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个一生都在盼望国家统一的男人
许多年后,当辛弃疾在病床上高呼“杀贼”的时候,他一定会想起爷爷带他登高望远,去看大宋河山,让他牢记以后一定要统一国家的那个遥远的下午。
现在大家一提到辛弃疾,都马上会想起他的诸多名句。作为豪放派的代表人物,辛弃疾在诗词上是登峰造极。
但很多人并不知道的是,辛弃疾其实是文武双全。
论文,他的词是“大声鞺鞳,小声铿鍧,横绝六合,扫空万古”;
论武,他于万军阵中取上将首级,犹如探囊取物,如果他有机会带兵打仗,一定会成为一代名将。
他一生写了六百多首词,杰出的作品多得数不胜数,但在辛弃疾的心里,他最想要写的,是祖国统一那天欢庆胜利的词。
但遗憾的是,历史没有给他这个机会。
大家好我是南瓜,这段时间某个国家在咱们的宝岛搞了不少小动作,大家都在猜测,以后11月份是不是要多一个法定节假日啊?
咱们今天,就来说说辛弃疾这个一生都在盼望祖国统一的猛男吧。
1
辛弃疾的爷爷辛赞是北宋的小官,靖康之耻的时候,皇帝丢下这些打工人跑了,辛赞儿子辛文郁体弱多病经不起折腾,没法儿跟皇帝往南方跑,只能留在当地。
金人来了之后抢走了他们家的土地和奴仆,为了养家糊口,辛赞只好出来当金国的官,成了“汉奸”。
辛赞一直咽不下这口气,1140年5月28日,辛文郁生了一个儿子,辛赞大喜过望,立马给孙子起名“弃疾”,也就是“去病”,希望他能成为霍去病一样的大英雄。
辛弃疾生下来没几年,父亲就过世了,从小是爷爷给他言传身教。
爷爷给辛弃疾找了名士刘瞻当老师,给辛弃疾取了个字,叫“坦夫”,希望以后当官能顺顺利利。
刘瞻教文,辛赞教武,几年下来,辛弃疾就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
除了书本上的知识以外,爷爷在带着辛弃疾到处走的时候,还总是不忘了告诉他,这都是咱们大宋的江山,只是暂时被金人拿走了,以后早晚要拿回来!
辛赞在开封当市长的时候,就带着辛弃疾去以前皇宫的凝碧池,原来这里的亭台楼阁,现在是东倒西歪,一片狼藉。
给辛弃疾说这段历史时,辛赞说着说着就眼眶泛红,双拳紧握,“君父之仇,不共戴天;亡国之恨,岂能忘之!”
爷爷带辛弃疾来这里参观,就好比咱们上学的时候,老师带我们去看圆明园遗址,让我们牢记历史,勿忘国耻一样。那种屈辱、愤恨的感觉,深深刻在了辛弃疾心中。
哪怕是过了四十多年,辛弃疾都没忘记这一天,写了一首《声声慢·赋红木犀》回忆这天的经历。
辛弃疾学习很不错,在金国也科举高中,但他考上了也没去当官,而是借着爷爷辛赞去世的时机一边回家守孝,一边准备起义抗金。
没想到,机会很快就来了。
1161年,金国完颜亮召集了60万大军攻打南宋,一开始,金军一路摧枯拉朽,宋军眼看要顶不住了。
结果打着打着,金国自己的皇室宗亲们趁着完颜亮在外面,擅自立了完颜雍称帝,一波偷家。
虽然家被偷了,但完颜亮过于自信,他觉得先打下南宋,再回来争夺皇帝的位置完全来得及。
结果没想到南宋出了一个虞允文,稳定了军心,完颜亮强行渡江,惨败而归,是为“采石之战”。
中原的老百姓不爽金人很久了。
眼看金国内乱,一时间,北方各路农民起义是层出不穷。其中山东的天平军势力最大,为首的叫耿京,一路发展到了25万人。
辛弃疾也揭竿而起,拉起了两千多人去投奔了耿京。耿京让他当自己的机要秘书,辛弃疾尽心尽力,不断给耿京推荐人才。
其中有一个和尚叫义端,可是义端和辛弃疾不同,来了他也嫌弃耿京是泥腿子,他觉得自己是知识分子,高人一等,经常在农民起义军内部吵架,双方矛盾是越闹越大。
义端心想这创业公司都是一群土老冒,没前途,就偷了军队的大印跑路了,当当前老总都直呼内行。
这事一出,耿京很生气,这人是你辛弃疾推荐来的,现在他跑了,你得给个说法吧?
