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冠军天选,这冠军自选

作者 | 毒Sir

本文由公众号「Sir电影」(ID:dushetv)原创。

只有富裕又努力的孩子,才能离冠军、学霸、名校、明星……这些词更近?

看完最近冬奥的火爆话题,Sir想很多人的答案是:

是……

但,真的是所有?

所有冠军的父母都得有钱,所有金牌和运动员的背后都得有资本?

Sir不服,真的。

所以这一篇。

是写给可能没多少“资本”,还拼命创造条件去追梦的人看的。

奥运赛场上,还有很多运动员,他们不那么顺利的奥运生涯,像一部部励志片(说实话比很多富人故事好看)。

你想听,Sir就说。

他们在赛场上注入热爱并为之拼搏,无论是否站在领奖台,他们都值得被看到。

01

“不可能”,可能吗?

提到男子花滑,绕不开一个名字。

羽生结弦,日本国民花滑王子。

今年冬奥赛场上,因挑战阿克塞尔四周跳失败,羽生无缘金牌。

一晚上,屠榜热搜。

观众遗憾于他的落败,动情于他的坚持,因为四周跳属于花滑所有跳跃动作中难度最高的类型。

而在同一个冰场上,有个人,热爱与努力不比羽生小。

但他从小到大听到的“不可能”,也许比羽生多得多。

多诺万。

墨西哥男子花滑选手,大眼浓眉,帅气拉美小伙。

他是墨西哥近30年来第一位花滑选手,也是北京冬奥会花样滑冰比赛唯一的拉美选手。

500

比起“为国争光”,多诺万更早领悟到的是另一句:

“钱不是大风刮来的。”

高额的训练费用,差点拖垮过他的家庭。

因为没钱(路费都缺),多诺万曾拒绝过多项国际赛事。

有段时间

我所有最亲近的家人

都陷入了经济危机

500

△ 图源:纪录片《飞越冰雪线》

在一般人概念里,他家其实不算穷。

他父母都是体育老师,家里四个孩子都参与了不同的体育项目。

但。

在墨西哥玩花滑,就是一种奢侈。

墨西哥,横跨热带、亚热带,常年气温20℃左右……一句话,冰雪罕至。

多诺万爸爸说,在墨西哥,大家都觉得冰块只是放在饮料里的。

还能用来滑?那得多少钱??

很久以来,墨西哥全国都没一块冬奥会标准的专业冰场。

因为没钱,父母曾经各种找赞助——费尽心力四处寻访工厂、企业和体育场馆,寻找可以支持儿子的人。

但,“滑冰在墨西哥?不算竞技体育项目。”

我14岁

是2016年全国奥运会的金牌得主

我国各部门不全力支持我

500

△ 翻译自谷歌,图源:树屋字幕组

多诺万的逐梦之路很坎坷,很贵。

12岁一个人离家,搬到另一个州的莱昂市,找了个商业中心。

每天大把顾客在周围吃东西买衣服逛街看电影,就他傻滑傻滑的。

(此处可以想象一下你在某达广场的冰场为国备战的情景……)

换别人可能抹不开面子。

但多诺万在这一练就是近十年。

说实话,努力,从来都需要一点旁若无人的精神。

像这样。

500

这还只是训练。

想参赛,钱从哪来?

为了支付国际比赛的旅费,多诺万开始兼职。

反正都已经在商业中心混了……

能不能滑着把钱挣了?

“我每天早上6:30开始训练,下午教孩子们学滑冰,然后还要进行一轮训练,大概两小时甚至更久,一直到晚上8点。”

500

如此,周而复始。

过程并不高大上。

但那些听起高大上的“阿克塞尔三周半跳”、四周跳……都旋转于这个普通的地方。

看图。

你猜的没错,就是商场内部一角,可能是某条货运楼梯下吧。

500

再说装备。

所谓君善其事利其器,专业赛事当然要专业装备。

但多诺万,此前根本没穿过男式冰鞋!

他穿女款,并不是有啥特殊癖好……只因为这是姐姐穿剩的。

你说女款冰鞋白,男款黑?

