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外交》杂志看了美国如今的“科技与外交”,不知作何感想
秦刚大使赴美履新以来,首次接受美媒一对一专访!谈的是中美科技,秦刚对美释放了善意,但也阐明了中国立场。
秦刚说:
——“美国阻碍科技合作,包括对中国科学家和留学生的种种限制,将损害双方的利益。”
——“中美应携手应对全球性问题,共同管控新兴技术带来的风险。”
——“我们希望中美能加强抗疫科技合作,助力世界早日彻底战胜疫情。”
——“中美在气候变化领域存在巨大合作空间。”
——“我们注重科学技术在外交中的重要作用。例如在航天领域,中国愿同世界各国在【相互尊重、开放包容、平等互利】的基础上,开展航天领域国际合作。”
(放心,大使说的【相互尊重】,美国还远没达到,所以美国想让宇航员上中国的空间站,短期内没戏!除非它“铁树开花”、回心转意,先把两份清单完成了)
——“作为驻美大使,我热情欢迎美国民众到中国旅游,这是一个历史与未来碰撞、艺术与科技交融的国度。相信不会让你失望。”
——“如果你对中国古代科学工程的结晶感兴趣,我会推荐位于北京的古代观象台和四川成都的都江堰。都江堰始建于公元前272年,我曾站在岸边看着都江堰将滔滔江水束缚在河道里,引河水灌溉农田。令人赞叹的是,这个两千年前的科技工程,至今仍在造福人民。”
——“如果你对中国建设的很多现代大型科学基础设施感兴趣,我会推荐位于西南大山中的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也被称为‘天眼’)、西北戈壁中的酒泉卫星发射基地以及位于热带海滨城市三亚的遥感卫星接收站。我相信这些地方可以让游客最直观地感受到中国近年的科技发展。”
【几点看法:】
1、采访秦刚大使的美媒,是《科学与外交》杂志。采访后,不同于其他美媒那样一提中国就阴阳怪气、断章取义,该杂志原原本本、忠实记录,将采访以一问一答的方式,英文全文呈现给读者。
美媒发表的文章,中文翻译可见使馆官网链接:
http://www.china-embassy.org/chn/dshd/202112/t20211218_10471528.htm
原来,美媒采访中国人,也能做到不带偏见、本真呈现啊!难得。
秦刚大使在美国持续发声,美媒不好好报道、一见使馆的稿子就拒就罢了,还总歪曲报道中国外交官表态,这就过分了!
比如,秦刚对美国人介绍中国的“全过程民主”,好几家美媒仿佛被踩尾巴了,一蹦三尺高,说中国官员想靠“给中国制度起个好听的名字”来掩盖“中国不民主”这个事实。真是醉了,也不看看前几天美国“民主峰会”流量有多惨淡、舆论上有多自取其辱,美媒不反思、却积极制造对华偏见。说好的西方媒体是“监督政府的第四权力”呢?
在我看来,媒体使命是【传播信息、消除偏见】,但如今很多美媒,信息报得不咋地、在传播对华偏见上倒很卖力气。满拧!
希望更多美媒能像《科学与外交》杂志这样,原原本本呈现事实。这事从业务上说,一点也不难,难的是三观正。
2、秦刚呼吁中美在科技上的合作,不是因为美国“卡脖子”所以中国想谋求妥协,而是为了考虑全人类的命运。
芯片什么的,秦刚大使压根儿提都没提。谈的是共同抗疫和气候:
——“面对世纪疫情的挑战,中国积极同各方分享疫情信息、交流抗疫经验,加强疫苗、药物、检测等方面的国际联合研发合作。目前,中国已向10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提供超过18亿剂疫苗,今年全年将共计对外提供超过20亿剂。中国还同30个国家一道发起一带一路疫苗合作伙伴关系倡议,促进疫苗全球公平分配。”
——“中美化石能源消耗占比均为80%以上,在可再生能源方面也已成为全球增长最快的两个国家,且均需要在清洁能源技术方面实现突破。中美清洁能源联合研究中心(CERC)作为中美清洁能源研究合作的典型范例,近十年来产出了诸多互惠互利的重要成果。虽然这一项目现在已经终止,但我们希望中美两国能在清洁能源领域找到新的合作模式。”
其实美国的芯片“卡脖子”,短期内肯定会给中国造成麻烦,但中国一穷二白时都能搞出原子弹,如今怎么可能搞不出芯片?而一旦中国搞出芯片了,你猜是比美国芯片企业生产的贵呢,还是便宜?
当然,芯片研发不是我在这打嘴炮就能实现的,但你看看“十四五规划”里,把科技创新摆在了什么位置上?我认识的同龄人里,就有在美国MIT读完博,被清华解决房子、解决户口、甚至解决配偶工作,给挖回国的。
美国“卡脖子”,只会卡死自己。这我们靠说也没用,关键靠干。所以,我看这话题秦刚大使在采访中不提也罢,不如多谈谈人类命运。
疫情和气候,本质上就是【外星人入侵地球】。看了美国这几年的表演,我们终于发现:原来好莱坞大片都是骗人的——面对外敌,美国不仅没出兵迎战拯救人类,反而直接躺平了、还嘲笑没躺平的国家“不民主”、甚至甩锅是中国把外星人招来的(病毒溯源)!说好了一起出兵、结果换了个总统就毁约退群了。
《科学与外交》杂志看了美国如今的“科技与外交”,不知作何感想。建议多跟中国外交官聊聊,别再让美国民众活在忽悠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