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美顶流也有「黑历史」?
这成绩单太可怕了。
一天拿下83个热搜,霸屏所有社交平台:
还敢在全球直播的记者会里,这样霸气直怼:
如果有人不相信我或者不喜欢我
那么,这是他们的损失
这几天,你一定也被这个爆红的体坛顶流刷过屏:
嗯,谷爱凌。
这个“天才少女”的逆天成绩单,也不是这两天才开始离谱。
10岁前拿遍全美13岁以下的滑雪冠军,14岁便揽下四五十块职业赛奖牌,18岁更拿到人生第一块奥运金牌——还是凭借自己的“弱项”。
提前一年毕业,美国高考近满分,被斯坦福录取。
网友纷纷困惑:上帝到底给她关了哪扇窗?是跟我的聊天窗口吗?
那么问题来了——
#“满级人类”谷爱凌,到底失败过没?#
当然。
其实谷爱凌职业生涯的起点是从失败开始的。
盐湖城全美公开赛,13岁的谷爱凌迎来职业生涯首秀。
13岁前已经拿遍全美青所有少年组比赛冠军的荣耀,似乎让她没有意识到,业余和职业简单的两个字之间,其实存在着一条巨大的隐形鸿沟。
谷爱凌报了两个项目:
U型场地技巧赛,坡面障碍赛。
上场前,她兴致勃勃地跟妈妈讨论选手的动作,说自己也准备了难度类似的。
结果呢?
准备的动作还没来得及用,就在赛道上摔了个凉凉。
13岁,第一次参加职业比赛,对手中最小的也比她大三岁。
可这有如何?
“职业”这两个字就意味着,当你站到跳台前,所有人就是公平的——
没有可怜分,没有安慰分。
但,确实有0分。
谷爱凌唯一能做的,就是在雪中看着别人在领奖台上庆祝胜利。
谷爱凌在想什么?
比赛结束回酒店,谷爱凌生了场大病,嗓子疼,跟妈妈说从嗓子疼到肺里,疼到搂着妈妈的脖子崩溃大哭。
真的是因为嗓子疼么?
我怎么看怎么不像,她更像是想找个能让自己真的发泄哭出来的理由。
毕竟这是她的第一次职业比赛;毕竟,这场比赛的得分将计入全球职业运动员积分排名。
这关系到她能不能参加奥运会,站上一个更大的舞台。
你会发现谷爱凌有一个奇特的精神特质:
哭,她需要理由;但跟失败较劲,仿佛是她与生俱来的斗志。
困难,挫折,病痛,这些往往是印证一个人究竟想要什么的最佳试金石。
2020年,谷爱凌要为比赛准备新动作,她自己发明的(用她的话来说,自由式滑雪最酷的一点就是,你能自己去想,去发明自己的动作)。
正式上雪前,要在室内跳台先反复练习。
连试了几次,脑海中的动作依然没成为现实,可意外却率先降临。
从蹦床上高高跳起后,因为没控制好“飞行”方向,整个人结结实实砸在了海绵池边缘。
我看到这时我以为小孩嘛,第一反应得疼哭了吧?
可你看谷爱凌的反应。
迅速地提了提口罩,而不是把口罩拉下来哭闹。
教练让她先休息一下,她又蒙着口罩犯倔说不要紧,说自己可是大忙人,训练完还有别的事呢,赶紧继续训练吧。
紧接着甩开所有人的目光,又重新跑到了蹦床前。
不疼么?
怎么可能。
事后腿上泛着粉紫色的淤青也证明这一下摔得绝对不轻。
但就像是拉口罩的那个动作,我总感觉,她不是怕被别人看到自己哭哭唧唧的可怜,而是无法接受自己易碎的可能——
无关身体,而是意志。
2021年年初,谷爱凌在世锦赛赛前训练时摔伤,右手骨折。
医生告诉她得动手术,但她把手术推迟到了赛后,坚持参赛。
理由是:关键是我仍能滑雪啊,我仍能抓东西,什么都能做。
手抓不了雪杖,咋办?
如果这个问题就在于“滑雪必须要雪杖”,那……
就试试看不用雪杖去滑。
你别说比赛了,就咱平时走路你突然让我不穿鞋也难受,更何况是自由式滑雪这类极限运动,没了雪杖,危险系数飙升。
这时,一个不一样的谷爱凌出现了。
小时候家里积雪,都是妈妈递铲子让她自己去铲雪的谷爱凌,看起来什么都能自己做的谷爱凌,居然需要让妈妈去帮她拉拉链——
没错,她现在连拉拉链的动作都难以完成。
可她还得比赛。
就像十三岁的第一次职业比赛那样,从你站上跳台你在规则上跟其他人就是公平的,没有友情分,没有疼痛分,但依然有零分。
无法得知她是怎么克服这种困难的,但我能猜到海量的汗水、海量的失败和海量的站起来。
否则拿不起雪杖的谷爱凌,怎么再次刷新的纪录——
历史上第一个在世界锦标赛中赢得两枚金牌的滑雪运动员。
脱去突如其来的热度赠与的神的光环,谷爱凌其实也是个会哭、会痛、会失败的,人。
那她头顶上闪耀的光芒究竟是什么?