没问题,涂黑嘛。

500

从8岁学花滑起,教练格雷戈里奥·努涅斯就没收过他任何费用。

总之。

多诺万的花滑生涯,就是东拼西凑的生涯,是一方不够、八方来凑的生涯。

终于。

2016年,日本横滨。

配着胡安·加布里的《直到遇见你》,世人终于看到了这位翩翩起舞的少年。

500

当时他才16岁,一战成名。

前半段,常规炫技。

后半段,曲风和舞风一转。

冰场上的他,扭着拉丁步伐,身姿摇曳,奔放自如。

你知道观众有多激动么?

他们纷纷欢呼,甚至自发鼓掌,打节奏,直到结束。

从此之后,他陆续在日本横滨、中国台北都获得了一些优异名次。

这个神奇的花滑男孩,今年,终于如愿进入北京冬奥。

不过这次,没什么“创造奇迹”的剧本,整场比赛成绩,唔……二十名开外。

但他依然很兴奋,说出了朴实的真心话:

“首都体育馆的冰场,真的太好了!”

500

别笑,因为这确实是他很少享有的冰场,很少享有的待遇。

他的花滑人生只能从造梦开始:

把“没可能”变成了可能。

也把“没条件”变成了“我依然可以努力”。

02

拼不起,能拼吗?

第二位,赵嘉文。

北欧两项选手,皮肤黝黑,中国东北小伙。

有人可能会眼熟。

因为2月4日晚,他是点燃北京冬奥圣火的两名主火炬手之一。

500

△ 迪妮格尔·衣拉木江和赵嘉文

他的前缀,同样来头不小:

史上第一个走上冬奥“北欧两项”赛场的中国运动员。

先简单了解下这个耳生的项目。

北欧两项,由跳台滑雪和越野滑雪组成,被公认为最难的冬季项目之一。

此前,冬奥北欧两项的赛场,还从未有过中国选手涉足。

有多难?

跳台滑雪时,运动员需从高度落差上百米的跳台跳下。

此处的垂直落差,高达85到109米,大跳台的垂直落差,更高达110米至145米……相当于30多层楼。

运动员起跳时,速度可达每小时95公里。

(是的,对你我而言就是自杀,还是高速的那种)

而对运动员来说,跳下来还不算,紧接着还要进行10公里的……

越野滑雪。

500

500

△ 图源:B站@北京2022年冬奥会

它也被称作“勇敢者的游戏”。

赵嘉文是勇敢者吗?

Sir更想称呼他为“孤勇者”。

他从小的条件,可能比多诺万还要差一点。

不是出生在什么体育之家,而是黑龙江一个四线城市的小家庭。

500

比多诺万好一点的是,他的天赋,从小就被人看见了。

小时候,他跑步快,被当做滑雪好苗子,2018年中国北欧两项国家队成立时,他就是首批6名成员之一。

但,也只好了一点点。

从零开始的中国北欧两项队,跟他一样“穷”。

基本装备?没有。

一行人去日本训练,就只是人去了,什么装备都没带,教练说,只能配备高山滑雪的鞋子和滑雪板。

穿着短裤,扎上紧身衣就上了。

500

训练基地,设在河北涞源。

该地区缺少积雪,团队只能改装陆地式装备。

500

那么,没气候、没装备、没家世……

所以,就没机会吗?

那可能,你对自己不够狠。

在这个从未有过前人的领域,想要踏入奥运赛场,就必须付出百倍。

用教练的话来说,赵嘉文是个十足的“狠人”。

没条件?没时间?

你随意,我拼了,连家都不回。

训练,别人滑20公里,他就滑40;别人练2小时,他就练3小时。

练习北欧两项的6年内。

赵嘉文没回过家,顶多用手机和父母视频通个话。

带着点小地方小青年的倔强。

赵嘉文觉得,“不闯出点名堂绝不回家”。

500

谁的身体都是肉做的。

但有人,就要用铁打的方式来练。

没条件,那就拿锻炼,换成绩。

和多诺万一样,赵嘉文也爱笑。

不看字幕,你以为这是一个训练很轻松的快乐小伙。

不用造句。

他随口而出的话,不就是真理。

-天天都这么累

就是 

把自己练到累就完事了

-那干嘛对自己这么狠

-不这么狠哪有成绩?

