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海外推广中国美食,其实并不局限于纪录片,普通人拍的短视频也是很好的宣传
【本文来自《井喷的美食纪录片,摸不清未来?|壹娱年度回答》评论区,标题为小编添加】
美食纪录片也是随着时代发展出现各种代表作,从最早期的代表作是记录具体食物和师傅如何制作,到了00-10前后年的就是评论家带着吃,以他的观点去品去学习感受;到了近几年视频制作方向就有点小众且角度是很平民很市井地去品味人人都是美食家,这时的美食往往都只是个引子,是让漂泊在外的大家回味家乡,顺带的把小地方的人文风情和逐渐失传的美食再次发一次光;
我认为在海外推广中国美食上其实并不局限于纪录片根本不需要担心还有没有同样的找故事人才,普通人拍的短视频,在画面稳定自然的情况下也是很好的宣传,其实外国人看的真的并不局限于食物而是不经意的环境和氛围,在我看到的是农村和城里人们的生活质量是明显的提升,随手都能拍出干净整洁的环境就是代表基础设施和生活基本不差;像海外的网红咖啡厅就只是环境和氛围取胜,什么精选咖啡豆那大部分人是品不出地,但简单的糊弄不糊弄的态度还是能分辨出来,让氛围慢慢的就带入文化;
在同样的视频面对不同的人,也会有不同的解读。尤其像潮汕,福建,广东,广西地区的美食视频更多地还是会吸引南方老移民和后裔们的眼,看看祖辈家乡的本味也能不经意地看到家乡的发展,也不时提醒着他们远在“唐山”的远亲们节日吃的相同的传统美食过着一样的生活而不是反共宣传的穷山恶水,足以;
真的忍不了,如果吃健康饭还像某些人想象那样分割成精英和底层,这样的社会还正常吗?真正应该讲究的是从健康饮食,营养均衡,食品安全和锻炼身体这些才是对症下药的解决问题,而不是什么喜马拉雅盐甜叶菊手工初榨橄榄油这种具体的材料对象,这种做不到人人都能受惠的饮食习惯,为了吃到健康饮食还得去特定超市购买这是否还是正常的社会?
但不能完全否认这种“在西方饮食概念”的好处,毕竟市场是需要一些不一样的选择制造多样性选择,错觉地让生活保持新鲜感,并用不一样的价格来服务不一样的群体的心理。但在这要保证的是”不一样“只限于价格和形式包装而绝不是品质形成阶级特供一样,就像岛国进口的蜜瓜西瓜或巴基斯坦岩盐最好的差别就在价格和口味而不是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