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岁就红遍全国的disco女王,46岁热度依旧不减,她凭什么?

  “张蔷就像一种神秘的天文现象,每隔十五年降临一次娱乐圈,大家一定得好好看看她,因为十五年难得一见。”

  这是《吐槽大会》为张蔷写的段子,这话说得一点也不过分。那个年代的中国女人,温良恭俭让,而张蔷直接一头漫到肩膀边缘的爆炸头亮相,闪亮的牙齿笑起来简直亮瞎镜头,穿小吊带在舞台上蹦蹦跳跳。

500

  用那时的话说,张蔷的声音出现在那个年代,是要让人脸红心跳的。

  咱们的父母18岁时,蹦迪的地方还不叫夜店,而叫“迪厅”,里面放光怪陆离的电子DISCO,霹雳舞、爆炸头、喇叭裤、国产西装,年轻男女扭动腰肢,一夜不消停……

500

  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诞生了一位拳打台湾丽君、脚踢欧美女星的张蔷,年轻人耳熟能详的《路灯下的小妹妹》、《月光DISCO》、《一阵恼人的秋风》、《爱你在心口难开》,都出自她口。

  而张蔷的声音烙在每个年轻人的心里,不信你去问问你爸爸妈妈叔叔伯伯,十个有九个都曾跟着她的声音左手画条龙、右手画道彩虹。

500

  令人脸红心跳的声音

  2013年,张蔷46岁,签约摩登天空,带着专辑《别问我什么是DISCO》回归歌坛,合作对象是深受年轻人喜爱的新裤子,老歌星重返江湖,仅仅一首歌,Mv点击率突破800万,再次在娱乐圈掀起了“张蔷现象”。

视频连接请戳

  但凡是张蔷到的地方,就不缺热度,名气和掌声是她最不缺的东西。这件事,彭磊跟张蔷没认识几天就悟了出来。

  那时彭磊要为张蔷写歌,灵感枯竭,直到有一次张蔷演出完,彭磊问她:“一会儿你去哪儿?”张蔷答道:“我要去凯宾斯基洗澡了,我经常上那儿吃饭和健身。”彭磊应了一句:“噢,原来你过着这样的生活啊”。

  言外之意,好滋润,好“奢靡”,彭磊来了灵感,于是写出了那首“人参娃娃,葫芦娃娃,库尔尼科娃”的无厘头歌曲《手扶拖拉机斯基》。

  不怪彭磊吃惊,张蔷成名极早,泡在高端场所这种羡煞旁人的生活,在她十七八岁的时候就已经不是什么稀奇的事情了。

  1984年,张蔷凭借第一张专辑在普通人月入60块的年代赚了1400元,录音机都是奢侈的年代,张蔷的磁带可以卖两千万盘,后来出国时换外汇,她的现金堆得像小山,要用行李箱才能装得下。

  张蔷的魅力拿下了当时各种各样的青少年,其中包括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

  80年代有一天,一个山东青年敲开了张蔷家的门,他说自己是西安电影制片厂的编剧,很喜欢张蔷,想邀请她出演剧里一个军嫂的角色。因为当时张蔷才16岁,母亲谢绝了。那个人走之前只留下一个名字,多年以后,张蔷在报纸上铺天盖地的喜报中看到了他。

  张蔷的魅力源于独一无二的个性,在这个个性少女背后,还有一个个性加倍的母亲。

  1967年,张蔷出生在北京,妈妈是北京电影乐团交响乐队的小提琴手。父母在她6岁时离婚了,于是张蔷跟妈妈一起住在乐团的宿舍里。

500

  张蔷和妈妈

  整栋楼都住着新潮的年轻人,一起床,就能听到吹拉弹唱的那种,张蔷妈妈也不例外,张蔷小学时,妈妈用绒布给她做了一身衣服,像是「古代铜钱的布料,穿起来很像睡衣」,这种“难登大雅之堂”的衣服,妈妈让她直接穿着去上学。

  包括她后来那一头乌黑的爆炸头,也是妈妈用火钳卷起来的。

  在家里这位时尚icon的熏陶下,张蔷高二时学会给自己点上红色抹额,折断筷子,用洗相纸裹住头发,涂上威娜宝香波维持那个芭芭拉·史翠珊同款爆炸头。

500

  妈妈对她的音乐教育也没落下,4岁时,母亲开始教她弹小提琴,用吃的哄着学,当时,来乐团录音的有蒋大为、李谷一、唱《大海》的朱明瑛,她都去现场看:“我就在乐队里坐着,跟着那个五线谱看,我还跟不上,老问到哪了,她用小提琴那个弓给我一指。”

