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赫、莫扎特的这些作品,居然都是这些“没名气”的女人写的?

上周二,为了庆祝三八国际妇女节,我们发了一篇《女性做音乐比男性强?我找6位女音乐人聊了聊》,邀请了九位女性聊了聊自己的一些想法,原本是一次小型的欢乐talk,也希望更多女性能发表一些自己的看法,没想到评论区走向有点在意料之外。

因为这位朋友发表了这段话,评论区瞬间成了辩论现场,其实他后面表达的观点没错,“作品没必要考虑男女,写出好东西才会被认可”,但前面的表述还是引起了一些朋友的反驳。

500

就比如这位朋友的回复。很巧的是,他提到的这些人物刚好与我的选题不谋而合。

500

这句“这虽然不是你的责任,但也不是你可以这样轻慢地否认她们存在的理由”非常触动我。

确实,历史上那些耳熟能详的著名作曲家,巴洛克时期的巴赫,维瓦尔第,维也纳古典代表人物莫扎特,亨德尔,浪漫主义乐派肖邦,柴可夫斯基等等,都是男人。

但也有很多女性音乐人因为时代和传统的桎梏,迫不得已被“雪藏”,无法走向台前,被遗忘在历史的角落,被时间之河冲散,

既然如此,就让我们肩负起这个责任,和大家聊一聊那些被被忽略在历史中的女音乐人。(可能并不全面,如果有遗漏的,欢迎大家在评论区补充)

巴赫的妻子:魏亚蜜

你听过这首曲子吗?

我相信,很多喜爱古典音乐的朋友听到这首曲子DNA就动了,因为这首《G大调第一号无伴奏大提琴组曲》正是无比著名的古典乐的入门&启蒙曲目。

这首乐曲作为无伴奏乐曲中最早闻名于世的典范,被誉为演奏家技巧与修养的试金石,在音乐结构 、 艺术魅力和思想深度上都举世无双,一般介绍这首曲子是音乐之父巴赫所作,但是十多年前,一位学者的发现,可能会颠覆整个世界的认知。

2007年,达尔文歌剧院指挥家Martin Jarvis提交了他的博士论文《〈无伴奏大提琴组曲〉是巴赫所作吗?》(Martin Jarvis. “Did Johann Sebastian Bach Write the Six Cello Suites?” PhD diss , Charles Darwin University, 2007),ProQuest收录了这篇论文,正文共430页。

500

图为Martin Jarivs在提交博士论文之前发表的相关研究成果

2011年,Martin Jarvis又出版专著《巴赫夫人作:震惊音乐世界的奇妙发现》,作为对其博士论文结果的修订和完善。

500

论文太长了没法全放出来,大家感兴趣的可以自行查阅,这边我就简单提炼一下几个有趣的论述要点:

1)Jarvis发现了两份1713年的手稿,手稿上的内容是《四声部卡农》(Canon for 4 voices)和《管风琴小曲集》(Orgelbüchlein),经过鉴定这些手稿的笔迹正是魏亚蜜的,他认为这两份手稿至少证明了巴赫早在1713年就认识了魏亚蜜,此时魏亚蜜,他未来的二婚妻子,年仅12岁。

500

图为1713年手稿《四声部卡农》

2)对于《无伴奏大提琴组曲》,Jarvis虽然认为创作者很可能为魏亚蜜,但同时他并未完全否认巴赫对于此组曲在创作上的贡献。

在其2002年发表的一篇短文(Did Johann Sebastian Bach Write the Cello Suites? Musical Opinion, Vol. 126, pp.78—82)中他非常客观地指出:巴赫身边的某个人在这组曲子的创作中发挥了主要作用,而那个人很可能是安娜·玛格达莱纳(即”魏亚蜜),或者保守一点说,巴赫夫妻在这组曲子上至少是合作关系。

3)随着研究的深入,许多作品又陆续被发现是魏亚蜜的手笔,经过法医分析鉴定巴赫手稿上的墨水和书写风格,《哥德堡变奏曲》中的咏叹调,《平均律钢琴曲集》中的第一首前奏都出自魏亚蜜之手,一部作品的手稿的标题页还有友人的题词: “Ecrite par Madam Bachen”(法语:巴赫夫人作)。

“Ecrite”多指“创作”而不是“抄写”。

不过这毕竟也是几百年前的作品了,作品的真正原作者是谁,可能无从知晓,仅凭一篇论文也无法判定对与错,哪怕有笔迹证据也还需要更多的考证互相印证,才能达成共识。

但是作为大名鼎鼎的音乐家巴赫的妻子,魏亚蜜的名字确实被遗忘得太久了,就算被证实了,想必也无人在意。

莫扎特的姐姐:娜奈尔

沃尔夫冈·阿玛多伊斯·莫扎特,奥地利古典主义作曲家,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但你听说过他的姐姐玛利亚·安娜·莫扎特吗?

