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诸文明已经确认为王权国家状态,比夏朝还早,为何不以此作为中华文明起源呢?(二)

作者:老强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423741090/answer/1551651177来源:知乎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续)

二、早期石家河文化

将石家河文化按照5000-4300年前分为早期,4300-4000年前分为晚期(后石家河文化),有很多学者认为,后石家河文化与早期石家河文化完全不是同一种类型,更像中原的煤山文化(这个后面会讲到),应该独立区分命名。因为实际上石家河文化初步形成于5000年前,有大量屈家岭文化的影子,可以说和屈家岭文化大体相差不大。大约在4800年前建造起了城市,这个时间比良渚古城的建造时间晚了大概200年左右。4300年前则发生巨大变化,主要变化是出现了玉器和黑陶。本章节中讲到的石家河文化,只属于早期石家河文化。

石家河文化很多湖北的朋友在没有了解实际情况之前,一定会质疑石家河文化和良渚文化之间的关系,认为石家河文化是屈家岭文化的延申和发展。我们来看看早期石家河文化到底是怎么样的。

1、城市

石家河文化早期(距今5000-4300年前),大约在4800年前,在湖北天门市石河镇以北谭家岭为中心,建成了一个和良渚几乎一摸一样功能的城市结构,说明石家河文化进入了城邦时期。这类城市结构的具体用途和良渚非常接近,就不详细介绍了,有所不同的是,石家河文化的城市和乡村没有分开,石家河人在这个城里种水稻,埋葬死去的人,可以看作是一个由许多氏族聚落集合在一起,建立起来的聚落集合城市。

500石家河文化古城遗存,总面积120万平方米

2、陶器

石河镇肖家屋脊和邓家湾出土的陶器最具典型性。石家河文化建城后时期的陶器制作中,快轮法已经达到规范和普及的程度,在整个江汉平原形成了一个快轮法制陶的小高潮。其中陶豆的数量最多也是轮制水品最高的一种。石家河的拉坯方法和屈家岭的拉坯方法正好相反,前者右手在外侧用力(与良渚相同,是后来中国陶瓷工艺的主流做法),后者左手在外侧用力(左撇子法)。另外,石家河的陶器以灰陶为主,陶泥经过人工淘洗,基本没有沙粒等杂志,质地细腻。并且和良渚的黑陶一样,烧制气氛使用了还原法,也就是密闭缺氧状态烧制;而红陶彩陶使用的是氧化法,含氧状态烧制。二者的差别在于,还原法烧制的陶器耐腐蚀,不容易和酸碱发生反应。[7]

500泥质灰陶豆:浅盘,高圈足,圈足上有云纹镂孔(肖家屋脊出土)

这个陶豆和良渚早期的陶豆形制非常相似。

500石家河文化袋足陶鬶(肖家屋脊出土)

注意上面这个袋足陶鬶,它的口子和良渚的袋足陶鬶是一模一样的。袋足陶鬶的分布非常广,是一种酒水器,发源地可能是山东大汶口文化(纯属乱猜,没有依据,只是觉得大汶口出土特别多,估计山东人5000多年前就特别爱喝酒),但是这个口子形状,只有石家河和良渚是这样的。

500良渚博物院收藏的黑陶鬶(最右边那个)

石家河文化到了4600年建立起城邦之后,发展得越来越像良渚文化,到了晚期,陶器也全部变成了黑陶,这是后话,放到下一部分内容去讲。

3、农业

早期石家河文化目前发现的农作物,以水稻为主,有小部分粟,大部分在红烧土(烧秸秆)中发现,石锄石铲都有发现,没有石犁。家畜养殖包括了猪、狗、羊、鸡。捕鱼在居民的经济生活中占有相当的地位,捕鱼的工具主要有石镞、石矛、骨镞、骨鱼镖等。这是相对良渚比较落后的地方。

4、玉器

前石家河文化是没有玉器的。石家河的玉器出现于距今4300年前的后石家河文化时期。

有一个现象很有趣,要拿出来说一下。《文物鉴定与鉴赏》刊物2017年有一篇文章,作者署名刘亭亭(不知道是不是刘副主席的女儿)、郭荣臻(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曹凌子(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文章题为《石家河文化玉雕人像的考古学观察》,他们分析认为,屈家岭文化没有发现任何玉器,因此石家河文化的玉雕人像有可能源自山东龙山、山西陶寺的文化影响,和凌家滩、良渚文化相似度不高,影响较小。我就觉得十分好笑,山东龙山文化到目前为止,有发掘出任何玉人像来吗?良渚玉雕里的减地法和线锼镂空工艺,和石家河玉器的雕刻手法如出一辙,居然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也是没话可说。良渚玉器的图片前文已经放过,不重复放了,大家可以回过头去再看一遍。可见地域观念在对历史还原过程中的影响,也不要去怪有的人认为龙山文化继承了仰韶文化了,学者中带有地域局限性的人也是很多的。