辛弃疾说你给我三天时间,拿不回印信我提头来见。
辛弃疾想,义端走的时候要偷走印信,那肯定不是回家,而是要去投奔金人,拿印信当投名状。
于是,辛弃疾快马加鞭朝着金国营地追,果然在半路上截住了义端,劈头盖脸就是一顿痛骂。
义端这个人非常了解辛弃疾,当即就是一个翻身下马,大喊“好汉饶命!”然后迅速就开始拍马屁说:“我知道你是青兕(犀牛)转世,力大无穷,你是个大英雄,我只是一个废物,杀我是脏了你的手,咱们井水不犯河水,你就把我当个屁放了吧!”
辛弃疾根本不管义端怎么说,抬手就是一剑,提着义端的人头回来复命。
这一下不仅洗清了嫌疑,还让耿京刮目相看,耿京原本以为辛弃疾只是个文人,没想到文武双全,很快军队里大大小小的事就都跟辛弃疾商量。
辛弃疾分析,义端这件事绝不是孤立的,最近已经发生好几起士兵叛逃的事了。本来咱们起义军就是鱼龙混杂,义端这种人就是投机分子,金国现在分化我们,稍微开一些价码,这种人就会投降。
我们的队伍很多都是农民,战斗力本就不如正规军,照这么下去,失败只是时间问题。不如立刻联络南方,投奔大宋,才是上策。
耿京觉得辛弃疾说得对,马上让二把手贾瑞和辛弃疾两人一起南下。
一听说有25万人愿意回来,赵构很开心,一口气封了起义军两百多个官职,当然,都是空头支票。
但这个结果已经让辛弃疾和贾瑞很满意了,两人赶紧马不停蹄地往回赶给起义军报喜。
可就在回来的路上,他们听到了一个晴天霹雳——起义军已经没了。
就在他们离开的一个月里,天平军的将领张安国卖主求荣,杀害了耿京,带着部队叛变了。
人都没了,这还怎么回去复命?
但是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这时候,只有23岁的辛弃疾突然产生了一个大胆的想法——我不能就这样空着手回去,我要给耿京报仇!
张安国当时在济州,是金国重镇,辛弃疾距离对方有六百多里路,对方还有足足5万人马,想要报仇,无异于天方夜谭。
可辛弃疾只向海州的守将要了50个人,就趁着夜色快马加鞭,一路赶到距离济州50里的地方。随后,辛弃疾留下5个人在路边待命准备接应,再走5里再留5个,一路直奔张安国的大营。
张安国正在和金军的将领喝酒取乐,一听说辛弃疾几个人回来了,完全没做准备,觉得辛弃疾八成是走投无路来投降的。
没想到,辛弃疾骑着马风驰电掣赶到他眼前,一声长啸,伸手就把他直接提到了马上,后面的人一拥而上把张安国绑了,转身就走。
这一下就好比萧峰带着燕云十八飞骑,一路奔到少室山下,连续三掌亢龙有悔逼退三大高手,豪气冲天。
等到金兵反应过来派人追击时,辛弃疾早就想好了退路。
原路返回容易被追到,辛弃疾就故意走山路绕远,还下令在马蹄上裹上布,马嘴衔枚,一天一夜,粒米未进,终于逃脱了追击的人,把张安国生擒到了建康。
一句话,于万军阵中,取上将首级!
这一战,辛弃疾名动天下。
但当时南宋对于这种从北方投奔而来的“归正人”不太放心,就让辛弃疾当了一个八品的小官。
不过,那时候的辛弃疾不以为意,他才23岁,春风得意,意气风发。在他眼里,只要自己努力,就没有什么理想是自己实现不了的!
到南方后不久,辛弃疾就把自己的字从“坦夫”改成了“幼安”,提醒自己要忘了儿时的安稳,上阵杀敌,打回北方去,统一国家!