不是所谓的一路开挂,不是惊人纪录。
而是她如何对待问题——
擦干眼泪。
面对它。
然后,干掉它。
其实参加这次北京冬奥会,也没有看上去金牌手到擒来的那么轻松。
在疫情围困下好不容易等来了训练时机,谷爱凌率先赶到训练场所在地,可就在她去训练场的路上,接到妈妈的电话:
因为疫情教练来不了了。你只能自己训练。
妈妈在电话里替她着急,谷爱凌反反复复想主意,却都被妈妈告知教练已经试过了,的确来不了。
妈妈委婉地说要不先回来,可谷爱凌却突然来了句:没事,我能想办法。
什么办法?
白嫖。
这儿有这么多国家队的教练和运动员
从各种各样的人身上都学一点
我觉得三个礼拜也能学点什么
接下来的三周简直是吃百家饭啊。
红牛一个教练有点空,她就去请人家帮自己看看哪里有问题(不得不说,谷爱凌的社牛属性才是我最熟悉的,我感觉全奥运村最忙活的人就她,怎么就到哪都能跟陌生人玩儿起来呢……)。
人家教练开始就对画面说你自己看下,这里跳早了,或者那里没控制好。
谷爱凌在那点头如捣蒜好的好的,等问清楚了,扔下一句我知道了我再试一下,然后就冲过去再练。
我看这纪录片我都看乐了,似乎红牛这教练也来了兴致,开始对着录像认真指点。
而她最大的困难,就是那个让她最终夺冠的1620。
首先,这个动作本身难度超高,此前从未有女运动员完成过。之前有一个德国女生练了长达9年时间,才做到了1440度。
而谷爱凌,之前只在脑海里或者气垫上做过这个动作,从未在实地尝试过1620。而且大跳台还是她的弱项,仅仅练了1年。
但在最终的第三跳,她却选择搏一把……
还真被她做到了。
明明做个自己更有把握的动作,求稳也能夺银牌,为什么要犯险?
原因,简单但又不简单:
不是跟别人比,而是跟自己比。
世俗意义上的成功,是她能不能完成这个动作,能不能拿奖。
但她自己内心的成功,是敢不敢做这件事。
我不是为了滑得比其他人好
打破自己的界限
做一些以前没有想到,可能的事情
谷爱凌这股破旧立新的“破”力,不止于竞技场,看看她其他的人生故事,你大概忍不住叹一句——
这个人的极限到底在哪?
她想做的事儿太多了,双手+脚趾都数不过来。
从小她就明确自己以后的人生充满各种可能性,不会只绕着滑雪这一件事。
她想做时尚,不仅登上过各大时尚杂志的封面,还作为唯一的中国代表参加了“时尚奥斯卡”的met gala。
就连参加冬奥会的战袍,也是她亲手设计的。
多数女运动员的雪裤跟男运动员的一样,宽大直筒子,谷爱凌费了好大功夫才给雪裤加上了收腰。
她从小就上房揭瓦,门前爬树,爱各种运动。
喜欢篮球,以前回中国上数学课,下了课球场上只有她一个女孩打球。她便一个带动一波女生,直到班上所有同学都给拉齐了。
跑步也是她的强项,曾是加州最顶尖的长跑运动员。
她小时候踢足球的视频最近也传开了,停球技那叫一个溜啊。
还有冲浪、骑马、射箭、攀岩……
除了体育项目,全面发展的她少不了文艺项目——芭蕾,钢琴,唱歌,舞台剧样样拿手就来。
这么大堆事怎么挤时间做,普通人光想想都觉得晕了。
谷爱凌到底咋做到的?
别忘了她还很能睡,小时候要睡十几个小时,现在也要保证睡够十小时。
清楚谷爱凌时间规划的教练就说过,每分每秒在她眼里都很珍贵,时间全使在刀刃上。
比如就算训练时间安排得再疯狂,她也会见缝插针地弹钢琴。
简直疯狂
她12小时内完成的事情
比大多数人16到18个小时
做完的还要多
从当下再到畅想未来,谷爱凌的野心大了去了, 美食家、记者、演员,或者搞分子遗传和量子物理......
对自己的可能性抱有热情,这谁不会呢?
