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人转是如何从“高雅艺术”走向“低俗文化”的?
说起二人转,大多数人第一反应就是“低俗”,包括我自己。
甚至当我去东北找朋友玩时,那位东北朋友也曾以类似的理由,直接将二人转从我们的行程中划掉了。因为大多数时候,我们以为的二人转是这样的:
或者是这样的:
但可能很多人不知道,早在2006年,东北二人转就入选了“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是和苏州评弹、山东大鼓、榆林小曲等多个中国传统戏曲一起受到国家保护的文化遗产。
这项在东北流传了三百多年的曲艺,为何20年不到,就让大家的认知就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在“低俗”背后
其实,真正的东北二人转并非如此。甚至可以说,以上说到的都算不上是正统的东北二人转。
被知乎用户@一道兔 强烈推荐的《醉青天》,就是一个诙谐有度、寓意也很好的二人转表演。孙晓丽和董连海两位老师在其中,不管是唱腔还是表演功底都非常专业且打动人。如董连海老师在“七呀七月里呀”唱词之前的表演,就很有看点。
整个剧目中没有提到任何“屎尿屁”,也没有任何低俗的表演,只有两个演员透亮脆美的唱腔和一个“县令赛酒仙,借醉壮胆成青天”的故事。该剧目还在1991年吉林省庆祝建党七十周年文艺演出中获得了表演、导演和音乐三大项的一等奖。
还有董连海老师同年和徐振武老师等表演的《白玉汤》,也是东北二人转中的精品之一,此剧目改编自一个关于朱元璋的民间传说。
言传朱元璋当年曾流落至一间破庙,在饥寒交迫之际,几个同在庙宇中借宿的叫花子分了一碗用烂菜梆子煮的汤给他。后来当上了皇帝的朱元璋,在尝遍了各式美味佳肴后,却分外想念当年那碗“白玉汤”,于是找人四处寻觅那几位“大厨”。《白玉汤》讲述的正是由此引发出的一系列的故事。
三位老师表演的二人转版本则着重突出了故事的诙谐。甚至在其间还加入了夸张式的讽刺,但这种讽刺又很含蓄。这点就体现出了民间表演艺术相对于其他来说,在用词上的活泼空间和尺度。
有像“见着穷人他就咬,见着富人这个点头又哈脑”说词表演,也有“我来到皇宫亮亮嗓”说词之后的肢体表演等等,这些都将诙谐中带有的讽刺意味表现的淋漓尽致。而且在道具的运用上,包括演员出场时拿的打狗棒、大手绢表演都和剧情融合得恰到好处。
除此之外,翟波老师的神调也是一绝。
暂且不说听不听得懂,是否能听出门道,光是听这唱腔的高低转换、繁杂花式,就能知道为什么二人转可以流传至今,且还被纳入非遗。
《老太太哭坟》也是翟波老师的经典演段之一。
不管是什么类型的演员,演技自然都是必备的,就连这个短短五分多钟的片段,就曾经看哭过很多人。
在当下这个快餐时代,能坐下来看几十分钟戏曲的年轻人的确不多,但哪怕只是片段式的吸收,人们也能大概地感受出这些演员们扎实的功底以及东北二人转自身独有的魅力。
正如所有来源于民间的表演艺术一样,正统的东北二人转是一个雅而不落俗,但又能雅俗共赏的曲艺表演。至于它是如何被盖上不实之名,咱还得从头说起。
“低俗”从何而来?
