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香港本地球队,我的队友让我大吃一惊

常有人说,香港是一座热爱运动的城市。

此话非虚,得益于香港亚热带的气候以及政府巨大的体育设施投入,从海滨长廊到公众泳滩,从街头露天球场到各大公共体育馆,每时每刻都能看到热爱运动的人们在挥洒汗水。

可惜最近因为疫情,这座城市热爱运动的脚步被迫放缓了节奏。

昨晚在家中居家锻炼时,突然令我想起了被这波疫情中断的我和队友并肩战斗的时光。

500

那时,我从内地初来港,一向热爱打排球的我便开始在网上寻找志同道合的球友切磋技艺。

我当时在脸书上搜到了好几个本地的排球约球群组,加进去便看到许多人在发帖组局约球。

我找了几个地方不太远的、时间合适的局,于是私信了发帖人,报名前去。

记得我第一次去打球是在附近的杨屋道体育馆。

跟着导航到了地方,我却死活找不到体育馆的入口,眼前只有一座杨屋道街市。

后来经热心大叔提醒,才知道球馆在街市的五楼,需要搭扶手电梯上去,然后才能找到入口。

一进去,才发现真的别有洞天,没想到菜市场楼上藏了个这么宽敞且设施齐备的体育馆!

500

当天打球的过程很愉快,从热身、配扣散球再到正式的对抗,都和内地打球没什么两样,我乐在其中。

打完之后,有一位球友得知我刚来港,便问我是否有兴趣加入他们的排球俱乐部,以后每周都有固定的训练和比赛时间。

于是,我们互留了联系方式,回去的路上,我决定报名。

一来呢,可以给我一个认识香港社会的机会。

二来呢,我的确还是挺喜欢打球的,能丰富我的业余生活还能锻炼身体,何乐而不为呢?

转眼,到了试训的那一天——没错,听说他们把招新告示发在网上以后,有好多人前来报名。

于是需要举行一场试训,看一下大家的基本功和能力怎么样。

我怀着略微紧张的心情去了球馆,所幸训练项目并不陌生,主要考查移动、反应速度和弹跳。

然后便是有球训练,最让我激动的是,一开始和他们的队员配合副攻的战术球就成功了,无疑给了我很大的信心。

因为副攻的战术球是比较讲求传配默契和节奏的,难关过了,后面和其他队员配合时,我悬着的心就放下来了。

最后是分组对抗的时间,大家都觉得我场上的战术组织比较合理,传球比较稳定,我自我感觉良好。

临走时,就有队里的负责人过来问我想不想加入他们的俱乐部,参与每周固定的训练。

我当即表示同意,于是就把我拉进了他们的WhatsApp群组,开始了我在香港的排球生涯(笑)。

500

一开始我以为我们队里的很多人都还是学生,因为他们的面孔都还带着青涩。

结果一问,他们都已经工作了,有的是消防员,有的是中学老师,还有公务员和警察叔叔。

所以有时候聚一起,也能了解到很多香港的同龄人的看法。

他们给我最深的感受是很热爱排球这项运动,非常投入与执着。

因为每次训练,他们在热身扣球的时候都不惜力,而且往往会因为一个球的攻传节奏不好而与我分析原因。

自己发挥不好,他们会自责,也会向身边的队友道歉。

第一位让我印象深刻的队员是Eric。

有一次,我们和另一支球队打友谊赛,两队的队员混合编队来进行对抗。

因为对方的一位主攻和我在一队,我给他的球不是他最舒服的弧线和速度,然后他给我的提示我又没有完全领会。

所以几次攻传配合下来,他都没有发上力,打得不好。

后面他就不和我再沟通了,不愿理我。

对抗结束后,我静静地坐在场边整理护具和换衣服,我们队的Eric走过来对我说:

“他们队的那个人我之前认识,他就是这样的性格,你不要在意,你今天表现挺好的其实。”

