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简化到什么程度合适呢?

【本文来自《一些不应该被合并的简体字,对于阅读古籍来说是一大障碍》评论区,标题为小编添加】

在我看来,所谓“不应该合并的字”,实质上就是因为单字词汇除了最基本的一字一物(义)外,还存在一字多物(义)、多字一物(义)的关系,所以要通过尽量多的单字来分担消减这种关系。但现代词汇里,通过多字词汇,就已经能将这些情况尽量消减。

好比“臭”这个字,它有指难闻气味的“臭”的本意,而当作为“嗅”来理解时,它又有动词上的“用鼻子辨别气味——闻”的意义,名词上的“通指气味”的意义。

那么现代词汇里把它们直接区分开来,变成“臭气/臭味”、“嗅闻”、“气味”,只是多了一个字,但是就可以完全独立理解这个词的含义,而不至于造成误解了。

再好比常被人质疑的“髪”和“发”,也是一样的道理,前者无非就是有“头上的毛发”这个专用环境。

但既然已经能从词的角度“头发”、“发票/发展”来区分,也就是我们看到词汇后并不会认为“发票”是指毛发的票据或“头发”是指把头发送给谁。这样的话,又有什么必要在现代词汇里单独保留一个“髪”字呢?

除了专门考证言语文字演变的人士之外,大多数人阅读古文实质上就还是阅读古文的字面意思罢了。由此,简体字与其说影响读者阅读,还不如说是读者本身的阅读量和阅读能力存在问题。也就是说,如果读者不明白,“发”有“头发”/发展”的不同,“臭”有通假“嗅”的意义,那么不管是简体字还是繁体字,他一样是看不明白文章的。

如果读者一定要认识“髪”这个单字并理解概念才能阅读古文的话,那我们依此类推,读者就会需要认识更多的单字后才能获得足够的概念来流畅的阅读。

那与其如此,像简体字这样,尽量一字多义并通过词汇形式来区分,让读者无需认识过多的字形,却同样能获得足够的概念,不是更好吗?

回字的四种写法,归根结底,不还是回字的一义吗?我们学习文字,究竟是为了文义的实用,还是只为了文形的表象呢?

习惯繁体字的读者对简体字感到不习惯,这个很正常,就像我们习惯标准简体字的读者,乍一看二简字也会觉得别扭。

那么文字简化到什么程度合适呢?一简字的普及,二简字的终止,就是最好的例子。而且即使如此,二简字中的部分字体照样是在日常生活中普及开来的,比如炖(燉)。

所以,关键还是得看人民群众在日常使用中自己做出的选择。

2022-02-14
社会 文艺

观察者APP,更好阅读体验

评论2条

已注销用户

2022-02-14 12:23

古代中文的基本单位是字,所以对字的单独意义有要求,如果混的太多,就需要分清楚。比如各种各样的马都有一个单独的汉字。
现代中文的基本单位是词,是用几个字合起来确定意义,对单个字的字义明确要求就不大了,因为在各种词里,多义字也很容易区分。所以汉字简化把多个同音字合起来当成多义字也不会有啥不能区分了。
字形简化是个美观问题,二简为简而简,搞的像日文了,而且现在打字多写字少,少几个笔画没意义。繁体嘛,在电脑上显示并不美观,一篇文章字多那是黑压压的,当然如果是字幕那个量,繁体倒也没什么。

guan_15884281361991

2022-02-14 12:18

繁与简,以最利于兼顾简单与精准为标准!

3

打开APP查看2条评论

欧洲政要“倾巢出动”

怕泽连斯基再搞砸,欧洲派“特朗普最爱的对话者”出马

“美国代表团‘放鸽子’,不去印度谈判了”

沉默两天后,法国政府承认:他是我们的人,赶紧释放

第二次综合演练,视频来了!

欧洲政要“倾巢出动”

怕泽连斯基再搞砸,欧洲派“特朗普最爱的对话者”出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