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岁月静好车马慢的德国,到了热烈匆忙的国内,不卷行不行?

作者丨木马君

春节期间,家人团聚。一大家人在一起聚餐,户外寒冷,室内必须得暖烘烘的,火锅自然是聚餐首选。

500

家姐早早准备了很多食材,骨头汤要提前熬好,带着咸味的白切鸡提前用盐腌过。

牛肉精心卤制,蔬菜洗净码好,一整个上午,厨房里都飘着阵阵香气,让人憧憬着开吃的那一刻。

万事俱备后,一盘盘菜端上桌,五颜六色,摆满了大半个桌面,终于大家举杯:开吃!

500

吃着火锅的时候,除了推杯换盏,耳边最常听到的对话是:

来来来,快吃,得趁热!

哟,肥牛好了,快捞起来,不然一会儿就老了。

毛肚涮几下就好了,好了,快夹起来,可以吃了。

快,快,快,凉了就不好吃了,老了就不好吃了,煮烂了就不好吃了。。。

一顿饭吃下来,我居然吃出了一种行军赶路的感觉,吃着碗里的,还得照看着锅里的,手忙脚乱。

当然,也不能一直埋头吃,期间得见缝插针地找准时机和人举个杯。

举杯时叮铃咣啷,火锅发出咕噜咕噜声,满桌冒着热气,一桌人热烈地隔空交谈,各说各的,好不热闹。

吃火锅的时候,总是来不及慢慢品,趁热最重要,时机最重要,大家好像都——很急。

看着这热热闹闹的一桌子,我心里微微感叹,这盘火锅实在是像极了国内的生活——热烈又匆忙。

我才慢吞吞地吃了几口,还没琢磨出牛肉丸的滋味,突然惊觉大家都吃完了,大家擦着嘴,整理桌面的残羹,俨然是要下桌了。

一顿花两小时做出来的饭,15分钟就风卷残云地吃完了。

如果是西餐,花5分钟煎出来的牛排,也许要花一个小时去品味。

饮食里往往藏着生活。

我又忍不住开始思考,这也是很有意思的事。花了很多努力做出来的一桌菜,十几分钟就吃完了,为什么不细细地品一下劳动的成果?

很辛苦打拼才实现的温馨小家和舒适生活,为什么大家无暇留在家里静静地享受?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我们一直在赶路,很急很急。

我们一直想实现更好的生活,但是却没想过更好的生活如何去消受。

实现了一个目标,就要马不停蹄赶往下一个目标,一直在路上的时候,有时忘记了出发时的初衷。

这是一桌火锅引发的思考,也许有些小题大做。但是它又不仅仅是一桌火锅的事儿。

回国前,有好些人问我:国内的工作节奏可快了,生活方式也不一样,你会不会感到不适应?

言下之意是:你们这些在德国被准时下班和带薪年假养“废”了的人,还能在国内工作吗?和国内长期996的人一比,你们岂不是都是温室娇花?

我想了想,说:

