废柴小人物成长为大英雄的故事,在何时都不会过时
【本文来自《《鱿鱼游戏》播完,椪糖生意火了》评论区,标题为小编添加】
对于这个韩剧得说两句有关文化输出的事儿,废柴小人物成长为大英雄的故事在何时都不会过时,因为在任何国家社会里,光鲜亮丽的成功人士都是极少数,艰难小人物才是大多数,现实社会里的小人物极少有跃身成为引人瞩目的大人物的,即便有也靠长期奋斗的结果,但每个小人物又都有咸鱼翻身的梦想,所以这种类型的爽剧必然大有市场,周星驰扮演的角色就是这个特点。那么再说鱿鱼游戏,这里面的小人物不仅够小,甚至近乎于人渣,而人渣也是有想被社会大众认可的精神需求的,看看现在的欧美青年,嗑药,反智,犯罪……如果你看到这些,就会明白这部剧在西方大火是情理之中的。
我时常在想,软文化输出真的很难吗?只要你了解其他大洲的大部分人们生存在一个怎样的环境之下,有着怎样的愤苦和需求,就可以针对他们这种心理而打造出能够引发他们共鸣的娱乐产品(包括但不限于:影视,漫画,小说,歌舞,音乐,游戏……),韩国用的无非就是这个策略, 用西方的娱乐形式去引发他们的情绪共鸣。我们也可以针对不同地区采取这种方式,然后再在这些娱乐产品里输出我们中国人的文化精神和价值追求,比如叶问这类反剥削反歧视的电影,在非洲国家就很受欢迎,因为他们就有被剥削和歧视的共鸣,但在西方就必然不会有什么市场,因为西方就是通过剥削殖民来宣扬自身价值的一方。如果你想让西方人有共鸣,你就得明白占领华尔街的那群人是什么生活状况,你就得清除搞脱欧和穿黄马甲的那些人最不能容忍的是什么。
然而我的这些想法也只能是想想而已,因为现阶段我们要做到这些实在是太难了,难到什么程度?比登火星还难!难点有三,一是我们对自家的文化精神都没能理明白,对自身的传统里的文明与糟粕都还争论不起清,更何谈输出呢?现在我们输出的都只有符号,没有精神。什么是符号?什么又是精神? 功夫就是符号,侠义是精神。汉服,美食,礼节,古建筑,这些都是符号,理念追求才是精神。
难点二在于环境, 我们国家的娱乐环境主要有制作方的互联网资本平台,和监管方的总局构成,二者皆不具备对文化战略的整体布局的视野。作为娱乐产品生产方的资本平台弘扬和扩张软文化影响力的意愿,也没有那个能力,因为他们的目标思维是用最简单的方式创造价值,能绑架饭圈就不要研究文化,能刷数据就不要靠实力,能靠颜值就不要靠演技, 能靠大腿就不要靠逻辑,能靠粉丝就不要靠观众…… 在这种思维下创造出来的娱乐产品必然是只有符号而没有文化的。与之相对的是监管了一方,他们不会从整体鉴定一部娱乐产品优劣价值所在,而是细究局部内容,比如这个镜头太暴力,得改。那个画面太裸露,得切。哪段描写又有敏感字,禁了。这样一通搞下来,故事想不拧巴都难。既没有类型化概念区分,也没有级别标准。
最后是编剧地位极其低下导致编剧人才极其匮乏,在互联网资本进入娱乐圈之前,国内还是有些牛逼编剧的,但这些编剧的强项主要在于生活剧和历史剧方面,像鱿鱼游戏这样的幻想类他们是不行的。之后互联网资本的进入不但没有使专业人才升级,反而自毁长城,专业编剧部分逐渐被挤出了圈子,部分为迎合资本而退化成了创作脑残剧的水平,连生活剧都变得不食人间烟火。然后互联网平台又把网文和漫画连同影视创作打通成一条线,这意味着中国所有故事性质的内容创作都趋向一致的脑残化,雷同化,局部爽点化,甜宠,霸总,耽美,大女主,各种神尊, 就是这种极端迎合市场的思维模式下出现的产物。 尽管像鱿鱼游戏和甜密家园等这类娱乐剧,国内很多人瞧不上,但就事论事,这个水平的剧,国内那些网剧编剧们也是没有能力写出来的,要让一个人渣成为一个英雄,把握剧情推动力与人性的转变条件,这里面的学问大着呢,而我们现在的网剧编剧净会搞些融梗,煽情,拉仇恨的小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