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全球都“闭关锁国”,搞“内循环”哪个国家最有底气?
在世界银行发布的最新一期《全球经济展望》中,再度大幅下调了对今年全球经济增长预期,已从2021年的5.7%下降到了2022年的2.9%,对比今年1月份公布的4.1%预期,直接降低了1.2%。对于下调原因,该报告认为主要受到疫情以及俄乌冲突冲击,造成全球需求持续疲软,而此前被压抑的需求也逐渐释放完毕,因此今年全球经济增长情况不容乐观。
▲此前IMF对全球各主要经济体发展预测
对于这一现状,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经济贸易学院教授、国际商务与经济合作学系主任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也直言“由于全球经济不确定性增多,对跨境电商的未来发展持谨慎乐观态度”。虽然说经济全球化是趋势,但也不可否近年来受多重因素影响,经济领域“闭关锁国”开始日益显现,各国也开始将经济发展重点转向国内,此时经济内循环已经成为一个绕不开的话题。但循环归循环,不是每个国家都有这种循环的能力与底气,就全球几大经济体而言,也是各有各的资本,各有各的实力。
一、中国经济内循环潜力最大
在做具体论述前,需要强调所有国家发展内循环不等同于彻底放弃外循环,更不等同于彻底的闭关锁国,只是侧重点相对更加倾向于内循环,而这种侧重点的变化一方面是为了应对国际局势变化,另一方面则是出于本国利益需要。
认识较早,起步较早
▲大循环与双循环
事实上对于目前国际经济出现的一系列问题,中国政府早在此之前已经有所预料、有所准备,经过悉心准备与酝酿后,在2020年5月中旬的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上,首次正式提出了“两个循环”概念,要“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在随后召开的“两会”上“逐步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这一经济发展方向也得以确定。此时距离新冠疫情爆发还不足半年,足见我国政府谋划之深远。
这种早认识,早起步,为中国经济内循环赢得时机,更赢得了机遇。今年4月份,中国经济市场改革也再度迎来重磅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意见》对外公布,该文件的出台就是在谋划建立全国经济市场,以突破城市地区间的经济壁垒,打破发展瓶颈,为今后大力发展经济内循环做好市场铺垫,而这种准备实际也是中国应对国际经济冲击以及为可能爆发的全球性经济危机做准备,这种先见之明为中国经济内循环的成功又增添了一份保障。
2、市场潜力世界第一
▲中国芯片进口量
客观的讲,现阶段我国在部分核心科技领域仍处于受制于人的状态,比如高端芯片制造、精密制造、医疗器材、生物医药等等,而这些领域每年的需求量以及市场潜力却极为巨大。
以芯片为例,数据显示2020年全年,中国芯片进口数量同比增加14.6%,总额达到3500.4亿美元,结合海关总署此前公布的数据,仅进口芯片一项就占我国全年进口额的约18%。此外,这一年进口芯片数量更是创纪录的达到了5435亿个,人均芯片数达到了388个,这组数字放在全球更是高居前列。
而从进口芯片类型来看,除了高端芯片外,一些广泛应用于汽车、安防领域的中端芯片进口量也在增加。不过即便是如此庞大的芯片进口量,按照部分车企的反馈仍存在芯片短缺问题,为此只能放慢生产节奏,拉长生产周期,延长交付时间。严重依靠进口,侧面也证明了此类市场潜力巨大,反观未来若通过创新,突破一系列技术瓶颈,也将在最大程度上推动国内经济内循环。
当然支撑这种潜力的先决条件,也是关键因素之一则是人口基数,按照2020年统计数据,中国人口总数约14亿,而人口基数就是最大的市场潜力,欧洲为何要搞个欧盟出来?原因很简单啊,单一欧洲国家,经济想要玩转很难,除了产业体系不完备,更为关键的还是人口基数较少,消费潜力十分有限。
▲面积不大,人口不多,发展内循环没基础
以最近在国际舞台出境频率颇高的立陶宛为例,该国人口总数只有区区279.5万人,虽然人均GDP较高,但国内生产总值却只有483亿欧元,这样一个小国家,你让它搞经济内循环,它也搞不动:一方面搞内循环需要较为完善的工业体系,可这么一个小国家一没资金二技术三没空间,而且就算是搞了也不划算,最后搞出来的成本极有可能远高于进口成本,在此情况下对于小国,特别是人口基数较小的国家压根就搞不了经济内循环。反观中国,则完全具备了这一基础条件,这也是中国相对西方国家,搞经济内循环的最大底气,更是最大实力。