可辛弃疾没有想到的是,他一到南方,就坐了十年的冷板凳。
2
辛弃疾回来的第二年,赵构把皇位给了儿子,自己去当太上皇了。
宋孝宗很有精神,刚上台就搞了一次北伐,结果不到三个月就打出GG。
这一战把孝宗的信心都打没了,主战派悉数被贬,大家都唉声叹气,甚至已经出现了“抗金必亡”的投降派言论。
但辛弃疾没有灰心丧气,而是仔细思考失败的根源,写了一篇《美芹十论》,一万七千多字,详细论述了自己对抗金问题的认识。
辛弃疾说,很多人说,江南不足以和中原抗衡,再打会亡国的,但谁胜谁败从来比的都是国力的强弱,而不是国家位置的南北。
这四十年来国家没统一,就是因为朝廷里有些人一直抱有幻想,粉饰太平,主动权才会握在金人的手里。
你不要怕备战刺激了金国人,破坏宋金关系。金国人亡我之心不死,难道我们不去刺激他,俯首称臣,年年缴纳岁贡,人家就放过我们了?并没有,只要他们想打,随时都会打过来,完颜亮的突然袭击就是明证。咱们越是给钱,对方越是拿来买军火。
既然明知道必有一战,那是在我们国土之内打好,还是主动出击好?当然是主动出击,在中原之地打好。
因为金国虽然占有中原,但其中有大量汉人,民族矛盾尖锐,底层汉人早对金人不满,金国政权不过是纸老虎。完颜亮兵败时中原百姓大举起义就是明证,如果不是当时朝廷秉持议和政策,北伐必然稳操胜券。
不过,现在准备也不晚,我们可以主要经营两淮地区,开辟屯田,吸引中原地区被金人压迫的老百姓过来投奔,再用爵位赏金笼络人才,解决军队内部的阶级矛盾问题,同时不要给金国缴岁贡,保持政策连续性,等待时机,必然可以等到北伐成功的机会!
《美芹十论》写得非常出色,被后人列到了军事著作里。
但可惜的是,当时朝廷刚刚和金人议和,这篇文章太不合时宜了,你这是想打谁的脸呢?
《美芹十论》被束之高阁。
辛弃疾1162年南归,但在长达10年的时间里,他都无法按照自己的理想做事,一会儿在江阴当秘书,一会儿去建康府当通判,都是闲职。
辛弃疾只能在朋友圈发诗词,当大V,生闷气,朋友拉他聚餐,他都是句句话不离北伐中原,建功立业。
朋友拉他去赏心亭散心,他写:“我来吊古,上危楼,赢得闲愁千斛。虎踞龙蟠何处是?只有兴亡满目。”
送朋友去临安,他写:“功名事,身为老,几时休?诗书万卷,致身须到古伊周。莫学班超投笔,纵得封侯万里,憔悴老边州。”
就连在临安看个元宵灯会,他也要写:“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一副热闹都是他们的,而我什么也没有的距离感。
在朋友看来,辛弃疾你这是三句话不离统一啊,怕不是看到一朵天边的云,都觉得是北伐的形状。
3
辛弃疾的努力终于有了回报,朋友举荐他和皇帝见了一面。1172年,他突然得到了一个人的赏识,就是咱们前面提到的虞允文,当时是宰相。
辛弃疾不是在《美芹十论》里面谈到经营两淮地区吗?虞允文就让辛弃疾去滁州当知府。
这里被金人多次攻陷,所以百姓外逃,商人也不敢来这里,城墙残破,多年来水灾旱灾无数,可以说是民不聊生。
这工作可不好做。
可辛弃疾是浑身的干劲,10年的冷板凳,都快把他逼疯了。
他觉得朝廷考验我的时候到了,只要我好好干,他们一定会意识到我的才华,我一定会有带兵和金国打仗的那一天的!
