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书需要的是整体上高屋建瓴,而不是故意信息琐碎化

【本文由“皆是行人”推荐,来自《女儿高考前物理学得不好,我想帮她补一补,课本拿来一看傻眼了》评论区,标题为小编添加】

数学等理科教材越来越琐碎化,抛弃规律和定律原理,不进行总结归纳,全是碎片化的自行推导。这种跟风西方的教学政治正确能培养所谓“创造性”吗?

从科学本质上说,科学就是归纳总结规律,把无限琐碎的现象归纳提炼为概念和定律。如果认为一个基础概念是有局限性的,那就清晰的把【有局限】【局限在什么条件下】说明,让孩子到更高一级的环境后再去理解局限。如果要深入理解概念的来由,那就【提出概念并引导推演】。

但这些,并不是直接把概念打碎、去掉概念定律的虚无化

严格的说,定律都只是对宇宙规律的近似模拟解释。比如牛顿三大定律是不是有局限,所以初中物理也不能教牛顿定律了因为有局限?所以要拆掉已经归纳好的基础定律,人人先从苹果落地开始归纳“再发现”?现在的教育改革,西方说要搞创新才正确,就得把轮子废了,人人去重新发明基础车轮子。

故意将知识碎片化,绝不是人类科学继承和进步的正确途径。这是从基础上滞阻新一代有效继承和攀登。严格说,人类的知识系统就是把无数庞杂的宇宙现象进行梳理归纳,每一个经过验证的常见规律归纳都往往耗费了前人一生的时间,人类经过无数代的知识积累,踩在前人肩膀上才积累出现在极其庞杂的现代科学系统,一个人想要全盘掌握前人的所有积累都是不可能的,都是需要进行路径选择的,更不用说故意把前人的基础工具都拆碎了,让一个人重新靠自己有限的人生,从基础拼概念,再想爬更高去搞真正的创造。

要站的高,必须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对浩如烟海的知识库必须有理解性的记忆基础框架才能走的更远。定理定律和概念,都是人类知识库里前人留下的攀爬更高峰的工具。有时候甚至是看到了别人的工具才看到一片新图景,最后才是自己去解释一片新天地或者自己打造一把更称手的工具。否则人人都只是在前人已经花费一生的各种琐碎角落里再虚耗一生去重复解决已经解决了的问题。搞创新,就得把现在的人类各级工具都废了开始再“创新”?

在信息和知识爆炸的时代,教育下一代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对知识进行结构梳理,首先进行全景框架认知,先整体有清晰的宏观方向认识,再进入具体局部深入理解的过程而不是一开始就陷入无限琐碎中。对前人的归纳都抛弃掉就因为是局限的,这不是科学的态度,这是把科学虚无化。试问如果一个人什么概念都不清晰,如何理解更深的概念并回望基础概念的局限?

做小板凳的故事应该人人都懂,刚开始做的板凳肯定是稚嫩有缺陷的,只有这个工作持续深入进展才能最后做出完美的小板凳。而前人归纳的定律概念,就是让孩子做出第一个有缺陷板凳的工具。人不可能一开始的认知和使用工具就完美,首先要能做出来,然后才是提高。如果都不给孩子提供一个初级工具,就靠自己用手先磨石头再打铁然后做斧头最后就能一步登天做出一个完美创新的小板凳?恐怕一辈子的时间都浪费在拼凑各种磨石头各种打铁上了,离最简陋的小板凳都还差的远。

如果对宇宙的认识图景表现为一颗科技树,那首先需要让孩子看一看人类认知的这颗树全貌大致是什么样子,前人归纳出哪些主要的分支,然后他现在是位于哪个细节位点在努力深入理解一个局部的概念。比如从4,5岁上就可以让孩子理解宇宙的宏观世界和微观世界这些基本的认识框架,什么知识是解决什么方向问题的,带着知识的整体架构去进入具体的学习归纳推演。

教科书需要的是整体上高屋建瓴,而不是故意信息琐碎化,美其名曰创造性思维,实则是把前人耗费一生在各种无限琐碎中提炼出的途径,又给下一代孩子重新遮住,制造障碍。

每一代人的时间是有限的,前人耗费一生归纳出规律,那下一代就必须把前一代的各种成果都先理解跨越了才能更进一步,从这个整体意义上,人类的知识爆炸,每一代后人的任务量都是递增的,更需要归纳总结和梳理。对前人的定律概念,下一代的人不加以讲解分析和利用,依然必须从磨石头开始拼凑,那下一代的时间又凭什么能更进一步走的更远?

2022-06-01
科技 教育

观察者APP,更好阅读体验

美财长不装了:应对中国,就得这么做

印尼防长证实:将采购中国歼-10

新报告发布,美媒又惊:居然被中国捏得这么紧

美媒自我打气:要与中国竞争,美国得先重拾信心

“印度承诺不再买了?”俄印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