500谭家岭遗存出土的玉人像,注意帽子是平顶的500肖家屋脊出土的玉人像,实际上帽子还是平顶的500肖家屋脊出土的玉人像,还是平顶帽子

不一一举例了,石家河的玉人像平帽子带獠牙的实际上是少数。这类人像应该是神灵的象征,是在普通人的形象基础上,添加了各种元素组合而成的。

500罗家柏岭出土,帽子是这样的,而且没有獠牙500枣林岗出土的这个玉人像一样是圆帽子,没有獠牙

这类没有獠牙戴圆帽子的则占到了玉人像的大多数,猜测应为现实中某位领导者。人像无非两种用途,神灵崇拜和个人崇拜,良渚也好,石家河也好,别的地方也好,这在往后的5000年里,并没有什么改变。

以上这些都是后石家河文化出现的玉器,是在进入广义龙山时代之后,石家河的玉器工艺水平超越了良渚文明,石家河的玉器远远没有讲完,这将在第三章进行描述。

5、葬俗

早期石家河文化的葬俗分两大类,竖穴土坑直肢仰面葬和瓮棺葬。石家河竖穴土坑墓葬中有一种二层台墓葬。[8]墓坑和人骨用胶泥封填。如下图,陪葬品放在较浅层上。这个二层台墓葬是重点,划下来,后面要考的,记住,晚期屈家岭文化和早期石家河文化中,有一部分墓葬,有二层台结构,时间在距今5000-4600年左右。

500

石家河的瓮棺葬也和屈家岭的一样,主要是埋小孩儿的。祭祀区印信台遗址周边发现了瓮棺里的小孩遗骸,尚不能断定是活人牺牲还是有身份地位的小孩葬在祭祀区附近。

三、大汶口文化

大汶口文化的绝对年代是距今6300-4500年之间。大致分为三个时期,主要由陶器的变化以及墓葬变化为判断依据。早期距今6300-5500年前大汶口文化一度占据环太湖平原,中期为5500-5000年之间,良渚文化出现后,一直向北挤压大汶口文化的空间,这个时期环太湖平原被良渚文化占据。在大约距今5000-4600年左右的大汶口文化晚期,良渚文化和大汶口文化的边界线变成了淮河,苏北地区被良渚文化占据。可以说大汶口文化进入中晚期和良渚的出现有绝对关系。[9]

500

1、城址

大汶口文化早中期多为环壕聚落,晚期有少量类似于焦家遗址夯土城墙这样的设防城市。大汶口文化属于母系还是父系社会目前存疑[10]

2、农业

大汶口文化的农业,以粟种植为主(旱作农业),处于刀耕火种阶段。但是养殖业相对比较发达,从早期开始各类家畜家禽就非常多,到了晚期,用猪陪葬的风气渐盛。渔猎和采集经济在社会经济生活中仍比较重要。一些遗址发现的渔猎工具有尾部带孔的双倒刺或三倒刺的骨、角质鱼鳔、鱼钩,有扁平三角式、短梃圆柱式、长梃双翼起脊式等各种骨镞、角镞、牙镞,有石质和角质的匕首,还有石矛、骨矛等大型投刺猎具及较多的网坠。

3、陶器

早期大汶口文化的陶器以江苏邳州刘林、大敦子遗址出土的为代表,夹砂红陶和泥质红陶为主,陶器的制作以手制为主。纹饰有弦纹、划纹、乳丁纹、绳索纹、附加堆纹、锥刺纹以及指甲纹等。彩陶数量增多,且花纹繁缛。其中圆点、弧线以及勾叶纹,与仰韶庙底沟文化的陶器很类似。