听完以后,我真的挺感慨的。

说实话那天我没有生那个人的气,因为我觉得配合不好的话双方都有责任,他可以多弥补我传出来的球,我也应该与他多做沟通。

而且我不愿把球场上不开心的事放在心上,所以只是静静地整理护具,自认为没有流露出悲伤的情绪。

但没想到Eric观察得那么仔细,并且与我共情。他主动排解我的落寞,还鼓励我,令我很感动。

从那以后,我暗暗地想,一定要努力打得更好,做好沟通,回报队友对我的关心和呵护。

500

还有一次,是我们自己队内的攻传训练,那天我状态极差,传球节奏和攻手都配不上,而且传球误差极大。

我心想队友都应该要骂我了吧。

结果我们的教练就让我一边休息,先缓一下,让另一个二传代替我训练。

一开始换到场下的时候我说实话挺难过的,觉得自己好差劲,和队友怎么配合得越来越差了。

这时,教练走过来跟我说“都会这样的,冷静点,后面传得会越来越好。”

等到过了半小时,教练重新给了我机会,我再次上场,传球的节奏就好了很多,我为自己的进步而欣喜,也感恩教练的关怀。

因为一开始我已经状态很差了,如果一直留在场上,非但不能调整过来,还会更加严重地打击自信心。

所以把我换下来是明智之举。

我们的教练是一位警察叔叔,但他强壮的外表下有着一颗细腻的心。

在察觉到我不自信的时候给我调整心态、状态的时间,还开导我,鼓励我向前看,更让我心头一暖。

最后我想说的是一位队里的老队员,他叫Patrick。

Patrick平时沉默少语,与我一样都打二传,但技术要比我老练、精湛许多。

平时队里攻传训练的时候,都是三位二传轮流和十几位攻手配合。

因为我入队时间、球龄都比另两位二传要短,所以Patrick认为应该多给我配合的机会,重点培养我。

所以很多时候我练完了一组要轮到他来传的时候,他总对我说,你继续传,多和队友们磨合。

正是因为他把自己的训练时间让给了我,才使我加深了与其他攻手之间的默契度。

有时我训练完,他还会指出我存在的问题,经常用“你刚才传得还可以,但这样尝试一下你看会不会更好”的语句来指导我,让我深感温暖。

我记得有一次元朗区的比赛,我们原定是Patrick打主力。

但他当天第一局的时候膝盖有一点不舒服,所以打完第一局,大家在局间休息的时候讨论谁来打后面的比赛。

这时候他指着我说,“我觉得Kevin可以,他平时和大家的配合也不错。”

所以教练决定第二局开始由我顶替Patrick出场。

最后,赢得比赛令我激动,但我更要感激Patrick和教练对我的信任,让我收获了经验和自信。

500

说了那么多,其实在香港打排球不过是一件稀松平常的事。

但它给予了我在这个城市一片最纯粹、最澎湃和最温暖的土壤。

很多时候我是一个敏感、脆弱但又不甘心的人。

我自认为漂泊在香港这样一个原本无我的城市,没有人会注意到我的情绪,遑论共情。

但我的队友和教练总用这样或那样的举动告诉我,我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每当夜幕降临的时候,我们从四面八方汇聚到球馆里。

训练完又在沉沉的夜色里告别彼此,使匆匆的足迹融化在万家灯火掩映下的城市。

很多时候,一个人坐在回家的车上,车程很长,长到我有足够的时间借着车窗外路灯散发的橘黄色灯光,回忆起刚刚在球场上被烘暖的心。

脑海里仿佛还回荡着球鞋摩擦地板和互相鼓励呐喊的声音。

-END-

关注我,就不会错过每一次在香港的体验:戳这里

2022-04-27
社会 生活 港台

观察者APP,更好阅读体验

特朗普要求“大搞特搞”,美团体急了:没中国不行

“听到东方惊雷了吗?那是14亿中国人在笑话美国”

“美国政府像青少年,拿信用卡挥霍,直到…”

“美国人,真正该担心的时候到了”

直播:算法向善——共话AI与人类命运共同体未来

特朗普要求“大搞特搞”,美团体急了:没中国不行

“听到东方惊雷了吗?那是14亿中国人在笑话美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