当然,想发挥人口基数优势还得有一个前提重要条件,那就是人均收入水平。当个体收入过低时,人口基数这一先天优势也很难得充分发挥,毕竟彼时吃饱饭才是关键。但幸运的是,现如今的中国人均收入已基本满足这一需求。
今年2月底,国家统计局发布了《202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这份公报显示2021年我国人均GDP达到80976元,超过世界人均GDP,全球排名六十位左右。此外,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5128元,同比增长8.1%,快于人均GDP增速。对于人口基数如此庞大的一个国家,短短几十年能够取得这样的经济成就非常不容易,而腰包逐渐鼓起来的中国百姓自然也就有了消费了动力,更有了消费的能力。此时,我国人口基数优势就有机会,有可能在经济内循环过程中大展身手。
▲中国经济内循环存在的薄弱环节
并且不要忘了,中国人存款储蓄能力可是世界前茅,2021年我国居民存款总额227.21万亿,如此庞大的居民存款,只要政策合理,大环境有所改善,社会保障得到进一步加强,居民消费意愿便会明显提升,而且这种消费很可能是集中在大宗商品领域。本身就有着广阔的市场潜力,又有着庞大的消费人群在背后做支撑,毫不夸张的说中国搞经济内循环优势要明显得多,底气也要足得多。
二、美国同样敢搞经济内循环
1、丰富经验做保障
不得不承认,美国在搞经济内循环这方面还是有着颇为的丰富的经验。1783年,被英国长期殖民的美国终于赢得了独立战争胜利,摆脱了殖民统治,但对于独立初期的美国,想要通过外循环促进经济发展却非常困难,工业体系的不完善导致美国只能花高价从海外进口设备。而本国此时对外输出则又以附加值较低的原材料为主,造成短时间内美国贸易逆差非常严重,加之英国对海外市场的垄断,此时内循环也就成了美国经济发展的唯一出路。
而这种经济内循环一直持续到了一战结束。数据显示到1913年,美国制造业占全球比重已经从1870年的23.3%提升到了35.5%,此时英国占比则降至14.7%,而此时所做的一切都为美国后续经济外循环提供了坚实支撑,更为美国后续经济内循环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二战助推美国工业全面崛起
由于二战的爆发,美国外循环发展全面超越内循环,贸易逆差变为了贸易顺差,但此时美国政府已经开始意识到外循环是暂时的经济推动力,内循环才是经济长期平稳发展的根基。为此在通过外循环赚取财富的同时,美国政府开始将目标重新转回内循环,特别是在苏联解体之后,经过里根、克林顿以及奥巴马几任政府,美国内循环得到了长足发展。尤其是在克林顿执政期间,在坚持技术创新的同时,尽可能的减少货币赤字、通货膨胀等等,为美国经济内循环创造了极佳的条件。1991-2000年,在美国内循环经济的持续努力下,美国经济成绩不断刷新纪录。
美国经济内循环这几百年积累的宝贵经验,虽然部分放在现如今可能并不适用,但不可否认这种经验的存在已经成为美国经济内循环的底气,更是资本。
2.完善的社保体系让美国百姓消费有底气
有数据显示,2019年左右,美国有近62%的居民存款不足1000美元,超过一半的底层收入家庭存款几乎为零,而全部平均之后美国居民家庭存大致在17.5万美元左右,注意!这里是平均之后的数字,就整体来看,美国百姓存款低这早已是不争的事实。反观从前文提到的美国人均家庭可支配收入来看却一点不低,一句话美国人挣得多花得也多,而之所以敢如此“肆意妄为”地消费,关键因素就是美国相对完善的社保体系。
▲美国消费结构变化
现阶段美国社保体系主要由社会保险、社会福利和社会救济等三部分组成,内容繁杂,但覆盖面极广,保障也极为完善。为了能让社保惠民化,美国联邦政府每年要投入巨资,也正因如此在相对完善的社会体制保障下美国民众敢花钱,甚至还敢透支花钱,而这种消费水平、消费能力不正是内循环所需要的吗?
当然也必须提一句,美国社保体系完备也不是一天完成,这也就意味着美国对消费潜力的挖掘基本快到尽头,这对于美国未来深化乃至依赖经济内循环显然也是一个不利因素。
面对全球经济局势的大变化,各大经济体都在谋划更加可靠的经济内循环,比如日本、欧盟、印度、俄罗斯等等,至于这些经济体是否有资本,是否有能力我们下期接着讲。
本文由公众号「利刃号」(ID:lirenjunshi)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