在滁州这个地方,辛弃疾拿出了自己全部的本事。当地贫困,他就减轻赋税,居民外逃,他就组织民众上山砍树借钱给外逃的百姓回来盖房子定居。
不到两年时间,辛弃疾就按照自己在《美芹十论》中的主张,把滁州治理得欣欣向荣。
与此同时,他也没忘了自己的理想。
这里离金国很近,不断有人从金国过来投靠,辛弃疾就从他们口中收集情报,分析金国的情况。
他了解到,就在金国的北方,蒙古族正在崛起,而金国自己正陷入内忧外患的局面。
一顿分析之后,辛弃疾得出了一个结论:金国60年必亡,不过他们灭了以后大宋面临的威胁反而会更大。
他说这话的时候是公元1173年,金国1233年灭亡,正好60年,金国灭亡之后,南宋也被蒙古灭了,辛弃疾可以说是大预言家了。
可惜,辛弃疾的战略眼光,并没有被朝廷当成一回事。
因为在滁州政绩突出,孝宗很欣赏辛弃疾,有意要锻炼他。
湖北荆州的茶商们造反了,朝廷就派辛弃疾去剿灭“茶寇”,辛弃疾轻松完成了任务。
湖南盗贼频发,起义不断,孝宗就派辛弃疾去湖南,让他查明为啥这里盗贼多。
辛弃疾仔细调研了一番之后说,这里盗贼多,是因为官逼民反,官吏们搜刮民脂民膏,兼并土地,沆瀣一气,老百姓没法儿活了,要想根除这个问题,就得狠心惩办一大批贪官污吏!
这瞎说什么大实话?你还想不想在官场上混了?
孝宗力挺辛弃疾,放权给他,让辛弃疾惩处了一大批人,带着湖南百姓兴修水利,兴办学校,让当地民生恢复,还组建了一支“飞虎军”除暴安良。
很快,湖南又被辛弃疾治理得井井有条,飞虎军在长江一线闻名遐迩。
孝宗很欣慰,又调他去江西治理粮荒,辛弃疾又圆满地完成了任务。
照理说,孝宗这几次给辛弃疾艰巨的任务他都做好了,这高升指日可待吧。在辛弃疾眼里,他连飞虎军都带出来了,现在你们终于能意识到我的本事了吧,能让我到前线去带兵打仗了吧?
可辛弃疾等啊等,等到的却是一张罢官的诏书。
辛弃疾得罪的人太多,政绩太突出了。监察御史盯上了辛弃疾,弹劾他,给他列了一大堆罪状,其他官员也跟着起哄。
孝宗很想保护他,但宋朝士大夫权力很大,皇帝也不能想怎么样就怎么样,只能下诏免了辛弃疾的官,但工资照发不误。
呕心沥血十几年,最后落得这么个下场,辛弃疾内心失落到了极点。
这时候,辛弃疾已经四十多岁了,他再也不是那个意气风发的少年了,折腾不起了。
辛弃疾在江西信州带湖边上盖了个别墅,自己种田,把湖边的一排平房叫做“稼轩”,自号“稼轩居士”,过上了陶渊明一样的生活。
没事的时候,他就耕耕田,散散步,“带湖吾甚爱,千丈翠奁开。先生杖屦无事,一日走千回。”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有事的时候,他就看看儿子锄豆子,织鸡笼,剥莲蓬。辛弃疾最喜欢的儿子叫辛㔶,小名铁柱,“看取辛家铁柱,无灾无难公卿。”
除了种地养家,辛弃疾还有好几个歌伎、侍女。“人道偏宜歌舞,天教只入丹青。喧天画鼓要他听。把着花枝不应。何处娇魂瘦影,向来软语柔情。有时嘴里唤卿卿,却被旁人笑问。”
这里的“卿卿”,就是辛弃疾的侍女飞卿。
除了小卿卿,还有小香香、小整整、小田田、小钱钱。个个能书会写,能歌会唱。
看上去,有豪宅有佳人,辛弃疾这是人生赢家,无欲无求了。
4
可是,别墅、美女,都抚平不了辛弃疾内心的落寞。
在辛弃疾的心里,他有两个家。
一个是济南老家,一个是精神上认同的国家。当初他南下的时候,就觉得自己是回家,因为他认为自己很快就会回来的,祖国很快就会统一的。
但是经历了这么多年的起起落落,他终于明白,这个朝廷并没有多少进取心,他再也不可能回到那个家了。
上次坐冷板凳的时候,他还总是在诗词里发牢骚,吐露自己想要建功立业的理想。
可这一回在家里赋闲,他却一句国家大事也不愿意提。
哀莫大于心死,故意不说,比不断诉说还要痛苦。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我一个不懂打仗的老头儿,退休军人,谈什么国家大事。
只有老朋友来的时候,辛弃疾体内那股热血,才会按捺不住地沸腾。
有个叫陈亮的,小辛弃疾三岁,和辛弃疾一样是主战派,头铁至极。辛弃疾当大理寺少卿的时候,两个人关系就很好,只是后来天各一方,断了联系。
1188年,陈亮突然想起了辛弃疾,就来了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去带湖找他。
那一年的冬天,天气格外的冷,辛弃疾发了高烧,在床上躺了半个多月。
可看到多年没见的老朋友陈亮来了,辛弃疾突然精神大振,他从病床上一跃而起,扛着一箱二锅头就去见陈亮,舍命陪君子。
两个人对雪煮酒,大醉一场,抵足而眠。
等陈亮走了,辛弃疾还是觉得意犹未尽,在陈亮的身上,他看到了自己的影子。陈亮一介布衣,依然心怀国家大事,这不就是自己当初怀揣理想那个样子吗?
