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年代的饭馆挤吗?挤!挤爆了!只是因为饭店实在太少才挤的
【本文来自《七十年代饭馆没人下得起?来看看,人还不少呢》评论区,标题为小编添加】
典型的指鹿为马!
70年代的饭馆挤吗?挤!挤爆了!每张桌子都是拼桌,不同的人家坐在同一张桌子上吃饭。不是这样的大圆桌,就是普通八仙桌。因为我知道,我就是那个时代过来的,老外公工作得早,是留用工资,比八级工都高。老妈老爸不行,大学毕业,还得贴补祖母和叔姨那边的家用,日子过得紧紧巴巴的。上大学之前,爸妈带着去饭店吃饭,记得也就一个手数的过来的次数。没什么,那时大家都一样,我家还算不错的。
老外公条件好,心疼我,带我去过上海已知的大部分饭店。别以为这是多了不起的事,因为上海那时根本就没有多少饭店,包括图中这样的小饭店。大马路上不多,小马路上没有,不存在社区便民饭店,没有大商场里的饭店层(除了城隍庙、中央商场算近似,也根本没有大商场),旅游酒店闲人免入,也不是什么旅游酒店,主要是当作招待所用的,包括国际饭店、和平饭店、衡山饭店、锦江饭店这些。
那时的上海也没多大,虹口公园、静安寺、徐家汇、十六铺,这一圈下来市区也就差不多了。不少老字号饭店还因为封资修关门了。淮海路上就美心、大同、天鹅阁那么不超过5家,那时的淮海路也就汾阳路到成都路,再过去两头都没有了,店家没有了,饭店更没有了。南京路上燕云楼是改开后再开门的,新雅记不清了,好像也是。福州路上只有回民饭店(现在来福士差不多的位置),杏花楼、老正兴是改开后再开张的。徐家汇记得华山路上交大附近有一家,静安寺就绿邨一家,虹口公园附近没有,要到横浜桥那里才有。城隍庙里南翔汤包店倒是有,但绿杨村是改开后重开的。
而且确入回帖所说,这更像食堂聚餐,而不是饭店,都是差不多年龄的人在一起,男性为主(有女的吗,看了半天,没看到),没有老人孩子,这算什么饭店?
在十区十县时代,上海已经1000万人了,还是有上饭店的需求。饭店确实挤,但总需求并不大,大部分家庭不上饭店,只是因为饭店实在太少才挤的。国营饭店的服务态度也不怎么地,拖沓,营业时间还短,所以加剧了拥挤。但绝对不是因为有钱人多、吃饭人多,才到处弄得饭店拥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