500江苏邳州刘林遗址出土彩陶500江苏邳州大敦子遗址出土

中期以山东泰安大汶口文化遗址出土的陶器为代表。

500红陶兽形壶1959年出土于山东泰安大汶口遗址,现收藏于山东省博物馆

上面的是酒壶

500彩陶钵,泰安大汶口出土,吃饭的碗500彩陶鼓,泰安大汶口遗址出土,是乐器500彩陶釜,泰安大汶口遗址出土,就是煮饭的锅500八角星纹彩陶豆,泰安大汶口出土

这个……也叫豆,和良渚以及我们后来用那个豆差距有点大,这是典型的大汶口样式陶器,斜口沿面绘白色彩地,其上用褐、红等彩色绘出半月形与若干竖线段相间组成的图案,腹部用白彩在深红色陶衣之上绘五个方心八角星状纹样。

500彩陶壶,泰安大汶口出土500橙黄陶袋足鬶,泰安大汶口出土。

来了来了,这个袋足鬶,我前面讲了,山东大汶口出土最多,怀疑是大汶口文化发明的,只是这个嘴巴一直到山东龙山时期,还是很倔强地长成这个样子,脖子也越来越长。袋足鬶是那时候的烧水壶,这个水壶放在火堆上,三个袋足加大了受热面积,让里面装的水可以快速沸腾。当然,烫酒也是可以的。

晚期的大汶口文化陶器,则出现了白陶。有人说大汶口晚期也出现了黑陶,实际上,黑陶的出现正式宣告了大汶口文化的结束,山东龙山时代到来。

500大汶口晚期白陶杯 泰安大汶口出土500故宫博物院馆藏:大汶口晚期白陶鬶

4、符刻

前文发的大汶口遗址博物馆馆内图片中,大家应该看到了下图1号符刻的样子了。反正各种说法都有,比较盛行的是称它为“日月山”,把它定义成大汶口文化的图腾的都有。实际上到目前为止,大汶口文化的陶器符刻总共发现有30余个,下图是莒县出土的陶器上出现的19个陶纹符刻。

500大汶口文化陶器符刻举例

前文已经对良渚符刻有了详细叙述。这个“日月山”的符号,在良渚的玉琮上也发现过。

其实我忍不住又要说埃及了,评论里有人说我好好地提埃及干嘛,可是……之前我放的埃及法老拉内布石碑大家翻回去看看。

500大英博物馆馆藏:温内格名字被擦除的石碗碎片

认为没什么关系的,就当我强迫症犯了。

500

中国国家博物院的这件19节玉琮上刻有日月(没有山)的阴刻符刻,

上海博物馆十五节玉琮上日月(没有山)作为主体图案,

浙江嘉兴雀木桥遗址出土的很多黑陶器上有日月(没有山)的符刻。

上文提到,良渚文化自诞生以来,对北方大汶口文化一直呈现挤压态势,良渚文化中656个符刻中的5个符刻传播到了大汶口文化区域,应该是比较正常的事情。

5、墓葬

大汶口文化早期墓葬还普遍使用獐牙和獐牙勾形器以及龟甲等随葬,同时还普遍存在对成年男女拔除门齿和对头骨进行人工变形等现象。拔牙的年龄都在15—20岁之间。

500枕骨人工变形,就是传说中的锅铲头,睡扁头500大汶口文化的人结婚之后要拔门牙,实在是防止出轨的好办法,戴戒指弱爆了,现在可以借鉴。

中期文化遗存墓葬头大多朝东或朝北。葬式以单人仰身直肢葬为主,有一定数量的合葬墓。合葬墓中有同性合葬,一定年龄相当的成年男女合葬、大人和小孩合葬三种。其中以一对年龄相当的成年男女合葬墓的数量最多。二次合葬墓相比前期减少。

中期同性合葬墓数量很少,大多都为两男性合葬。一对年龄相当的成年男女合葬,人骨架排列一般是男左女右。有的成年男女合葬墓的葬式是男性仰身直肢,女性则侧身区肢面向男性,随葬品大都在男性一侧。随葬品的多寡不一较之前更加突出,多者达六十余件,寡者则一无所有。

富有的大墓,不但随葬品多,而且很精致,并用数量较多的象征财富多寡的猪下颌骨和猪头随葬,甚至用整猪、整狗随葬。中期的部分大墓和中型墓设有二层台及原木搭成的葬具。晚期文化遗存墓葬仍以单身仰身直肢葬为主,有少量的合葬墓。该期的合葬墓多为一对成年男女合葬墓,个别一对成年男女和小孩合葬,同性合葬消失。头向一般朝向东,胶东半岛的部分的确则盛行头向西或西北的葬式。凡是一对成年男女合葬墓,随葬品一般都集中在男性边上。