一定会有个适应的过程,但是却没什么好怕的,毕竟国内的生活我熟悉,我会知道怎么调节。

回国之后工作的这些天,自然是有些小小的“冲击”,每天手机上都有无数条信息,有些有用,有些无用。

木马爸爸一开始总是举着手机问我,这几十条短消息,我要读吗?都是中文我看不懂,也不知道有没有错过什么重要的事哦。

500

现在,他也慢慢地适应了这种信息轰炸。

有时,我一天接的电话比在德国一年都多,每个快递员,每个外卖都会打电话给你。

谈工作除了邮件和电话会议,还有企业微信,私人微信和随时随地直接打电话。

同事在私人微信上发消息,问我某工作进展。我对着电脑忙了一上午,没来得及看手机,到了中午,微信里多了一个“?”,意思是“你怎么不回消息?”。

微信里还有好几个工作群,有向老板汇报的,有同级之间交流的,大约是觉得定期开群体会议不如把消息直接甩在群里高效。

也有同事在微信里打电话谈工作,有时我正在洗手间,有时我正在另一个会议上。

我掐掉了几次电话,然后再抽空打回去。同事问我:你是不是还不习惯国内的工作方式?我看你经常不接电话嘛。

我微笑着没有多解释。

国内的小伙伴应该对我写得这些非常熟悉了。

写这些倒也不是为了抱怨,毕竟已经是中年人了,没那么天真,也不那么娇弱。

到了国内工作,就得适应国内的工作方式,没什么好说的。

但是也因为有了一点儿阅历,不是初入职场的懵懂新人,所以我也并不想盲目地随波逐流,而是想要清醒地看待生活里的每一个变化。

在德国生活和工作的时候,自然是有些不同的,每个人都拼命地保护自己的生活不被打扰。

休假期间就算天塌了,都不会有人联系你。

到了复活节,五旬节这样的学校假期,有孩子的同事也一同人间蒸发了。安排项目进度表,都得把这几周标成灰色,意思是“不要期望有进展”。

正常情况下,绝不会在私人聊天工具里谈工作。德国工作数年,用WhatsApp谈到工作的事,加起来大约不超过十次。

同事之间私下很少有交集,也不会在圣诞节的时候想着要给领导和同事发祝福。

除了公私分离,每个人都希望按照自己的节奏生活,而不是打乱计划被别人牵着走,要实现这点,核心在于提前约时间。

在总部工作时,因为工作对接的人群大部分都位高权重,calendar早已经水泄不通,你如果要举办一次多人的会议,约时间和订会议室是最大的困难。

如果你的会议邀请被接受了,时间敲定了,那就已经成功了一半。呵呵。

500

不仅工作上要约时间,看医生要约时间,理发店也要约时间,甚至去拜访朋友和自己家人,都要提前约好时间。

刚开始,总觉得麻烦,为什么不能说走就走,德国人简直复杂得要命。

可是,如果你是那个掌管自己calendar的人,又慢慢地体会了这其中的道理。

理发师最近觉得太累,不想接待太多客人,他便少开放一些时间段出来。

最近无心社交,没有时间招待客人,便可以拒绝别人的拜访。

很多人都说,德国人太爱做计划,一年刚开始的时候,就安排好了一整年的重大事务和度假安排。

在德国生活多年后,我突然醒悟,并不是他们爱计划本身,这一切说到底都是为了自己的生活自己掌控,不被别人打乱自己的节奏。

当然,做为一个当代社畜,绝对的自由是不存在的。

在德国,社畜们也得遵循工作安排,不管乐意与否,总该要尽职地完成份内之事,这是基本的素养。

这样一看,从德国到中国,就像天平的两端,从私人时间天王老子也不能干涉,到密集无缝地把工作融入生活,工作方式简直就是冰火两重天。

二十多岁的年轻人看到这里,也许忍不住要羡慕德国的工作环境,并暗暗吐槽手机里催命的老板。

四十多岁的企业中流砥柱看到这里,也许要嗤之以鼻:你看德国人多懒,难怪他们经济越来越没落啊。

如果你问我,我却不想简单地选A或是B。

随着年龄增长,很少会非黑即白地看问题,倒是越来越喜欢咱们老祖宗的中庸之道了。

不偏不倚,调和折中,是我在熟悉了两种文化后,对待很多问题的态度。

我既想保有对自己生活的主导权,但也讨厌德国人的机械和僵硬。要谈一件要紧事,会议约到了两周后,黄花菜也凉了。

我既为国内工作的朝气蓬勃而兴奋,但也时时警惕着不要彻底出让自己的生活。工作再忙,也要留出时间陪小木马,一家人一起吃晚饭。

可以加班,也可以深夜电话会议,但是周末得空时,也会继续闲时码字,而不是在手机上多看两封邮件。

写到这里,很多瓜友可能以为我这是要劝你们“躺平”了。

这是天大的误解。

我们中年职场妈妈对工作也是有要求的。我从不洒鸡血劝人卖命,但是懒散怠工却也不能容忍。

你们可能要说,天下哪有这两全其美的事?当全社会都卷起来了,你又怎么会独善其身?

这个平衡确实很难把握,我也没有什么秘诀。

既要热火朝天地推进工作,又想清醒地保持一点距离。我自己心里的尺子是:

尽量有效地工作,是effective而不是efficient。

快不等于好,是否有效才是关键。

花20分钟做完了一个小时的工作,效率虽高,但是也可能是无用功,不如先想想这个工作的意义是什么。

在我看来,只要工作是确实有成效的,倒也不必日日捧着手机秒回消息,也没必要天天加班到深夜。

与其消耗自己的时间精力,牺牲了生活质量,做出勤奋的样子,倒不如抓住重点办成一两件关键的工作。

这便是像我这样的职场妈妈和斜杠中年对待热烈又匆忙的国内生活的态度。

火锅好吃,它值得你细细地品。

点击阅读原文

2022-02-18
社会

观察者APP,更好阅读体验

评论14条

浩荡

2022-02-18 11:46

吃牛排真的吃一个小时都凉了,牛油凝固起来不腻味吗?你这逼装的不行啊。倒是火锅15分钟能吃完我挺佩服这效率的,要提醒一下他们注意吃太烫容易得食道癌。

35

guan_15661439132678

2022-02-18 12:47

“一顿花两小时做出来的饭,15分钟就风卷残云地吃完了。

如果是西餐,花5分钟煎出来的牛排,也许要花一个小时去品味。

饮食里往往藏着生活。”

太搞笑的饮食对比?吃个火锅,哪里来的风卷残云,饿虎扑食般的饥渴……😱

10

努力学习

2022-02-18 13:52

90年代可是说西方人效率高,什么纽约伦敦大城市人走路频次都比我们高。

10

海龙

2022-03-02 12:07

作者要不要了解下德国土耳其移民的生活?我只知道卡塔尔修建世界杯场馆的外籍劳工有活活热死的。

1

海龙

2022-03-02 12:06

星垂平野阔

2022-02-18 12:05

没关系,真主的子民会慢慢的教德国人做人的

6

真主子民放弃真主信仰的多的是,到时不必对欧洲引进移民冷嘲热讽,中国有朝一日也会引进移民的。

海龙

2022-03-02 12:05

不吐不乐

2022-02-18 11:17

虽然很残酷,但是我想说,是的!在德国,你是高价值产业链的一员,可以岁月静好,在中国,你是低价值产业链的一员,不卷就会饿死!

9

所以中国要努力往高价值产业链攀升,德国也是血汗工厂过来的。

打开APP查看14条评论

“没客户!”获47亿补贴后,三星在美芯片厂推迟投产

“2027年起,整个产业将拱手让给中国”

家乐福CEO放话:对中国小包裹,要学特朗普征税100%

“美国已解除这项对华出口禁令”

这个前苏联国家正在外交大转向:愿深化对华关系不设限

“没客户!”获47亿补贴后,三星在美芯片厂推迟投产

“2027年起,整个产业将拱手让给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