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电影的镜头语言,就是潜移默化地让你接受某一种思想、某一种观点的

【本文来自《写战争片观后感,别人都写反战侄子写战争正面作用,被班主任教育了》评论区,标题为小编添加】

很多电影的镜头语言,就是潜移默化地让你接受。

好比你看了《巴顿将军》和看了《西线无战事》,对战争的感受肯定是不同的。

而你说的《出水芙蓉》男主演跳芭蕾和水上芭蕾表演这两段,其实都可以说是经典片段。

但话又得反过来说,每个人擅长和喜好的文风不同——这往往限于个人阅历以及个人能力,所以才会对不同的描写有不同的认识。

同样是糖纸糊到脸上,如果你们在作文里不只是注重于“好笑”,而是稍微着力分析一下演员的微表情/动作这些,你们老师再怎样也不至于说你们低级趣味。但如上一段所言,你们那时都是孩子,不可能有这样能力。既然如此,拿水上芭蕾表演来作为题材,显然是更适合作为记叙文,哪怕是流水账的形式。而这同样是选取题材的能力。

当然,老师的水平和口味也是重要因素,你让喜欢“凄凄惨惨戚戚”的老师去评论“大江东去浪淘尽”,这个就很难说了。

“我特么就是觉得这个桥段好看还不能说吗?”,这个当然可以,但关键就是老师也同样能说你们“低级趣味,格调太差”。这个不是说谁对谁错,只是一个客观事实。

就像看《虎口脱险》,那个斗鸡眼的德军是很容易让人留下印象的,但如果有人说他只留意到那个斗鸡眼的德军,那就。。。。。。

最后,“可以因势利导”什么的,在本质上还一样是“不让人家说和写”啊,毕竟你最终是要能导出你要的结果,就像你们老师想让你们格调提高一样。

而要是在因势利导,甚至威逼利诱后,人家还是那样说和那样写,你还是能接受。这个才是真的“宽容”

——当然,我是做不到这样,也不想这样做的。

2021-12-13
军事 文娱 影视

观察者APP,更好阅读体验

黄仁勋“最直白表态”:中国这么做,将赢了美国

欧洲头大:收拾荷兰的烂摊子,美国没这个能力

警惕!美国强塞毒丸条款,“测试东盟忠诚度”

“他的胜利,也点燃了欧洲”

“美国不来,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