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5机枪还用过旋转弹鼓?中国独创,为什么最后没装备?丨轻武专栏
和P90是一样的吗?
大家好,我是头像机枪一样秃秃秃秃的排稿少女梦小二
近日,小二在网上看到了一张95班用机枪的图,这机枪大家都很熟悉了,没什么奇怪的,但小二很快就发现不对劲,这弹鼓不应该是横着的吗?怎么变成竖着的了?
▲图片来自@籁yao
小二翻了资料才发现,这还真不是PS,而是中国独创的一种罕见弹鼓--转向弹鼓!
要说这款转向弹鼓,就要从中国特色的班用机枪之路开始说起了。大家都知道,朝鲜战争末期中国通过仿制大盘鸡得到了53式轻机枪,这款机枪好是好,但就是太重了,随着中国普及中口径弹药,中国军工人员在苏联RPD机枪基础上仿制出了56式轻机枪,比53式轻机枪减重了17%,射速提高了88%,最关键的是火力猛,100发弹链比53式轻机枪增加了一倍还多。
但在使用中,部队也发现了56式轻机枪的一个问题--可靠性。别看56式轻机枪有个圆形弹匣,但其实并不是弹鼓,只是个弹链盒而已,弹链供弹需要机匣有一个较大开口,不仅容易进风沙,而且子弹在经过摸爬滚打乃至泅渡后都难免粘上大量泥沙,入膛后不可避免的会导致各种故障,这一点,美军在中东那种多风沙的地方吐槽M249已经够多了。
所以后来的中国轻武器定型,都要经历一个“黄河水”测试,这导致56式之后的班用机枪比如81班机,没有采用弹链,而是用了相对封闭、可靠性更好的弹鼓。
67式和88式通机虽然用了弹链,但其定位都是连用机枪,要靠浮渡过河,而不能像一般的班用机枪那样跟随步兵泅渡过河。
所以在后来中国研发95系列小口径枪械时,自然也把弹鼓作为首选目标,结果这时候就碰到问题了。
▲弹鼓簧力大,很容易喷弹
以前无论是56班机还是81班机,供弹系统都在握把的前面,弹鼓(弹盒)大一点没关系,并不影响手操纵握把,但95步枪是无托结构啊!供弹系统是在握把后面的!这么大个弹鼓比枪要宽很多,非常影响射手操作,不信你自己拿个在军武买的3斤牛肉火锅罐头在手腕的位置比划一下就知道了。
▲由于95的弹匣槽距离握把比AUG更近,所以用弹鼓更难受
这时有设计人员突发奇想,把弹鼓竖过来,不就解决了弹鼓横向太宽的问题了么?但这样一来,子弹的轴线就和枪管轴线垂直了,怎么供弹呢?工作人员就给弹鼓加了一节螺旋的通道,解决了旋转供弹的问题,但这样设计也有毛病,一是螺旋通道比弹匣槽长,塞不进枪里,二是螺旋通道加工精度高,又娇气,遇到磕碰就可能发生故障,三是螺旋通道太长,抬高了整个枪的后部,不利于隐蔽。
设计人员就只能另辟蹊径,把螺旋的供弹通道改成了一个扁平的转向通道,然后把弹鼓供弹口锯开,中间焊上圆盘转向通道,就形成了转向弹鼓,这么设计的好处就是在生产时,角度可根据需要调节,只需要更换中间的转向机构就可以实现从65度到90度的旋转。
这样一来,弹鼓就从横向变成了竖向,大大减小了枪的横向宽度,不仅方便射手背负,不至于像以前那样硌得慌,又做到了不影响射手手持握把。
▲65度和90度的转向弹鼓