晚期的墓葬随葬品多寡不一的现象较之前更加严重。有的大墓随葬品有七十余件,有的墓则一无所有。考古中还发现,大汶口文化晚期的氏族墓地出现了小片的家族墓地。家族墓地之间也已经出现了贫富分化的现象。这一时期灵魂观念也发生了变化,已不再是单单用死因来区分灵魂的善恶了,墓地上出现了无尸富墓、断头富墓,这些凶死者是氏族中的新贵,均得到了厚葬。

500焦家遗址墓葬

以上这段对大汶口文化墓葬形式描写来自百度百科,实际上是《中国考古通论)张之恒2009版里对大汶口文化早中晚期描述的摘录。其中刻意强调了合葬墓的随葬品集中在男性一边,用意很明显是想说明大汶口中晚期是父系社会。但是根据《大汶口晚期社会组织形态的思考——来自DNA和稳定同位素的证据》董豫 栾丰实(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发表在《考古》(2017),研究以傅家遗址发掘的300多座墓葬中发现的遗骸为样本,结果表明该聚落还是母系氏族社会,因此对于山东大汶口文化晚期到底是父系还是母系社会,存疑。

四、仰韶文化

仰韶文化被认为是自西向东发展的,其发展序列大体为半坡→史家→庙底沟→西王村,5000年前发展到庙底沟类型,是仰韶文化的巅峰时期,因此影响范围极广(前文有图可翻上去看看)。虽然各个地区的仰韶文化有各自特点(豫西晋南的庙底沟类型,豫中的大河村类型和豫北冀南的后岗类型),但是他们都有一些共同特征,尤其是陶器,都以彩陶红陶为主,因此将他们归为仰韶文化这个统称里。我们先从整体上来看看仰韶文化的特点。

1、城址

仰韶文化从早期的半坡类型开始,聚落的建造就特别喜欢使用多重环壕,大型聚落往往建在一个高地上,大多是三重环壕,像姜寨遗址是三重环壕外加自然河流环绕。但是要注意,仰韶文化至始至终都没有夯土城墙,只有环壕。

500姜寨遗址复原图500姜寨遗址功能布局图,中央广场是墓地500距今5300年前的双槐树遗址(又称“河洛古国”)也是三重环壕

仰韶文化的聚落,墓葬多在聚落中间,形成一个广场。仰韶文化的双槐树遗址是目前发现的仰韶文化最大的遗址,东西最长处约1500米,南北最宽处约780米,总面积约117万平方米,壕内面积约40万平方米,比良渚最内层的宫殿区稍大。中间被称为瓮城结构的围墙,实际上是为了将权贵和平民隔离建造的,并不是我们华夏民族后来筑城的那种瓮城[11]

仰韶文化的房屋,早中期多为半地穴式房屋,晚期开始地面建筑变多。

500冬暖夏凉的半地穴房屋

2、农业

仰韶文化一直是以粟为主要农作物的,另外在姜寨遗址中还有一种耐旱作物黍也被发现。河南淅川下王岗遗址则是前面介绍的屈家岭文化北上形成[12],其中也有发现水稻,不应将其归为仰韶文化。这个时期,仰韶文化也出现了石镰。

3、陶器

仰韶文化庙底沟时期,陶器以细泥红陶为主,夹砂红陶次之,有少量泥质灰陶。陶器的制作方式主要用泥条盘筑,普遍使用慢轮修口。彩陶数量较多,主要是红底黑纹彩陶,还有红衣、白衣彩陶,绘画的主题和大汶口早期彩陶很像,包含了圆点、弧线三角、勾叶、涡纹、鸟纹、太阳纹、宽带纹。彩绘都在陶器外壁,没有内彩。

500人面鱼纹盘,西安半坡遗址出土,瓮棺葬的瓮盖500双联壶,大河村遗址出土500舞蹈纹盆,马家窑遗址出土500仰韶庙底沟类型花卉纹彩陶瓮,陕西省渭南市华州区泉护村遗址出土

4、符刻

关中地区(渭河平原)的仰韶文化半坡类型,有一种陶器上的符刻,到目前总共发现了52种,其中半坡和姜寨各出土了27种。在这些符号中的画红圈的几个,在半坡、姜寨、李家沟出土的陶器中都有发现,这些遗址之间间隔距离达百公里,说明这些符号在这些部族中是通用的。