莫扎特的姐姐玛利亚·安娜·莫扎特昵称为娜奈尔(Nannerl)。她儿时是一个与沃尔夫冈·莫扎特比肩的音乐神童,但她注定无法留名于世,因为她是一个女孩。

500

莫扎特家族里,娜奈尔是长女,沃尔夫冈是老幺,两人相差5岁,在沃尔夫冈·莫扎特成名前,娜奈尔才是外界公认的神童,她仿佛就是为钢琴演奏而生。


当莫扎特3岁时她已学习钢琴一年多了,而莫扎特对钢琴的兴趣最初正是在聆听、模仿姐姐的学琴中显露出来的,小时候他很崇拜姐姐的音乐才华:“我姐姐确实比我演奏的好得多。”

姐弟两于1762年开始就在欧洲巡演,而世人第一次认识莫扎特就是因为他和姐姐的二重奏。

莫扎特姐弟组合风靡一时,在这幅家庭肖像画中,左侧的娜奈尔和莫扎特坐在钢琴前四手联弹,他们的父亲列奥波尔得在右侧手拿小提琴,背景墙中央挂着母亲的肖像画。

500

然而好景不长,1769年,娜奈尔成年了。

18岁,在现代社会意味着青春进行时,但在那个时代,却是女子的适婚年龄。当时的社会普遍认为女孩子一旦到了这个年龄,便应该“适可而止”,不能再“抛头露面”,娜奈尔头上的光环逐渐消失,每次出去演出,她就算表演得再出色,也没有人会去承认她。

她被迫留在家乡萨尔兹堡生活,不再被允许与弟弟一起旅行表演,弟弟则一人走遍欧洲,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娜奈尔虽然也有自己的作曲,甚至弟弟成年以后还在写给姐姐的信中赞扬过姐姐的作品,可惜她并没有任何作品或手稿留存下来。

往日那个音乐小才女已经被人们淡忘,从奥地利伟大的音乐史里被抹去。

天才的光芒是被“吃干抹净”的,娜奈尔可以说是最早一代女强人中的“扶弟魔”,她在父亲的勒令下只能放弃音乐梦想,当一个钢琴老师谋生,源源不断地给弟弟提供经济支援。

然而莫扎特在音乐上的才华是无限的,人品上却是不堪的。他成名后收入不菲,但他不曾往家里寄一分钱,婚后欠债甚至还多次向姐姐写信求援,娜奈尔的恋爱也被父亲棒打鸳鸯,只因为恋爱的对象收入微薄,无法帮助弟弟还债。

本就不富裕的娜奈尔把自己所有的积蓄都给了弟弟,父亲死后还把本应平分的遗产全让给了弟弟。

最后娜奈尔在32岁时才嫁给了一个比她大15岁的离过两次婚带着五个小孩的男人,两人又生育了三个孩子,结婚八年后丈夫去世,娜奈尔一直活到78岁,基本上一人把这些小孩拉扯到大。

不过经过后世科技的发展,又有学者指出莫扎特的5首小提琴协奏曲中,至少有两首出自他的姐姐娜奈尔之手。

500

最有利的证据依然是笔迹和签名方式,有两首的笔迹和其他三首完全不同,并且作曲人的名字填的是”Amadeus Wolfgang Mozart“,而莫扎特本人极少用过”Amadeus“这个拼写方式。

可惜,现如今就算证实了,又能怎么样呢?