但有多少人能像谷爱凌:
为了滑雪,每个雪季的周末和节假日,她往返8小时车程坚持去滑雪训练,在车上看书做作业,甚至三餐也都在车里搞定。
为了学习,每年暑假回中国上补习班,毕竟“来中国上10天,能在美国顶一年”。
为了平衡滑雪和学业,两边都做到最好,她大胆选择自学想提前毕业为自己争取一段无需分心的训练时间备战冬奥会。
结果?顺利成为号称“旧金山人大附中”高中历史上第一个提前毕业的学生,如今也成功拿下她的冬奥首金。
说大话谁都会。
甚至多数人说大话时,其实明知如何兑现大话。
但一腔热情,多少人能熬过三分钟热度?
正如有人问黑泽明,怎样才能成为牛X导演?
黑泽明当时笑了,说如果你真想拍电影,那就去写剧本。这就是我要告诉他们的。但他们还是不会去写。
明明方法就摆在那,很遗憾,没有人真的去做。
这才是大话之所以只停留在大话的原因。
反过来再看谷爱凌。
为什么没有人嘲笑谷爱凌的“大话”?
还是那句话。
不要看一个人说了什么,你要看她做了什么,然后为此坚持了什么,最后是这种坚持有没有偏离最初的目标。
总把“做最好的自己”挂在嘴边的谷爱凌,自始自终践行着她的初心。
再仔细想想。
谷爱凌和我们,或者说绝大多数人在精神属性上,最大的不同到底是什么?
是热爱吗?
她当然热爱滑雪,可是好像她也没有把滑雪当成这辈子唯一的事。
是坚持么?
她当然坚持在做很多事,可是直到今天她依然觉得自己未来是不确定的。
都不是。
有自己爱好,或者有某种坚持的人多了。
肉叔也无数次想过要成为一个电影导演,可然后呢?总是兴起后又没了下文。
为什么只有谷爱凌是“谷爱凌”?
还记得文章开头,谷爱凌跨入职业赛的第一次失败么?
生病昏睡一晚后,她第二天爬起来第一件事就是打开电脑研究起了赛前资料。
妈妈看她在那焦头烂额地边看边揪头发,安慰她:
没事,咱们重在参与知道吧
咱们能直跳就不错了
因为咱们还生病呢
再说咱们还没跳过这样的跳台呢
所以呢,就是说先适应适应就行啊
但谷爱凌眼神动了下,又立马盯回电脑屏幕里的赛事,一边反问妈妈:为什么?
比赛的时候人家不管谁跳过没跳过
妈妈的安慰其实也在理,谷爱凌为啥不接受?
她不想给自己腾挪任何可以退缩的空间,而是要直面眼下现摆着的难关。
跳没跳过,生没生病这些统统不能成为她没拿好成绩的障碍。
于是,她拖着比前一天病情更重的身子又到了赛场,拿出自己最高难度的大招,成功获得了第一个职业公开赛冠军。
回到前面的问题,到底是什么成就了谷爱凌?
她有一种绝大多数人都不具备的奢侈品质——
勇敢。
没错,这是一个特别容易说出来的大词。
但它到底是什么?是无所畏惧的敢闯吗?
当然不是。
谷爱凌也坦言过做新动作的时候免不了害怕。
去做的时候会非常害怕
怕受伤或者怕落地不对
之前她在遭遇失误后带病上场,也不是无谋的猛闯。
而是先认认真真钻研相关的赛事资料后再战。
谷爱凌在《纽约时报》发表过一篇文章,标题就叫做《我承认,我爱上了恐惧》。
文章里她提到很多人总会误解,极限运动的运动员往往是无畏和任性的。
事实却并不是这样。
她要做的是,“深思熟虑的风险评估,从而与恐惧建立起独特的关系。”
我为构思技巧而花费的无数个小时
还是在泡沫坑(泡沫粒子到处都是的那种)里和安全气囊上度过的无数时间
都可以表明情况并非如此。
之前有次备赛训练她又一次摔倒,当场失忆,她又疼又怕,哭着反复问妈妈:我们为什么会在中国?
检查得知是脑震荡后,她不得不放弃比赛。
同样的,不是下次不害怕继续挑战高山就完事。
谷爱凌寻求教练的帮助,利用不能参赛的这段时间,对自己的身体做针对性的训练,以此避免容易摔倒。
因为只有带着战略意识地啃下难关,才算勇敢。
发现没。
真正的勇敢是什么?
不是莽夫式的逞能,不是赌鬼式的上头。
相反,勇敢是一种深思熟虑的,与恐惧共存的谋略。
谷爱凌之所以能是“谷爱凌”。
答案就在这。
不是她不知道害怕。
是她把害怕转为燃料,烧成起飞的动力。
飞跃于冰雪之上。
她挺燃的
一团火焰在围绕着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