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春节档最佳没排片了?

2002年,张艺谋的《英雄》上映。

首映礼在人民大会堂举办。

电影口碑虽不太好,当年内地票房却高达2.5亿,给疲软的国产电影打了一剂强心针,也开启了国产电影的大片时代。

二十年后,张艺谋首战春节档,却只能卑微喊话:

希望排片能多点,给的场次能好点。

500

在今年的春节档里,“国师”的《狙击手》排片、票房垫底。

但,评分最高。

#再不去看,

你会错过一个拍主旋律的张emo#

500

之所以提到《英雄》,是因为《狙击手》与其有太多联系。

这是一部按武侠片来拍的战争电影。

武侠片的故事逻辑一般是,高手出山-了结恩怨-归隐,重点是高手对决。

而《狙击手》就是按照这套逻辑来的。

高手是谁?

刘文武(章宇 饰)。

抗美援朝志愿军某连5班班长。

500

他是我军有名的神枪手,天生的狙击手,美军称他为“中国死神”。

这天,5班接到一个任务,把受伤的侦察兵带回来。

刘文武带着5班战士到达任务地。

那是一个废弃的战场,四处都已被白雪覆盖,只有几处黑色的焦土,像裸露的伤疤,显示曾经战斗的痕迹。

一个人躺在两军对垒间的空地——那就是5班要带回去的人。

500

几个战士下去抬人,刘文武和另几人趴在高地警戒。

他拿着望远镜仔细观察四周,突然,一点光在对面战壕亮起。

是镜面反射的太阳光。

500

“躲!”刘文武大喊。几个战士迅速撤退,找掩体。

嘭!嘭!嘭!

几声枪响惊天动地,几个战士瞬间倒地牺牲,每一个人都被打中头部、心脏。

他们遭遇了伏击。

500

明显是一个蓄谋已久的圈套,设伏的人同样是高手。

《狙击手》里没有战火隆隆,毁天灭地的大场面。只有静静绷紧的弦,轻轻一弹,足以惊心动魄。

当镜头对准一个班里的战士,战场上的残酷便随着每个人而具体起来。

在战场上任何博弈都关乎一个人的生死。

胜者生,败者死。

有出招就有拆招,被伏击那就反击。

500

双方就在此地展开攻防。

每一次攻防都是两个高手之间的心理博弈,再加上丰富经验的高度凝练。

没有被矮化的敌人,也没有被夸大的英雄。一方出招得手,另一方还有更狠的反击。

《狙击手》的看点就在高手之间的过招。

刘文武的反击快、狠、准。

他命令两个战士演一出戏,一人拿树枝套上衣服,往外举,一人往外抛土,合演铲土。

敌人上钩暴露位置,他瞬间瞄准、出枪、毙敌,一气呵成。

500

张艺谋把狙击手之间的较量,拍成了绝世高手的对决。

狙击手之间的较量是比快,比准,更比心理。

看谁能忍住不冒头,更看谁能逼对方冒头。

500

《狙击手》的故事很简单,很小。

人物很小,普通战士;空间很小,就在双方的战壕;战役很小,交战双方不超过二十人。

但张艺谋在螺蛳壳里做道场,用极小的故事重述了自己多年的英雄情结。

500

这是《狙击手》和《英雄》的精神连接。

在《英雄》里,英雄是一个宏大概念。

是长空、是飞雪、是残剑,这些天下闻名的刺客,剑侠。

为了刺杀秦王的大业,不惜牺牲自己的性命,让无名能够接近秦王。

500

但,无名最终放弃了刺杀秦王。

因为他认同了秦王的理念,让一个君王结束战争,完成天下一统。

这个转变太过生硬突兀,这也是张艺谋被批判的主要原因。

因为在电影里,秦王和无名都没有显示出任何关于人的特质。

他们一个是反强权的代表,一个是权力的象征。

当无名放弃刺杀秦王时,不是一个人放弃任务。

而是反抗者对权力的归服。

500

在《狙击手》里则不一样。

张艺谋尽力赋予角色人的血肉。

首先是刘文武,川渝口音一下让人物有了根基。

你知道他是一个四川人。

也许文化也不高。

火起来会骂脏话,怒起来会踹人,安慰人也还是说“雀雀还在“,鼓励人的样子也像在骂人。

一个难得一笑的男人。

章宇总是能把这种普通人演出一种土帅土帅的鲜活感。

500

另一个人物大永。

一个大小伙。

那个年代少有的高中生,比别人更敏感,也比别人更爱哭。

不能跟着班长出任务,对着连长哭鼻子;被班长骂哭鼻子,看见战友牺牲哭鼻子。

这时,就会被刘文武劈头盖脸吼一句:

给老子憋到!