最早被记载的女作曲家:希德嘉

生于1098年,卒于1179的希德嘉·冯·宾根(Hildegard von Bingen)是历史上最早被记载下来的女作曲家,同时她也是一位剧作家、画家、哲学家、草药师和神秘学家。

500

这位奇女子足够幸运,也足够天才。

她一生中创作了非常多风格迥异的曲子,被记载下来的就有80多首,她的《美德典律(Ordo virtutum)》是中世纪作曲家中最庞大的作品之一,这也是已知最早的道德仪式剧,也有人认为它是歌剧的先驱之一。

视频连接请戳

希德嘉出生的十一世纪末,别说是搞音乐了,从事创作的女性都少之又少,因为当时人们普遍认为,女人是亚当身上的一根肋骨,男性诞生带来的”附赠品“,没有创造力。

德国的女修道院长希德嘉选择用行动打脸这些言论。

她博学又全能,不仅担任女修道院长、修院领袖,同时也是个哲学家、科学家、医师、语言学家、社会活动家及博物学家;她无师自通,创作出来的音乐意境却异常丰富,并且充满跳脱现实的神秘感。

她曾说过:”这些像流水变化无常的声响与寂静,有时恐怖骇人、神秘与眩目,有时候温和,然而无论如何都必须经由我的音乐如潮起潮落般的律动传达出来,我的歌必须向是为上帝所吹动的羽毛,在空中悠悠漂浮。”

不知道那个时代的人怎么想,我猜他们看到女人掌权,如此博学又如此才华横溢,震惊恐惧之余,大概会觉得看到了“神迹”吧。

“瑞典夜莺”:珍妮·琳德

2018年初,获得过奥斯卡最佳原创配乐,最佳原创歌曲等多项大奖的《爱乐之城》音乐制作团队又出品了一部音乐电影《马戏之王》。

电影里,当片中女主演之一的丽贝卡 弗格森饰演的Jenny Lind在舞台上开口的那一刻,全片到达了高潮。

视频连接请戳

富有激情又有力量感的歌声俘获了在场每一位观众的心,当然也包括屏幕前的我,而丽贝卡·弗格森饰演的Jenny Lind正是十八世纪著名的歌剧女演唱家,史称“瑞典夜莺”。

珍妮·琳德是瑞典第一个并且可能是最伟大的享有国际声誉的歌唱家。她是一个有着宽广声域的熟练的花腔女高音,年仅9岁就成为了瑞典皇家歌剧院的学生。

1996年,瑞典首次发行了一张票面上就印有着珍妮·琳德画像的50克朗纸币,用来纪念这位“瑞典夜莺”,出于对防伪的考虑,2004年又出版了提升版,一直沿用到2015年。

500

鲜为人知的是,安徒生童话里《夜莺》的故事,就是以珍妮·琳德为原型创作的。

因为安徒生非常喜欢音乐,在哥本哈根,他偶然听到珍妮·琳德的出色演出,从此就成了珍妮的迷弟,几乎场场都到,出于对珍妮·琳德深深的单箭头爱慕,他就写下了《夜莺》这个动人无比的故事。

而门德尔松为了她专门写了一个角色罗蕾莱(Lorelei)——莱茵河上的塞壬,引诱男人,把他们引入死亡,可惜,这部歌剧并未完成,但他的确为她创作出《以利亚》女高音独唱的部分。

遗憾的是,即便是如此优秀的人物,比起她的故事中出现的两个男人,知道她的人少之又少。

结尾

除了上文提到的优秀女音乐家们,还有门德尔松的姐姐Fanny,舒曼的妻子Clara,卡契尼的女儿芭芭拉,勋伯格的舅妈……他们才华完全不输兄长父亲或叔侄,但她们的名字几乎永远只能跟随在这些著名的音乐家后面。

讽刺的是,至少她们还拥有一位有名的亲戚,借着他们的名头还能将作品或者故事流传下去,而那些根本没有机会施展才华的女性,只能悄无声息的湮灭在历史中。

不是她们不够优秀,而是她们没有机会。

十九世纪末,女性才开始拥有平等的参政权,所以在更早的那些年代,许多出色的女音乐家的锋芒被社会制度掩盖。

写这篇文章的初衷并不是想去攻击何种言论,也不是想挑起男女对立,而是出于一种责任感,觉得很有必要通过这样的方式让大家认识并且关注到她们,这样或许能消弭许多误会和偏见。

也许“她”们的名字不再闪光,但我们不会忘。

(完)

文中图片均来自于网络

2022-03-21
文娱

观察者APP,更好阅读体验

格陵兰岛催美欧:要我们找中国?

“再见,华盛顿!你好,北京!”

“转向中东和加拿大后,中国买家不回头了”

立即生效!特朗普政府暂停留学生签证面试

驻哥伦比亚大使:中国来这是为了合作,无意取代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