但是很遗憾,这种旋转弹鼓的设计因为结构复杂落选了,最终95班机采用了更加简单可靠的改弹鼓供弹口位置的方法,原弹鼓进弹口位于弹鼓中心的位置,新弹鼓进弹口位于弹鼓右侧边沿,减小了弹鼓右侧突出枪身的尺寸,解决了握持握把射击时弹鼓硌手臂的问题。
95班机的转向机构虽然落选,但与其原理相似的旋转供弹系统却在欧洲发扬光大,最主要的代表作就是FN-P90,这款无托冲锋枪为了解决供弹难题,创造性地把弹匣放在了枪的上方,但这样一来子弹就也和枪管轴线垂直了。
于是P90在弹匣尾部设计了个和95转向弹鼓类似的旋转装置,通过弹簧将子弹推入旋转装置的弹槽里,然后进入枪膛进行发射。
除了95的旋转弹鼓,其实世界上还有很多奇奇怪怪的弹鼓,我们也可以趁此机会一起盘点一下。
第一种是拐弯弹鼓,是为德国大名鼎鼎的P08手枪设计的。一开始P08因为握把比较倾斜,所以托弹板也是倾斜的,但是德国枪械检测委员会嫌弹匣容量太小,非要再为P08设计一个弹鼓。
但本来就是倾斜供弹的弹匣,怎么能接弹鼓呢?所以最终造出来的蜗旋弹鼓和弹匣接口之间扭曲了一个奇怪的角度,被称为史上最丑弹鼓。
最奇葩的是,当雨果·希买司拿着自己生产的MP18冲锋枪找德国官方竞标的时候,德国枪械检测委员会看了看库存里那些P08蜗形弹鼓,竟然要求MP18兼容这种弹鼓!可是MP18人家是垂直供弹的好么?
雨果·希买司被逼无奈,只能把弹匣槽轴线与枪身的夹角设计从90度改成与P08手枪相同的55度。更严重的问题是,插上沉重的弹鼓后,枪身质心严重左移,连发射击时很难控制,备受吐槽。
▲改成了这个丑样子
第二种奇葩弹鼓是水平弹鼓,用在RPK74轻机枪上,和很多人印象中的弹鼓垂直于地面不同,这款弹鼓竟然是水平于地面的!
这个弹鼓虽然长了个弹鼓的样子,但其实就是大盘鸡那个弹盘的PLUS版罢了,子弹成双排环形排列,采用大盘鸡类似的方式供弹(内部旋转,外部不旋转),可能同样是太过奇葩的原因,这种弹鼓很少见。
第三就是弯曲弹鼓,外表像弹鼓,其实算是一个弯曲的弹匣,就是为了缩短长度,简单粗暴地把一个90发长弹匣内卷成盘蛇形弯过来而已。
除了蛇形,采用这种思路的还有这种自行车飞轮型的环形弹鼓。
最后就是鞍型弹鼓了,简单来说就是把两个弹鼓连接起来,双倍供弹双倍快乐,这种弹鼓其实出现很早,在MG15航空机枪的时代就开始用,后来MG34在设计中,也考虑到兼容这种弹鼓,只要把弹链供弹机拆掉换上弹鼓适配器,就能使用这种鞍型弹鼓向下供弹。
后来美国乔治亚州的名为BETA的公司为5.56系AR枪械设计生产了一种名为C-MAG的鞍型弹鼓,每个弹鼓是双排单进,最后到供弹口的位置就变成了双排双进。
但这款弹鼓要面临AR系枪械的“深井病”限制,深深的弹匣井要求鞍型弹鼓中间必须还要焊一块可以插入的弹匣,但弹鼓的供弹板又没法伸到这部分弹匣中,所以设计公司被迫在弹鼓末端设计了假子弹,主要是为了推动真子弹全部进入弹匣,可谓煞费苦心。
▲注意黑色的假子弹
没想到还真有这么多奇葩的弹鼓,可惜这款95班机的弹鼓淘汰了,否则说不定能成为95班机最大的亮点呢!
更多有趣好玩的军事文章、视频、图片、电影、游戏,请关注“军武次位面”微信公众号。打开微信,公众号搜索“军武次位面”点击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