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判断文字是否接近口语,我认为字数是最客观,最有说服力的论据
【本文来自《“白话文运动”以前,中文是一种极度落后的语言文字系统》评论区,标题为小编添加】
你这真的是胡搅蛮缠了。给你推荐的书籍你能不能先读了再来问我这些常识问题?你认为甲骨文是为了占卜而创造的这一点就是根本的常识性错误。商代是先有了纪事文字才有的甲骨文,纪事文字是写在竹木简牍上的。你不了解先秦文字的语音如何研究的问题,我为你推荐了唐作藩《音韵学教程》,你不先读这本书,我不可能为你解答任何相关问题。如同我没有义务为一个物理学民科普及微积分的知识。你认为你是用所谓理工科逻辑思维,然而理工科特别注重实据和逻辑递进,你的实据是筛选过极为局限的少数事实,对于广大的事实你予以忽略。你的逻辑是极度精简的,精简到不能适应任何理工专业的需求,也就更不能适应证据更为复杂的语言学并语言史研究。实际上我甚至怀疑你没有学习过形式逻辑,也不曾做过任何理工科研究。任何理工科的讨论都具有这样的常识:事实(facts)本身是没有争辩价值的,理论(theory)才有。如果你认为事实(facts)的得出不合理,等于认为得出事实(facts)的理论(theory)不合理,那你就应该就得出事实(facts)的理论(theory)进行争辩,而非通过争辩用于解释事实(facts)的理论来证明事实(facts)的得出不合理。因为二者之间没有逻辑关系。你纠结于对解释事实的理论进行争辩,本身就是一种思维误区,因为任何现象的解释空间都是无穷大的。至于你所说论语字数的问题,更是荒谬到了极致。孔子主张述而不作暂且不论,你这一段的逻辑抽象出来就是“若a属于‘用口语写的书’,则书的字数>=几百万字”。实际上论语确实有精简,但论语是一条条言论组成的,精简的层面局限在没有记录一部分言论,而每一条本身在语素、语法上都是完整的口语。我前面已经说过“如果为了节约书写材料,总是会选择在行文上更紧凑而非在语言本身上精简”。实际上,按你的逻辑,《语录一百条》才一万多字,难道就不是口语了?如果你拒绝读我推荐给你的书,接下来我将不再回复你。也希望你理解我认为你现在这样因为“思而不学”而产生的诸多观点并没有什么讨论的价值,对于你我来说都是浪费时间。因此也不必再来骚扰我。告辞。
如何判断文字是否接近口语,我认为字数是最客观,最有说服力的论据。
人说话的正常语速是一分钟100——200个字。讨论几小时下来就会说出几万个字,这是人类发音器官的物理规律。记录这个讨论的文字数量越接近口语数量,这越能证明文字与口语一致。如果一天的谈话内容有几万个字,只记录了几百个字,这很明显是对口语进行了精简,删除了大量的啰嗦的口语——书面语。
您硬要说一天的谈话就算只记录了几百个字也是口语与书面语一致,那么同样的谈话内容一字不漏的记录了几万个字的算什么?只记录了几百个字虽然也符合口语的语言逻辑,韵律,但是您不能以此认定为口语(我并没有否认精简后的书面语完全能脱离口语)。
孔子的论语才是一万六千字(同时期的著作字数基本都很少,证明当时的书写材料不方便)。年代差不多的柏拉图《斐多》据说只是与弟子一天的讨论就记录了12万字。书面语与口语差别是相对的,1万6千字记录孔子一辈子的思想,对比12万字只记录柏拉图的一部分思想,显然12万字更接近真实的口语。
您认为孔子喜欢说,不喜欢记录,这不就自己证明了论语不是真实记录孔子的口语,而是精简孔子口语后的书面语吗?如果孔子喜欢说,又喜欢一字不漏的记录,这才是口语与书面语一致。同时期中国有谁如同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一样搞出几百万字的著作?不是这些人没有话要说,而是当时的书写材料竹简限制了详细记录,只能进行精简的记录——包括对口语的精简记录,这些精简的记录文体形成了书面语。您不能因为这些书面语与口语的语法,韵律有相同之处,就认为书面语没有对口语进行精简,保持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