十年饮冰,难凉热血,辛弃疾那颗心又不受控制地跳动起来了。都怪你啊陈亮,害得我又想上阵杀敌了。
五天之后,陈亮派人来催更,辛弃疾就和陈亮连续对了好几首词,在最出名的两首词里,辛弃疾完全控制不住自己的感情,挥毫写道:
我最怜君中宵舞,道“男儿到死心如铁”。看试手,补天裂!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1193年,陈亮去考科举,想要进体制内为国报效。那一年,他高中状元,可第二年他就病逝了,终年52岁,什么都没来得及做。
辛弃疾知道以后,肝肠寸断,大哭一场。
在陈亮的经历上,他似乎又看到了自己一生的悲剧。
1200年,辛弃疾的好友朱熹也在困顿中去世。辛弃疾为朱熹写文哭道:所不朽者,垂万世名。孰谓公死,凛凛犹生!
到了这个年纪,辛弃疾认识的主战派一个接着一个地凋零,连说话都快要找不到人了。
知音少,弦断有谁听。
5
在和陈亮相会之后,朝廷也让辛弃疾出来又做了几个官,辛弃疾也做出了不少政绩。但他始终是玩不转官场的阴谋,被人攻讦,兜兜转转好几次,1196年,他还是回了家。
过了没多久,带湖的别墅失了一把火,大火把辛弃疾苦心经营的田庄烧成了废墟,可辛弃疾已经被连番的打击折磨得麻木了,关于这场大火,他只字未提。
或许,在辛弃疾心里,他始终都是南方的一个过客。
都说人老了就会开始想家,可是他的家在敌人占领的北方,哪怕带湖的房子再好,哪怕他在那里住了15年,那里也不是他的家,烧了就烧了罢,有什么好留恋的呢?只要统一国家的理想实现不了,他就永远没有家!
搬到铅山以后,辛弃疾没事就酗酒、买醉,麻痹自己,长时间处于半醉半醒的状态:
醉里且贪欢笑,要愁那得工夫。近来始觉
古人书,信著全无是处。昨夜松边醉倒,问松“我醉何如?”只疑松动要来扶,以手推松曰“去”!
妻子觉得他喝太多了让他戒酒,辛弃疾写个戒酒的词,也要皮一下,“杯,汝来前,老子今朝,点检形骸”。因为知道自己根本戒不了,醉酒哪有醒着痛苦呢?
有客人来了,就吃吃席,聊聊天,吹一吹当年的牛逼。
壮岁旌旗拥万夫,锦襜突骑渡江初。燕兵夜娖银胡觮,汉箭朝飞金仆姑。
但对于重现那段光辉岁月,辛弃疾已经不报任何指望了。
追往事,叹今吾,春风不染白髭须。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
可万万没想到的是,1203年,已经60多岁的辛弃疾突然收到消息,朝廷召他进京,要讨论北伐的事!
之前辛弃疾到绍兴当官时,碰到了当时79岁的陆游,二人一碰,是相见恨晚。听说韩侂胄召辛弃疾进京,陆游也很开心地给朋友送行。
辛弃疾高兴坏了,只要能参加北伐,让我做什么都行!
