万以下的城市落户限制,确保外地与本地农业转移人口进城落户标准一视同仁。全面放宽城区常住人口300万至500万的Ⅰ型大城市落户条件。完善城区常住人口500万以上的超大特大城市积分落户政策,精简积分项目,确保社会保险缴纳年限和居住年限分数占主要比例,鼓励取消年度落户名额限制。

  目前来看,中国城镇化更大的发展空间可能还是在内陆,这方面内陆区域一直来滞后于沿海区域发展。

  2、受极端环境影响,全球商业波动加大,需要构建更深蓄水池。

  一方面全球贸易挑战增大,不确定因素增多,需要做大国内消费市场。内陆大开发不仅有利于做大国内消费市场,也有利于缩减贫富差距。另一方面,中国如果能成为“世界市场”,将能为稳定全球秩序做出更大贡献,并提升中国于区域、全球的议价能力。

  3、更好提升科技竞争实力。

  中国是一个拥有纵深的国家,持续开发内陆区域的经济商业潜力,则将能更好释放大纵深的潜力。

  这些将有利于中国科技竞争能力的持续提升。

点击「商业观察家」阅读更多

2022-07-13
社会

观察者APP,更好阅读体验

嚯,“G7竟想设稀土价格下限,还要对中国出口加税”

“美国把印度人拒之门外,中德等则敞开大门”

“中国在这儿无处不在,遥遥领先于美国”

“美国已成‘异类’,与中国形成鲜明反差”

不让买俄油?印度对美摊牌:那就买伊朗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