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彻底死心了:“融入欧洲”已无可能,人家根本瞧不起自己
6月24日,俄罗斯卫星通讯社报道,布林肯出访德国期间对外表示称“我们有意支持以任何外交方案解决(俄乌冲突)”。虽然这已经不是美方第一次发表类似言论,但从俄乌冲突近段时间的走向,特别是俄军在乌东地区取得的节节胜利来看,美方需要考虑将乌克兰重新拉回谈判桌,以确保乌克兰不再丧失更多领土。
▲近日绍伊古再度前往俄乌冲突前线
这对俄乌冲突是个不错的好消息,但此时有一道新的难题也摆在了西方国家面前——冲突结束后与俄罗斯的关系发展(特别是欧洲各国与俄罗斯关系)。从西方国家近段时间的表态以及表现来看,似乎已经决定了将与俄罗斯的对抗进行到底。
一、欧洲对俄施压动作频频
如果说欧洲国家需要为俄乌冲突寻找退路,缓和与俄罗斯的关系,现阶段是不错的时机,然而从欧洲近期的各种表态与举动来看,完全没有看到任何缓和的迹象,甚至还有一丝最后的疯狂意味。
▲欧洲委员会议会大会就MH17事件给出结论
几日前,俄罗斯总统新闻发言人佩斯科夫就欧洲委员会议会大会通过“MH17航班是由俄罗斯提供的‘山毛榉’导弹击落”一事做出回应,表示该大会不是司法机构,不能对任何人做出有罪判决,该决议十分荒谬。
而从欧洲委员会议会大会此次通过的决议时间、内容、依据来看带着浓厚的政治意味。按照该大会对外公布消息,这一决议主要是根据乌克兰以及荷兰方面提供的证据做出的判断,“这是令人信服”的。
2014年发生的事,事隔8年,在俄乌冲突关键时期,依据乌克兰方面提供的证据做出不利于俄方的指控,如果说这是巧合,断然不会令人信服。对此有理由怀疑这是西方国家借机对俄进行舆论战、政治打压的一种新方式。从此次事件来看,欧洲仍然试图在国际社会抹黑俄罗斯形象,同时为乌克兰争取更多同情。
▲卢卡申科声称这是“宣战”
其次,近期发生的立陶宛事件,更是没有看到丝毫与俄罗斯关系缓和的征兆。近几日,立陶宛方面接连发布对俄“禁运令”,禁止俄方经立境内铁路、公路向俄飞地加里宁格勒州运输货物,加之此前立陶宛对过境飞机的限制,现阶段俄方只能绕远通过海上运输方式向加里宁格勒进行补给。
立陶宛此举,完全是按照北约以及欧盟的相关授意,拿来这块飞地来威胁俄罗斯,拿领土来做威胁,还是针对俄罗斯,这是压根没给自己留后路。对此,卢卡申科在近日与俄总统普京会面过程中直言“近来关于他们(立陶宛)孤立加里宁格勒的消息越来越多,这近乎宣战,当今背景下这种行为不可容忍”。
短短几日内,欧洲能做出如此频繁,如此敌对,如此有针对性的动作,很难让人相信即便俄乌冲突未来结束,双边关系能够得到缓和。
二、对抗未来将长期存在
虽然冲突尚未结束,但长期对抗这一结论却基本可以确定,这其中除了有上述提到的欧洲方面的各种小动作,从以下两方面来看,双边关系缓和的可能性也趋近于零。
美国的幕后推动
▲欧盟内部在对俄关系上也有分歧
对于西方国家与俄罗斯的未来关系展望,需要分为两部分来看,一部分是美国以及“死忠粉”,对于这部分无需多言,毕竟在美方看来恨不得直接将俄罗斯从地球上抹掉,至于关系缓和,怎么可能?而另一部分就是以欧盟为首的欧洲多国了,这部分国家并不希望与俄罗斯关系搞得太僵,像今天这种对峙局面是多数欧洲大国所不希望出现的,比如德国。而之所以出现这种局面,关键原因之一就是美国在幕后的推波助澜以及对欧洲各国的绑架。
就此次俄乌冲突本身来看,美国完全是始作俑者,是美国借北约东扩之名一步步压缩俄罗斯战略空间,直到触及了俄方底线,最终造成俄罗斯不得不发起特别军事行动来向西方国家展现自己的底线。现在回顾整个过程会发现,美国首先借助北约之名,成功的完成了对欧洲各国的捆绑,一起拉上了“贼船”,随后美方又以俄罗斯军事威胁为借口,继续“绑架”,而现在来看这招异常成功。