500

你还别觉得光狠就完了。

这项运动对运动员的要求很“变态”,腿上肌肉不能练多,否则跳台就不行。

越野要体能,但跳台又要轻盈……

人话说就是:

你又要壮,又要瘦;又要擅长越野,又得是“飞人”。

500

还有那飞人,不,非人的胆量。

恐惧的尽头,是伤痛。

在这样的时速和坡度面前,普通的摔一跤,动辄就是断骨头。

“好几名特有天赋的运动员,摔之后就再也不敢跳了,提前转业。”

赵嘉文,差点就成了“提前转业”的一员。

2019年,他在国外比赛时发生意外,膝盖摔坏。

500

后来近一年时间没碰过跳台。

真正的恐惧不是心理,而是生理反应。

这时候,不是你想不想,大喊一声就硬顶上。

而是身体在叫板,不管你主观多想拼,它就是动不了一分一毫。

500

你问怎么办?

没办法,因为从小泡在训练队的赵嘉文没多少选择。

选择了这一行,只能继续拼,继续搏,搏出真正的名堂。

Sir知道肯定还是有人关心结果。

今年冬奥会,中国唯一的北欧两项选手赵嘉文顺利完赛,最终排名第47位。

名次不高,但是能站在这个赛场上,就是胜利。

对中国和运动员来说,就是突破。

尤其对赵嘉文,这更像一次对我们普通人的证明:

条件,从来不是人生的天花板。

努力才是。

别担心,梦已经做成了一半。

03

拼到了,继续拼

这些非大热的运动员或体育项目,此前你或许根本没有机会了解。

用综艺里的一句调侃,他们是“腰部”运动员。

但这个“腰”,是奥运火炬的“腰”。

或许不是最耀眼的火光,却自我雕琢成一道最美丽的花纹,紧紧贴在自己热爱的比赛中。

这也是奥林匹克的魅力。

它让我们看到无数运动员,也让我们看到,超越,不是一个瞬间,而是一种状态。

是在有限的条件下,相信自己可以做到不设限。

而奥运赛场,是盛放这些激情和梦想的最佳舞台。

最后要说的,是一个人,和一支队伍。

亮相的时间要稍早一些,也是dong奥,不过是东京奥运会。

同样是一个你少见的项目:三人篮球。

还是先简单介绍一下。

三人篮球,顾名思义,3X3的篮球比赛。

从街头篮球发展而来,场地只有普通篮球场地的一半。

人少就简单了?

想多了。

用一个字形容就是,凶!