韩侂胄让他去镇江,其实是边缘位置,但辛弃疾还是兢兢业业地做好了自己能做的一切,厉兵秣马,跃跃欲试。
在北固亭上,花甲之年的辛弃疾挥笔写道: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那词里意气风发的感觉,仿佛又回到了20岁。恍惚中,他似乎又变成了那个鲜衣怒马的少年,正要扬鞭策马,北定中原!
但辛弃疾没想到的是,他只不过是一个工具人。
当时朝廷上韩侂胄和赵汝愚党争,韩侂胄是想利用这些主战派的老人,给自己增添政治筹码。
用他的韩侂胄,在暗地里诋毁辛弃疾不堪大用,过河拆桥,生怕辛弃疾抢了自己的名望。
不久后,辛弃疾举荐过的一个官员犯了错,韩侂胄就趁机罢了辛弃疾镇江知府的位子,迁去当隆兴知府。
先给你希望,再把它毁掉,是最残忍的。
那一刻,辛弃疾只觉得天都要塌了。
他满心以为,自己等到了人生最后一次实现理想的机会,结果到头来,一切都是一个笑话!
在镇江的时候,辛弃疾曾读到一份赵构在四十多年前拟定的诏书草稿,内容是九妹打算御驾亲征,但是因为种种原因,这个草稿最终没有下发。
那正是采石矶大战,辛弃疾在山东起义的时候。
看着这份诏书,辛弃疾忍不住泪如雨下,四十多年了,四十多年了啊。
那是南宋最有希望的一年,如果这份诏书当时就下达了,自己现在是不是已经在老家,和子孙一起共享天伦之乐了?
可是,没有,什么都没有,四十多年的欢乐、哀愁、荣耀、屈辱,刹那间都涌上心头。
他为了祖国的统一,争取过,努力过,但几十年过去了,当年那个龙威虎胆的少年已经没了,只剩下了一个白发苍苍的老头,在这里长吁短叹。
“使此诏出于绍兴之初,可以无事仇之大耻;使此诏行于隆兴之后,可以卒不世之大功。今此诏与此虏犹俱存也,悲夫!”
如果可以,他多想用自己一生的心血,换一次北伐成功啊!
就在离开的最后,辛弃疾又一次登上了北固亭,把满腹牢骚都写在了自己的词里: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寄奴是南朝宋开国皇帝刘裕的小名,他两次北伐,收复了不少失地。
而元嘉是刘义隆的年号,到了刘裕的儿子刘义隆这里,他也想学习自己父亲的志向,可是元嘉年间三次北伐,最后惨败而归,仓皇逃窜,眼看着敌人兵临城下。
在辛弃疾看来,韩侂胄就和刘义隆一样,想法很多,但实力不足。
从自己起义抗金到今天,已经有43年了,韩侂胄不用自己这样的老臣,那北伐还有什么希望?
佛狸是北魏皇帝拓跋焘的小名,刘义隆北伐失败,就是被拓跋焘一路反攻到扬州城下,拓跋焘在扬州建了个庙。现在,老百姓在这里烧着香火,拜着象征侵略者的佛狸祠,浑然忘了八百年前的国仇家恨,这不就是已经快成了咸鱼的南宋朝廷吗?
这样的朝廷,还有谁会问“廉颇老了吗?饭量还好吗?”
这首离职时碎碎念的词被韩侂胄看到了,没等调任完,他就把辛弃疾继续罢官,一撸到底。
辛弃疾也不再挣扎了,心如死灰,还有什么好在意的呢?
果然,这次北伐又是一败涂地。朝廷又想到了起用辛弃疾,让他来当替罪羊,辛弃疾又不是傻子,怎么会来接这个烂摊子。
1207年,68岁的辛弃疾病死在铅山,他那颗心再也不能跳动了。临死之前,他大呼“杀贼!杀贼!杀贼!”死不瞑目。
也许,在生命的最后时刻,辛弃疾还会想起爷爷带他去看皇宫禁苑的那天,那是他理想第一次燃烧的地方。
作为一个军事家,辛弃疾是不幸的,因为他满腔的报国热情没有浇铸到刀剑里,只能倾注在笔墨中;但作为一个词人,他又是幸运的,因为他的理想,早就伴随着他的诗词,流传后世,永垂青史。
这个一生都在盼望国家统一的男人,虽然最终也没有看到愿望实现的那天。但中华民族的儿女们,终究会背负他的理想,替他实现这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