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笔输入法抓住了时代,自然能大行其道,但现在让位于拼音输入,也是因为弊端显现
【本文来自《用了这么多输入法你还会写字吗?中文输入法45年发展史》评论区,标题为小编添加】
手写在大屏上才有优势,现在大屏移动性低,手机等小屏还是占主流;
五笔在需要非常大量准确录入的场景有优势,但在追求速度的场景不及使用专用设备的并击;
不得不说,五笔抓住了那个时代,重码率、易学度、键盘布局设计上都是当时最好的,它值得名留清史;
但最近二十几年来,大多数劳动者和学生都需要进行输入时,学习五笔的效率实在是太低了,所以拼音必然会成为主流,随着拼音输入法词库的扩大和智能算法的优化,这趋势就越发不可逆;
现在我用的是小鹤双拼加形的鹭输入法,双拼减少键击和错打后的回删次数,而且更有韵律;加形的辅助码能够大大加快选词的效率。
————
被推荐了啊,那我补充一些见解吧。
全键盘输入法最佳的做法就是尽量降低【特例】的编排,也就是尽可能让人可以依靠键帽上的字母联想到该键对应的声形等编码符号,不但降低学习成本,而且在偶尔遇到少打的字时推断击键的过程也能尽可能快。
在这方面来说,全拼和hspd(n)z的笔画输入法是最符合的,但重码也是不一般的多;自然双拼(如自然码、小鹤)需要额外学习对应多字母声韵母的键位 ,含零声母双拼(如微软双拼)更多一个额外的零声母转换逻辑,但因为声韵母使用频率很高,很容易获得肌肉记忆,所以也不难;双拼辅助形码(如自然双形、鹤形)使用了数量中等的字根,但大多数字根都可以根据字根的音或形对应到键位上,特例较少,比较容易上手,结合双拼(甚至只要双字母声母相同可以随意搭配双拼)能大大减少重码,达到贴近纯形码的输入效率
而纯形码方面,我了解不多,但芸芸形码离不开一个「拆字」的根基,尤其是相交怎么拆、包围怎么分,按笔顺还是部首为先,等等,都其实在塑造一种和「写字」不同的思维;另外字根的布局如果过于强调重码率低,那布局的逻辑可能就与键帽上的字母背离了,结果就是推断击键的过程变慢。有人说打形码可以避免忘记字怎么写,我说的话,写字关键是“写”啊,按键盘怎么也训练不了写字的,除非天天见的字,否则用什么输入法都会忘(除了纯笔画输入法可能还能记住笔顺,可惜用纯笔画输入的人太少)。可能也会有人反驳,不对啊,形码能够让人打字的时候思考字形啊,我说,只要打字速度上去了,谁会思考手按下去的键代表什么字根啊?完全就是肌肉记忆嘛!退一步来说,拆字的时候头脑里面念字根名字手就会按对键吗?不,思维肯定是字根→键位→字母,到最后高于肌肉记忆的那层就只有字母,其上面的字根键位表都得反向回想(这编码字母对应的键位中究竟用的是哪个字根呢),所以最终打字下来记住的最多只有字母而已,字形并没有在日常打字中得到记忆加强。
所以,想提高输入速度,用全拼的可以学习双拼,用双拼的可以学习双拼加形,或者音形码,而形音码或纯形码,是拼音实在不过关的候选。
———
另外也谈谈手机输入法。
最初用功能机,只有九键输入法可以用,一个键对应三到四个字母,拼音输入的话选词选字比较麻烦,我喜欢用笔画输入,尤其是输入两三个笔画可以选部首(字根)的设计,确定性很好;于是直到iPhone我都是首选笔画,毕竟那时iPhone都是全键盘且没有双拼。到后来,在iPhone开放第三方输入法前,我就用华为手机了,那时触宝输入法支持小鹤双拼且能够手写笔画筛选,就换触宝用了好久,但毕竟手写和上滑容易冲突,加上一些其他不顺手的因素,又尝试了百度、讯飞、搜狗等,但总是不够顺手,倒是讯飞的14键方案很让我喜欢,于是不断找寻可以支持这种对全键改进的合键方案的输入法,直到找到“流行输入法”,支持各种编码,包括小鹤双拼加鹤形辅助码,支持比14键更适合双拼的17键方案,尽管还有一些小问题,但已经是我离不开的输入法了。
由于手机触屏输入法可以抛开26键键盘布局无限创新,相信还会有很多我没听过的新颖输入法出现。
———
虽然输入法是一个费脑力又要用爱发电的辛苦活,但这是东亚民族尤其是使用汉字的民族独有的需求和能力,也是汉语言文化登上信息快舟的栈桥,是传承和未来结合的珍宝。感恩为中文输入法开荒拓土的先辈,也感恩无私分享创新中文输入法的前行者们,更感恩让方块字流行起来的工程师、文字工作者和广大劳动人民,感谢你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