500关中地区仰韶文化陶器符刻

5、墓葬

仰韶文化早期的葬式大多数按照氏族分区安葬,大多安葬在居住地周围。上图看到的聚落结构图中可以看到,聚落的中央广场是葬区,便于居民祭祀。早期半坡时期的安葬方式有相当数量的同性合葬、多人二次葬等,到了庙底沟时期多为单人葬。之前庙底沟时期的墓葬出土较少,2017年,陕西高陵县杨官寨遗址发掘了200多座仰韶庙底沟时期的墓葬,发现墓葬包括了偏洞墓室(占81%)、土坑竖穴藏(其中部分有二层台),以及瓮棺葬。

500杨官寨目前发现最早的偏洞式墓葬形式

偏洞式墓葬,是先挖一个竖穴土坑,再在土坑侧面掏挖一个洞来埋葬死者。

6、有关仰韶晚期的双槐树聚落(又称”河洛古国“)

双槐树聚落的第一次考古成果发布是2019年8月26日。2020 年 5 月 7 日,在 郑州举行的河南郑州巩义双槐树古国时代都邑 遗址考古重大发现发布会上,中国社会科学院、 北京大学等单位多位参与现场实地考察的知名 考古学家,根据科学测年结果研讨论证,认为双槐树遗址性质为距今 5300 年前后古国时代的一 处巨型聚落遗址,并建议命名为“河洛古国”。

500仰韶文化最大聚落,“河洛古国”国都大概范围

这个“河洛古国”的命名到底是怎么回事呢?它有什么依据吗?有的,我们来看看。

A:背景。

作为备受推崇的权威专家,他们走遍大江南北,看过的文明古迹不计其数,却对河洛古国青眼有加,原因在于河洛古国填补了一个重要空白。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历时15年,在辽河流域、长江中下游等地都发现了距今5000年左右的高等级都邑遗址,显示出文明化进程加速的倾向,但中原地区却没发现,我感觉是一个很大的遗憾。”作为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主持人,王巍坦言。

2018年,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公布研究成果。红山、凌家滩、石峁等古国文明璀璨夺目,地处中原的河南地区却没有此阶段的重大发现,给人5000多年前中原地区社会发展“相对沉寂”的印象,甚至出现了“中原地区文明洼地现象”的说法。

以上三段文字来自于新华社每日电讯《“河洛古国”掀起盖头,黄帝时代的都邑找到了?》,作者是王丁、桂娟、双瑞。很明显,对于深信黄帝是中原人的专家来说,“中原地区文明洼地现象”不可容忍,急需找到填补5000年前这个时间节点上的空白。

B:古国

古国这个概念,源于苏秉琦先生提出的古国、方国、帝国三模式。他认为“古国”是指高于部落以上的、稳定的、独立的政治实体。古国之后是方国,方国是比较成熟、比较发达的、高级的国家。特别是苏秉琦先生提出中国最早的古国发生在红山文化时期,认为是中国古代国家发展模式中的“原生型”,而中原是古代国家发展模式中的“次生型”(类似围棋术语:金角银边草肚皮),对传统的“中原黄河中心论”冲击力非常大。

500专家们认为,图中”河洛古国“范围内其它三个聚落由双槐树统治,原因是双槐树最大

由于专家们认为双槐树周边的青台、江沟、黄岗聚落都属于仰韶庙底沟类型,且双槐树聚落最大,所以其它聚落是被双槐树统治的。整个区域是河洛古国,双槐树聚落则是古国都城。至于双槐树聚落到底有多大,上面有一张图给大家看过了。

C:地理位置

那么这个古国叫什么古国比较好呢?

500双槐树遗址距离伊洛河直线距离2.5公里,距离黄河直线距离2.2公里

既然都城在这位置,不叫“河洛古国”还叫什么?