500

然而,这个爱哭鼻子的大小伙,最大的愿望就是让班长刘文武笑一次。

他从没看见过班长笑。

哭和笑,就是张艺谋赋予英雄的人味。

而这些英雄打的也不是大仗。他们面对的是7个装备精良,早有预谋的美军狙击手。

500

无论打赢还是打输,也许对整个战争的胜负都没太大影响。

但,士兵的责任就是完成任务。

拼了命也得完成。

500

他们能影响的,只是一次小战役。

然而,一场大战争,正是由无数微小的胜利决定。

二十年前,张艺谋请来李连杰、梁朝伟、张曼玉、甄子丹拍的英雄,是心系天下,动辄可影响历史的大人物。

二十年后,他的演员除了稍有名气的章宇,其他全是新人。这次拍的英雄,是为了完成一次任务,连命都不要的普通战士。

但也许,这些普通而渺小的人,才更贴合他理想中英雄精神的载体。

500

《狙击手》最后那一幕。

有人觉得是煽情,是主旋律电影必备的升华。

但在我看来,这场戏对于张艺谋来说是必要的,是他自己想说的东西。

最后,大永了结所有恩怨,独自一人回来,像一个高手退隐。

他回到战友身边,回到部队。

连长带着所有人来接他。

500

他哭着对连长说:

5班没了。

连长开始点名,这是电影里第三次点名。

第一次是刘文武点名。

5班完成任务,他一个个叫队员名字。

大永、胖墩、小徐、米老二、绿娃子、孙喜、王忠义……

每一个战士都大声答:到!

所有人都亮个相。

500

然后是在战场上。

刘文武走出战壕,想用自己做交换,把侦察兵带回去。

他的眼神扫过每一个战士的脸,在心里默念他们的名字。

王忠义、高军、胖墩、孙喜、小徐……

没有人答到。

他们躺在冰冷的土地上,都已经牺牲。

500

最后一次,就是连长的点名。

他像刘文武一样,大声喊出每一个战士的名字。

米老二!

声音回荡在白雪平原上,回荡在茫茫的天地间。

突然,一个声音答:

到!

连长继续点名:

绿娃子!胖墩!孙喜!小徐!王忠义……

每念一个名字,都有一个响亮的回应:

到!

连长身后的战士中,总有一个人响应他的点名。

最后,连长点名:

五班!

所有战士齐声回答:

到!

500

这一刻,大永应该可以体会刘文武说的:

谁说我们什么都没有,我在,你在,5班还在。

这场戏是主旋律电影一直想说,但都没说好的精神内涵——

个体化为群体,群体回应个体。

500

当个体融入到群体中,他也就获得了某种意义上的永生。

肉体会被毁灭,但精神会被传承。

大永继承了刘文武的绝技,也继承了刘文武的精神。

而5班的精神,会被所有志愿军传承下去。

500

我认为,张艺谋是最适合拍主旋律的第五代导演。

关于个体和集体关系。

第五代导演中的两位翘楚,陈凯歌和张艺谋,对此都有各自的思考。

两位导演各自不同的青少年时期经历,奠定了二人对此截然不同的看法。

陈凯歌是跳出来,自省式的。

他想要融入到群体中,代价是对父亲的背叛。

为此还推了父亲一把。

日后他懊悔地反省:

那个群体真的信任我吗?

500

图源:《少年凯歌》

而张艺谋呢?

他是想融入而不得,为此不得不让自己变得有用。

练得一手好手艺——画毛主席像。

在下乡期间,把村里每家门上都画上毛主席像。那样自己就有用了,村里要宣传画毛主席像时,必找他。

而在棉纺厂当工人时,每次党、团员开会时,他都要走。

全厂只有他一个人不用开会。

于是,他又练成了另一个本事,照相。

张艺谋深知没有集体,没有归属感的孤独和痛苦。

于是,大永回到了部队,5班回到了部队。

500

过去,主旋律电影难以触碰到大多数人,是因为只强调了宏观的集体。

对于个体关怀的欠缺,让普通人难以共情。

别忘了,再伟大的群体都由个体组成。

抗美援朝志愿军,是保家卫国,敢于牺牲的人民子弟兵。

我们应该记住这个伟大的群体。

更不应该忘记,组成这个伟大群体的个体。

这些钢铁战士,他们是某个人的丈夫,某个人的父亲,某个人的子女。

他们的生死,真切地牵扯家人的悲喜。

别人只记得他们的共同称谓“抗美援朝志愿军”,但家人会记住他们的名字,每一个人的名字。

英雄不会无名,也不应该无名。

他们有哭有笑,有血有肉,有名有姓。

他们是——

刘文武、大永、米老二、绿娃子、胖墩、孙喜、小徐、王忠义……

500

本文由公众号「肉叔电影」(ID:dusheyingdan)原创,点击阅读肉叔更多推荐

2022-02-05
影视 社会 生活

观察者APP,更好阅读体验

又想对华出损招?贝森特回应

变本加厉!欧盟列出12家中国内地及香港实体

美欧日车企无一幸免,人怎么能闯这么大祸@荷兰

“中国太快了!一旦启动出口,将成强劲对手”

二十届四中全会公报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