客观的讲,此次俄乌冲突,虽然俄军表现确实有些令人失望,特别是初期的行动令人大跌眼镜,一度令人怀疑解体的俄罗斯虽然继承了苏联的主体,但整体军事实力却不可同日而语。但不可否认,俄罗斯决策层却依旧保持了苏联早期的果断,对于触及底线的问题绝不会有任何心慈手软。这种果断配合上美方的一系列渲染,欧洲各国原本的恐惧也随之被无限放大。
▲欧洲在能源领域对俄进行采取反制裁
而在此还要额外提及一点,此次俄乌冲突美国除了渲染俄方的军事威胁外,真真正正让欧洲感到威胁的还是在能源领域。就现阶段俄罗斯而言,有效反制欧洲以及北约施压的手段确实不多,多数都是围绕着能源供应进行,比如限制天然气供应量,中断电力供应等等,这些反制虽然可以在某种程度上打消部分国家的嚣张气焰,但经过美国挑拨以及自身感受,也确实让欧洲各国感受了“受制于人”的滋味。
因此面对俄方的能源制裁,这次欧洲各国表现出了超出预期的强硬,比如5月底,欧盟各成员国领导人同意禁止超过三分之二的俄罗斯石油进口,而匈牙利等此前坚持反对石油禁运的内陆欧盟国家在此决议上也做出了让步。加之欧盟开始转购他国家能源,未来在能源领域长期“受制于俄”的局面也将被打破,失去了制衡,美国只要适时再填把火,欧洲与俄罗斯关系缓和可能性将趋近于零。
2.价值观冲突注定难改
对于加入西方,特别是加入欧洲,俄罗斯内心并不反对,在部分时期特还表现出了极度渴望融入欧洲,比如苏联解体初期。然而在实际施行过程中,俄方清楚的发现在价值观层面出现的差异导致双方无法完成融合,特别是克里米亚危机爆发后,价值观层面的矛盾与冲突表现的淋漓尽致。
▲普京在国情咨文中多次表达对欧不满
普京曾在2014年的国情咨文中明确表达了被排除在欧洲事务之外的愤怒与不满,声称“他们(欧盟)告诉我们‘此事和你没关系’”。这与俄罗斯独立初期的态度截然相反,要知道作为俄罗斯第一任总统叶利钦曾在联合国的发言中毫不隐晦的表示“俄罗斯不仅把西方看做伙伴,更看做盟友”,可事实上,在随后交往过程中,双方地位严重不对等。
西方国家认为苏联的解体是自己的“成功”,因此一直用胜利者姿态来对待俄罗斯,与此同时欧盟更是长以“老师”自居,高高在上对待独立不久的“小学生”,还常用自认为有效的价值观强加于俄罗斯身上,试图改造俄罗斯,将俄罗斯模板化。但此举招致了俄方了极大的反感,在俄方看来这种强加的价值观就是试图分裂俄罗斯,就是试图让俄罗斯彻底沦为欧盟的“工具”,而到了2014年乌克兰危机的爆发彻底击碎俄罗斯“回归”欧洲的设想,逐渐认清现实。
▲“诺曼底模式”四国峰会不断提及“明斯克协议”
但致命一击,还是2016年欧盟通过的所有成员国在与俄罗斯合作时奉行的五项原则,这五项原则包括“明斯克协议”的执行才能成为任何俄欧关系重大变化基础、在欧盟感兴趣的领域与俄罗斯进行选择性合作以及支持俄罗斯公民社会和欧盟与俄罗斯民众之间的联系等五项。对于这五条的制定,完全是基于欧盟核心价值观所提出,在欧盟看来必须遵守自己制定的价值观才是双边关系推动的关键。但对此俄方却表示了否定,认为五项原则早已过时,且相关要求俄方无法接受。对此我们仍可将其理解为这是双方价值观冲突造成的。
过去几十年俄罗斯与西方国家已经进行了充分的价值观“交流”,但结果却仍以失败告终,且这种失败是彻底的失败,双方价值观存在的冲突不可调和,过去不可能,现在不可能,未来更不可能。在欧盟一直强调共同价值观的今天,整个欧洲乃至整个西方与俄罗斯未来关系缓和也只能是奢望,而这种价值观冲突也注定了双方只有对抗。
对于这场俄乌冲突,无论俄罗斯最终获胜与否,都将成为俄罗斯与西方关系的分水岭,有限缓和是极小概率事件,对抗将才是不可能避免的结局。今年4月份,《华盛顿邮报》披露在美国牵头下整个西方将草拟新政策,调整孤立俄罗斯的新战略,面对这种现状俄罗斯也该死心了。
本文由公众号「利刃号」(ID:lirenjunshi)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