最后我们来看看,到目前为止,双槐树遗址的考古发现,对外宣布了哪些内容。

A、宏大的建筑规模,前殿后寝的格局,包括北斗九星与“天下第一”的关联 ,呈现出古国时代的王都气象——不排除双槐树遗址是黄帝时代的都邑所在。

首先我们搞清楚,这个北斗九星,不光是在双槐树发掘出来有,隔壁青台遗址也是有的。但是九星的排列方式大相径庭。

500双槐树的北斗九星,注意,有一颗在房子里面,并且圆点全是罐子。500这个是青台遗址的北斗九星

补充一个小知识:北斗九星崇拜,盛行于秦汉到唐宋的长江流域以及更南面如广东、云南、四川、河北、江苏、浙江等省,均于农历九月一日至九日连续九天盛行礼斗之俗,叫九皇会。民国时期的上海梨园,奉九皇为祖师,直到新中国成立后,这个风俗才慢慢消失。

B、农桑文明史的最早代表

500据说是野猪牙雕刻的家蚕

汪沟遗址出土的瓮棺葬中,有丝织物残留,双槐树则出土了上图这个野猪牙雕刻的家蚕。

然后2020年7月份,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范毓周(河南修武人),写了一篇《河南巩义双槐树“河洛古国”遗址浅论》,发表于《中原文化研究》。他说:”遗址中出土有丰富的仰韶文化晚期的精美彩陶以及与丝绸制作工艺相关的骨雕、纺轮、骨针、石刀等文化遗物“。这句话后面注释,参考自王丁,桂娟,双瑞《河洛古国”掀起盖头,黄帝时代的 都 邑 找 到 了 ?》来源于新 华 每 日 电 讯 ,2020-05-08 ,我又去翻了这个文章,发现人家从头到尾没说”骨雕、纺轮、骨针、石刀“。范教授后面直接说,要是这里就是黄帝部落,那这丝绸就是黄帝老婆嫘祖所创了。

也就是说,有些专家为了填补空白,凭着隔壁汪沟遗址出土的丝织物遗存加上这个双槐树遗址的野猪牙雕,加上一些无法确定是不是丝织工具的的骨针石刀,就判断黄河流域的仰韶文化才是丝绸的发源地了。

以上,就是目前公布的双槐树遗址的考古报告。目前这个”河洛古国“是网络上很多中原人的精神寄托,用于”对标“良渚,证明中原地区在5300年前也有像模像样的文化。

此处夹带一点个人见解:了解了以上有关双槐树遗址、”河洛古国“的内容,请大家翻到最前面,看一下良渚文明的考古发现,做个简单的比较。肯定有人要说,双槐树遗址还刚开始发掘,后期可能还有更大的发现。我想说一句,在没有更大发现之前,弄出个“河洛古国”来,不怕天下人耻笑?

五、红山文化

北方红山文化是这个时期非常重要的一个文化,存在时间距今6000-5000年前,最繁盛的时期约为距今5500年前。它主要分布在辽河流域,包括内蒙古昭乌达盟、辽宁的朝阳和锦州地区、河北北部的燕山地带。其中以内蒙古昭乌达盟发现的遗存较多。

1、城址

红山文化多为小型环壕类的聚落,前面大家看过环壕聚落的样子了,就不重复了。红山文化的聚落相对仰韶文化的要小很多。红山文化的房子也是半地穴式的,一半在地下,一半在地面。

2、农业

红山文化已经有农作物种植了,当时辽河流域的气候要比现在温暖湿润,红山文化的主要农作物是粟和黍(shǔ),驯养猪、牛、羊、狗、鸡等家禽家畜,而渔猎则占比比较大。红山文化出土了非常多的农作物种植的石制工具,其中包括了耒(lěi)、石耜(sì)、石磨、石铲、石锄。[13]

500红山文化的犁型石耜500红山文化犁型耜复原图500朝鲜族人的拉锹

这种尖头的耜非常适合旱作农业,是后期旱作农业农耕工具的初始形态。

3、陶器

红山文化的陶器以夹砂褐陶为主,也有泥质红陶。夹砂褐陶是手制的,火候低质地疏松,工艺水平很一般。褐陶纹饰以横“之”字纹为主。红陶也是手制,但火候较高,常有黑色彩绘图案。

500红山文化较少见的泥质红陶

4、墓葬

要说红山文化的墓葬,不得不提牛河梁遗址。牛河梁遗址有的研究者称其“女神庙”。它由主室和侧室,陶塑残块中有体型较大的主神,也有小型的众神。有一尊基本完整的女性头像,大小与真人接近。头像面部的艺术刻画既强调外形轮廓的美观柔和,又追求内蕴神态的情感流露。其眼珠是用晶莹碧绿的玉球镶嵌而成。陶塑残块中还有因年龄差异而发育不同的乳房、圆润的肩膀、肉感极强的修长手指。