和普通篮球比赛相比,它更猛、更具冲突、节奏更快。

一场比赛只有10分钟,每一方轮流进攻。

进球后攻守立刻交替,对方球队立刻由守为攻,无需洗球,无缝衔接,进攻时间只有12秒。

相当于一个课间的时间,球场上就已经猛烈来回50次。

攻防快,身体的碰撞更激烈。

500

这种一听就要喘不过气的运动项目,女子赛场上,个个“铁娘子”。

中国的“铁娘子”之一,张芷婷。

一米九五的大高个,中国女子三人篮球国家队的核心成员。

中国三人篮球在这两年取得的成绩,大体可以用张芷婷三次印象深刻的瞬间作为线索。

第一次,2019年三人篮球世界杯的半决赛,中国对阵澳大利亚。

这是中国三人篮球离世界冠军最近的一次,每一次进球都是向冠军伸手更近。

而比赛后半段,张芷婷两次罚球未中。

500

压力可想而知。

场上场下气氛焦灼,如果不是以一记绝杀,1分险胜赢下比赛,张芷婷估计会记住这个时刻一辈子。

获胜那一刻,比赢得冠军还要激动。

队员和教练,泪水和汗水全糊脸上。

500

一路走到决赛,中国队终于拿下世界杯冠军。

放在以前,这或许会是一个结点,可能是张芷婷,以及中国三人篮球能达到的最高峰。

三人篮球有一定的发展历史,但一直到东京奥运会,才被列为正式的奥运项目。

张芷婷很幸运,赶上了首届奥运。

在世界杯上拿下冠军,不再是终点,而是新起点,拿到了奥运会的门票。

这意味着她们还要付出更多努力,承接更多期待,去征服第二座高峰。

面对变化和挑战,几乎是她们参与这项运动最先学会的事。

此前,三人篮球在国内知名度很小,国家队一直到近几年才筹建起来。

无论是球员还是教练,都是打常规篮球出身。

500

△ 国家三人女篮教练许佳敏

突然一下转换赛道,还是体能耗竭更大、节奏更快、规模更小的项目。

除了扎实深耕,没有其他办法。

第二次印象深刻的时候,是备战奥运期间。

刚拿下世界杯,转头就要参加奥运,说实话,大家还是有兴奋,有锐气。

远赴美国特训,不停的高强度体能训练,天天脸上的汗都跟洗脸似的。

但很快,两盆冷水泼了下来。

因为疫情,东京奥运会延期,所有人的训练计划被打乱。

紧绷着的弦一下松了,大家都不甘心,也对未知感到不安。

只有乐观的张芷婷还能笑笑,起码还能有一个放松的休整时间嘛。

500

她没想到这一停,也是停下了队友的脚步。

备战期间,张芷婷的队友姜佳音在训练场上突然十字韧带断裂,另一名队友吴迪腿部伤情恶化,都无缘奥运会。

那些队员身上显眼的止痛带,就像是一个个定时炸弹。

残忍的是,它炸在了圆梦前夕。

500

500

世界杯核心阵容,只剩下张芷婷一人,中国女子三人篮球,被“砍”下左膀右臂。

你看,不管什么条件,现实都不会忘记给你使绊子。

直至几个月的集训、选拔,再到站上奥运赛场。

张芷婷已经从那个失误的队员,变成必须率领新队员的老将。

500

中间的顽强拼搏不再复述,来,上成绩。

第三次的深刻印象,中国女子三人篮球队最终获得了三人篮球奥运会历史上的第一枚铜牌。

励志故事终于有了好结局?

不,是24个月的日夜兼程,在汗水和泪水的浇注下,运动员们终于实现了自己的突破和超越。

500

竞技体育的魅力,就在于运动员一次次对外界和自身发起挑战和冲击,从中迸发出顽强生命力。

它的真诚又在于,最终提供的舞台,会自动隐去你身上披荆斩棘的证明。

任何人站在赛场上都只有一个资本,那就是自己。

而赛场上的精彩对决,既离不开运动员和团队台前幕后的拼搏,也离不开各方的支持和付出。

中国三人篮球的快速发展并取得佳绩,背后少不了篮协的完善和品牌的支持。

自从成为中国三人篮球国家队战略合作伙伴后,UA安德玛也将三人篮球运动作为品牌在篮球市场的主要切入点,用自己的方式为这项运动注入新的活力。

以上中国三人篮球征战奥运的内容,就来自安德玛与咪咕视频联合推出的纪录片《打出众》。

500

从夏奥到冬奥,从过去到现在。

变化的,是不断向前发展的世界体育。

不变的,是赛场上敢打敢拼,赛场下不轻易言弃的奥运精神。

而延续着这股精气神的,正是这一批批前赴后继,为自己垒砖,迈向高峰的运动健儿。

本文由公众号「Sir电影」(ID:dushetv)原创,点击阅读往期精品

2022-02-19
影视

观察者APP,更好阅读体验

俄副总理:或向中国提供重型发动机

新加坡总理:这个问题,是中国红线中的红线

“美国炸弹落下的地方,竖起了中国风机”

共和党也裂开了,“这完全是黑手党!我们会后悔的”

“美国发明的,咋又成中国主场?这就是当下态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