  再长大一点,张蔷开始听西方音乐,俄罗斯音乐与歌剧,约翰·丹佛、迈克尔·杰克逊,都是她的最爱,有年冬天放学回家,张蔷听到一首贝斯开头的歌,那旋律太好听了,就脱了毛衣在家跳起舞来,歌曲的结束的刹那,悲伤的感觉有如爱人离开。

  后来她才知道,那首歌是迈克尔·杰克逊的《Billie Jean》,这也是张蔷最早的disco启蒙。

  随着时间流逝,邓丽君、凤飞飞的歌传到了大陆,以前被认为是“靡靡之音”的流行歌慢慢开始被接纳,原本就爱唱歌的张蔷凭着一把亮嗓子就想着试试走音乐路。

500

  80年代的张蔷

  不过那时唱歌有风险、入行需谨慎,张蔷妈妈在中国电影乐团的同事谢莉斯,在句尾加一个滑音被批判为“资产阶级滑音”,张蔷也难逃一劫。

  为了看看自己有无天赋,张蔷参加了流行歌比赛,听着岩崎宏美、Bee Gees 长大,她对着家里的录音机,用“拼音+想象”为英文歌填了词,一开口就是甜腻热辣的“千言万语口难开”。

  结果只换来评委冷冰冰的一句:“不如去广州茶座卖唱”。言外之意,上不了大雅之堂。

  正如文章开头写的“张蔷的声音出现在那个年代,是要让人脸红心跳的。”那简直比邓丽君的“靡靡之音”还刺激,张蔷对高音直白得刺耳的处理狠狠撞破了年轻人对流行音乐的理解。

  她的音乐跟现在的“亚文化”一样,存在自己的长尾效益,不被主流接受的东西,也能在小众之地野蛮生长。在“荷东的士高”还没从香港进入内地时,张蔷的音乐定义了什么是迪斯科。

  于是,张蔷的时代来临了。

  被主流“厌弃”之后,张蔷开始了“走穴”生涯,碰到的伙伴不是搭台演戏的刘晓庆,就跳霹雳舞的孙红雷,表演还要坐绿皮火车过去。张蔷记得有次穿了双黑色的丝袜,同车厢的大爷问,你穿的是什么,像一腿的毛?她笑得乐不可支。

500

  17岁就红遍全中国

  1984年,云南声像来北京挑歌手,张蔷清唱了一首《伤心的电影》寄过去,第三天对方就来信了,让她过去录音。张蔷直接辍了学,去云南待了半个月,录了两张专辑,一个《东京之夜》,还有一个是《害羞的女孩》。

500

  张蔷第一张专辑《东京之夜》

500

  《害羞的女孩》

  这两首歌的成绩好到什么程度?

  《东京之夜》起初是60万张,后来加印到250万张,很多经销商直接拿着现金在印厂门口等,它救活了濒临倒闭的云南音象出版社,在中国20世纪80年代壮观翻唱欧美音乐和港台音乐中冠居首位。

  Disco在中国的发展有三个标志性人物,第一个是张国荣

  它最早流行于美国,传到法国日趋成熟后又回到美国。上世纪70年代,disco流行全球,之后,张国荣的一首《Monica》将disco引入香港。

视频连接请戳

  第二个便是张蔷,那英说过,张蔷是她知道的内地第一个迪斯科女星。

  Disco先在香港盛行不久后,中国唱片广州分公司便引入了香港最热门的一盘Disco磁带:荷东——荷里活(好莱坞)东方明星舞会。

500

  里面全是来自西方的Disco劲歌热曲,几乎是一夜之间,迪斯科出现在了城市的各个角落。舞厅、电影院、文化宫甚至是路边不起眼的街道,不管是大都市还是小县城,无论身在何处都难逃一场迪斯科文化的狂热洗礼。

500

  导演贾樟柯就生长在那个时代,因此他的电影里总有挥之不去的“迪厅情节”,《江湖儿女》的影片开头,巧巧和斌斌在舞厅里伴随音乐大跳美国迪斯科演唱组合乡下人(Village People)的经典之作Y.M.C.A。