500女神像的眼珠是玉石和玉片组合起来的

牛河梁的积石冢分布在近30个山巅、高坡上。这些积石冢面对着河川,向阳,与位于牛河梁的女神庙以及位于喀左县东山嘴的祭坛遥相呼应。每座积石冢内,一般都有数十人“列棺”而葬。他们因身份不同被分别安置在大小各异的石砌棺中,数十个石棺上都覆盖石块构成一个整体,外围放置筒形陶器,形成积石大冢。目前发现的最大石砌棺,位于积石冢的中心,长宽各约3. 5米。而一般石砌棺长仅有1. 5米,宽约0.5米。每个冢均用石块砌成。石块经过打制,一般高约30厘米,长40多厘米,宽20多厘米。一座石冢,约占三四百平方米,最大的达1000多平方米。积石冢平均垒石高度在一米以上。积石冢呈圆形,四周围绕着简形彩陶器。这种简形彩陶器无底,高约50厘米,直径约30厘米。一座积石冢往往竖立上百个简形彩陶器。牛河梁V地点的架子山顶1号冢中心大墓保存完好,为石砌三层台结构,棺内葬一男性,随葬品有玉环、玉佩、玉镯等玉饰7件。2号冢内发现陶塑裸体女性小像,东山嘴遗址出土玉器有的足着靴,形象生动。积石冢内,随葬了数量众多、十分精美的玉器。这些玉器一般放置在死者头下、胸前和身边,中心大墓和一般小墓均有玉器。器形有作为原始宗教信仰的玉猪龙,在挂于胸前的双联、三联玉璧,有勾云形玉佩,有扁圆形玉环,有圆筒形玉箍,还有作为艺术品的玉鸟、玉鹗、玉龟、玉魚、玉兽等。牛河梁四号墓还出土铜环。关于积石家的性质,考古界还没有一致的意见。有人认为,每个冢内可能埋葬着同一氏族组织成员,中心人物可能是部族首领或其中受尊敬的长者。至于有学者认为,辽西发现的祭坛积石冢等遗迹,说明5000年前这里曾存在过-一个具有国家雏形的文明社会,这一重大发现使中华文明史提前1000多年.这些观点是否正确,还需商讨。

500牛梁山遗址红山文化积石冢500石砌棺

5、玉器

未完待续

希望各位大咖能继续帮忙捉虫,以保证回答的客观性。接下来会简单介绍最北面的红山文化,红山文化介绍完之后,将会对5300-4300年之间各个文化互相之间的作用做一个梳理。第三章将会叙述龙山时代的到来。

参考^《中国考古通史》 张之恒 2009年版^《屈家岭下层遗存的文化性质和屈家岭文化的来源》 朱乃城 《考古》 (1993)^《屈家岭文化研究》 单思伟 武汉大学 (2018)^《屈家岭文化古城的发现和初步研究》张绪球 发表刊物:《考古》(1994)^《试论屈家岭文化的农业生活》刘状己 江西社会科学 (1989)^《屈家岭文化墓葬浅析》 周光林  江汉考古 (1993)^《湖北天门市石河镇肖家屋脊和邓家湾遗址制陶工艺研究》李文杰 江汉考古  (1999)^《石家河文化墓地研究》 邰鑫成 吉林大学硕士论文 (2014)^《良渚文化的北渐》 栾丰实  期刊:中原文物  (1996)^《大汶口文化晚期社会组织形态的思考——来自DNA和稳定同位素的证据》 董豫 栾丰实 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发表期刊:考古  (2017)^《河南巩义双槐树“河洛古国”遗址浅论》 范毓周 南京大学  发表期刊:《中原文化研究》  2020年第4期^《河南淅川县沟湾遗址屈家岭文化遗址发掘简报》郑州大学历史学院考古系 河南省南水北调文物保护管理办公室  发表于:《中原文物》(2016) 《考古》(2018)^《红山文化农业初论》徐效慧 辽宁省朝阳博物馆 发表:《理论界》(2013)编辑于 2020-11-24 21:36
2022-03-07
国际 军事 港台

观察者APP,更好阅读体验

对话孙俪:诠释不完美中年人,生活不给你矫情的时间

没有中国制造的家可能吗?美媒画了张图…

“这将是美国盟友对特朗普的第一场民意公投”

冲突升级?巴防长:印军“入侵”迫在眉睫

0人付款!美国人买美国货还是中国货?结果扎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