东北二人转是在东北大秧歌和东北民歌的基础上,吸收莲花落,什不闲的演唱内容和唱腔而形成。在三百年来的流传过程中,还从太平鼓、东北大鼓、河北梆子、皮影戏和民间笑话中吸收多种艺术成份。
一句话说就是,东北二人转是一种结合了东北特色民风民俗,集多方民间艺术之大成的艺术表演形式。
用东北人自己的俏皮话来形容二人转的表演形式就是“秧歌打底,莲花落镶边”。
二人转整体属走唱类曲艺,不仅有作为主体的“双玩艺”及多人唱叙演出的“群唱”形式,还有属于小戏体裁,由演员扮演角色的“单出头”和“拉场戏”形式。
作为曲艺曲种的二人转“双玩艺”及“群唱”,表演形式或由甲乙二人扮成一旦一丑,载歌载舞,分行当说唱表演,或多人分持不同的伴奏乐器分行当轮递坐唱。
它的唱腔也十分丰富,素有“九腔十八调,七十二咳咳”之称,伴奏乐器有板胡、唢呐、竹板等。
板胡
唱词也很有门道,以七言和十言为主,兼有长短句式,舞蹈则以跳东北大秧歌舞为主,还有其他民间舞蹈和武打的成分,其间还穿插着耍扇子、耍手绢、打手玉子、打大竹板等杂技性的绝活。
二人转是扎根在东北人民的心里的艺术形式,有“宁舍一顿饭,不舍二人转” 一说,往详细了说,还有“东西南北”四派之分。
“北派”为黑龙江二人转,老腔老调,沿袭了民间的乡土气息,以梁子戏为主,曲牌运用较多,规整,转接富于变化,多以“云遮月”嗓音为主,发声位置靠后,高亢略带沧桑,苦情戏感染力强。
赵晓波老师的二人转可能由于声线因素似乎不是纯粹北派,但曲调仍为北派,唱腔很有个人魅力。
赵晓波老师演出片段
“东派”为吉林二人转,除了郑桂云等少数老师有老腔调味道以外,多以改良曲调的谱子戏为主,唱腔华丽,男嗓温润,女嗓尖亮,发声位置靠前,很少唱苦情戏,会舞彩棒,有武打成分。
郑桂云老师演出片段
“南派”为辽宁二人转,以营口市为重点,受大秧歌的影响比较大,歌舞并重,纯正、优美、字重、腔清、干板夺字是南派二人转的精华所在。
包玉梅老师演出片段
“西派”也是辽宁二人转,但以黑山县为重点,受河北莲花落影响较多,讲究板头。
曾经还有“南靠浪,北靠唱,西讲板头,东要棒”的谚语。
显然,我们是无法在一篇文章里将其三百多年的脉络梳理完的,按照不同的唱腔流派分类还有很多种类,但光是从这些来看,就能意识到它是一个对演员专业功底要求非常高的表演形式。
但在我们现在看到的大多数二人转表演中,却很少有这方面的展现。很大程度上并不是观众不爱看,而是随着演出目的的变化,真正把它当作一门需要深究的艺术来苦练的演员,相对于之前明显少了很多。
大多数早期的二人转演员都是因为家境贫困才走上了这条路,功底不过关就没饭吃,但随着后来靠二人转“吃饭”的方式越来越多,就出现了很多自称是二人转演员的人,来来回回也就会那么几个小帽(二人转中短篇曲目,多为民歌小调,与二人转长篇剧目对比的民间叫法)。
近几十年来,二人转演员也从剧场演到乡间小棚、娱乐场所,再演回到剧场到如今的电视、网络。在这个转变过程中,他们所需面对的人群也随之发生了变化。
相信大家都曾在商场活动、楼盘开盘或者门店开张这种时节看到过民间艺人的演出。在这样的演出中,表演的“精致”远远不如“气氛”来得重要。
在长达数十年的时间里,大多数二人转演员都被迫带着这样的演出目的去表演,也就是所谓的“跑江湖”,久而久之,它在人们眼中的形式就越来越简单,也就不可避免地走向了“低俗”。
并非完全“低俗”
有人说,近些年玩二人转玩得最好的,除了德云社就应该就是二手玫瑰了。
这句话吧,对,但也不完全对。专业的二人转演员肯定还是大有人在,比如上文提到的老师们和他们的弟子;但论“玩”,德云社和二手玫瑰的确是相当突出的人选了。
二手玫瑰自不用多说,懂的都懂;德云社则因为有很多东北成员,其中秦霄贤还被网友戏称为“德云社二人转交换生”;张鹤伦的这首《五唱德云社》用的也是二人转的唱腔。
但当德云社和二手玫瑰联合起来,那画风真是很难找到合适的词汇来描述。
B站还有位东北音乐人朴冉写了一首《伤心R&B》,硬是把二人转和R&B这两样完全不搭的东西糅合在了一起,又怪又魔性。
而且我们现在很多流行的口头语正是来源于东北二人转的行话,比如“露八分儿(只告诉你百分之八十)”、“眼是江口是湖”、“紧睁眼慢张口”等等。
说这些,主要是想表达正统的二人转不仅一点都不俗不可耐,同样也不是高不可攀。正如知乎用户@邹邹邹所说的,其实只要“艺术水平够了的话,老百姓自然看得懂”。
根植于东北民间文化的二人转极其富有乡村特色,虽然有“俗色酸”的内容,但并不以此为主,反倒是戏词中有很多是和“评剧”、“东北大鼓”、“莲花落”相通的。
其实几乎所有来自民间的表演艺术都曾面临过“低俗化”的问题,但相对于京剧、黄梅戏或者评戏来说,目前的二人转似乎走向了一条相反的发展之路。
很大程度上,能不能恰到好处地区别出“接地气”和“糟粕”,把握好这之间是分寸决定一门艺术行进方向的关键,而这点则更多取决于演员和观众的双向选择。
但不可置否的是,不管是艺术性还是音乐性,二人转都是我们传统民间艺术以及世界文化遗产中一个非常闪耀的瑰宝。
作为观众,我们可能得先做到摒弃偏见。因为不管人们站在哪个极端去看任何一门艺术,都只会让其走进死胡同罢了。
(完)
文中图片均来自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