500

  去年春节,电影《你好,李焕英》重新带火了《路灯下的小姑娘》,一句“亲爱的小妹妹,请你不要不要哭泣”是曾多少舞厅青年魂牵梦绕的羁绊。

  这首《路边下的小妹妹》翻唱自荷东系列《Brother Louie》,最经典的版本,便出自张蔷之口,那个年代的人,在任何场景任何时间下听到,都忍不住心潮澎湃。

500

  张蔷和disco互相成就,她也成为了80年代的时代符号。 爆炸头、蝙蝠衫、喇叭裤,这是属于那个年代的时髦,张蔷把这种时髦变成了她的标志。


  此后2年,她几乎垄断了市场上的全部流行歌曲,少男少女多变的心事,都能在她的歌里找到踪影,例如《你那会心的一笑》,唱出了初恋时期青涩的懵懂。

  《野百合也有春天》,唱出了少女时期淡淡的忧愁。

  而《一阵恼人的秋风》,更多表达了离别的洒脱。

  从1985到1987年,张蔷一共录了19张专辑,销量超过2000万。

500

  张蔷的声音就是金子,她是行业标杆式的存在,她录一张专辑1万块钱,钱10块钱一张,数都要数老半天,她的磁带壳子上的浆糊还没有干,就已经被抢购一空。

500

  80年代音像店

  那时她最常唱的是《伤心的电影》、《请到天涯海角来》,台下站着上千的年轻人,晚上闪着迪斯科灯球,蓝色的光折射出来满场都是星星点点,观众把钱币拿出来洒,整个场上银亮亮的,就跟下银色的雨似的。

  闭上眼就能想象到,那是个怎样疯狂而浪漫的时代。

  第三个影响Disco发展的人物就是费翔

  不用说你应该也想到了,没错,就是那首《冬天里的一把火》。1987年,费翔把这首歌带到了春晚舞台,这把火瞬间烧遍全国,中央电视台传达室每天收到的给他的情书按麻袋算,被后来人称“初代idol”。

视频连接请戳

  但尽管如此,Disco也并未走向主流。

  即使张蔷已经以全球发行量TOP3的牛逼Title登上了美国《时代》周刊封面,以好过邓丽君的成绩被被国际认可,被《南华早报》、意大利共产党报、《太阳报》等不胜枚举的外国媒体采访,但那时的她从没登上过正规国内杂志、报纸、电视。

500

  与此同时,张蔷在国家剧院工作,录歌录得特别不开心,当时给她制作的人都是搞民乐的,做出来的东西让张蔷气不打一处出:“你这是迪斯科吗?怎么唱得那么别扭?太难听了你编的。”

500

  张蔷在录音室

  张蔷认为不懂迪斯科的人,完全无法演绎出Disco的感觉。

  在音乐上不被别人认可、自己也不认可别人,种种原因加在一起,让张蔷于1987年前往澳大利亚留学进修,短暂告别了演歌坛。

500

  张蔷在澳大利亚珀斯

  张蔷后来回来,发现造化弄人,曾经怎么也难让主流接受的靡靡之音Disco,不但已经飞入寻常百姓家成为最普通的一种娱乐方式,还逐渐被“西北”、“民谣”、“摇滚”等音乐取代,Disco的黄金年代,已然告一段落。

  2000年的《同一首歌》,张蔷第一次正儿八经地上了电视,从卡带里跳动的音符成为了一个具象的人,粉丝看到她还挺惊讶:“原来张蔷长这样啊。”

500

  都他妈给我快乐起来,年轻人!

  2013年,张蔷再次归来,穿红裙,唱着新裤子写给她的《别再问我什么是Disco》,在舞台上蹦蹦跳跳,第一次听这个名字的年轻人还以为她是什么新生代歌手。

500

  知乎上甚至还有人真情实感地以为她是新裤子的一员:

500

  别问,问就是张蔷心态年轻,蹦蹦跳跳的,哪像奔五的人。

  这次复出多亏了摩登天空的沈老板,沈黎晖曾在采访中表示过一九八几年听到张蔷觉得太喜欢了,同时Disco风格又跟喜欢摩登这一挂的匹配度极高,签下张蔷是他一直以来的想法。

  "我非常适合唱舞曲,但我没碰上一个好的编曲。"2001年出的那张专辑,张蔷表示她对编曲没感觉,她很多歌的编曲根本不对,跳不起来。

  在国外那些年,她听了更多欧美的音乐,已经有了自己的标准:第一是旋律,第二是节奏,第三才是作词。

  张蔷需要一个好的制作人,这时新裤子出现了。

  录《别问我什么是Disco》的时候,彭磊专门跟她讲说:“蔷姐,你尽量翻一个8度,像以前那样骚着点儿。”张蔷一听,乐坏了,好哇,骚着点儿,燥起来,这才是迪斯科的真谛啊!都他妈给我快乐起来,年轻人!

500

  而每每看到在舞台上开开心心、蹦蹦跳跳唱着歌的张蔷,我总是忍不住想起她30年前就说过的话:

  “Disco一定要跳起来,不能做作,要是你自己发自内心地想摆动。80年代、70年代的有些迪斯科,你不动都不行,你不动就说明你有精神病。”

  (完)

  文中图片均来自于网络

2022-03-29
文娱

观察者APP,更好阅读体验

驻哥伦比亚大使:中国来这是为了合作,无意取代谁

谈及特朗普,“很失望,我们成替罪羊了”

“从零开始发展行不通,我们必须拥抱中国”

“简直势不可挡!”美议员又操心起中国了

被当面说“胆怯”,特朗普大破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