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昆明?(上)

500

一直以来

昆明

都是中国家喻户晓的“春城”

人们赞美它的

天高云淡、四季如春

大观楼,摄影师@小诗歌)

500

向往它的

繁花似锦、闲适散淡

教场中路旁盛开的蓝花楹[yíng],摄影师@郑益)

500

但遗憾的是

似乎除了“春城”之外

大多数人对这座城市

再不甚了了

那些

古老文明的兴与亡

战火硝烟的荣与辱

千年往事的悲与喜

都随着时间长河的流淌

化作滇池畔的苍烟落照

逐渐变得鲜为人知

滇池夕照,渔舟唱晚,摄影师@奎涛)

500

事实上

这座偏居西南的“边城”

远不止“春城”那么简单

数千年来

它虽地处边疆

却数次立于风口浪尖

扛起时代赋予它的使命

 01 

缘起

今天的昆明

坐落在云贵高原之上

与群山起伏的横断山区不同

这里的地势相对和缓

(昆明位置示意,制图@巩向杰&王申雯/星球研究所)

500

尽管其北部地区

有三台山、拱王山、梁王山

三条山脉南北纵列

集中分布着

海拔4344米的雪岭

海拔4247米的马鬃(zōng)岭

海拔4223米的轿子山

(请横屏观看,雪后的轿子山,摄影师@何俊云)

500

但到了南部地区

地壳的抬升已相对缓慢

海拔基本不超过2600米

(市区北部的长虫山,犹如一条蜿蜒的巨蟒,主峰海拔约2300米,摄影师@刘纲)

500

加之大地的构造运动

形成巨大的断裂带纵贯全境

其所经之处

持续抬升的一侧成为陡崖峭壁

相对沉降的一侧则陷落为盆地

(请横屏观看,平坦的昆明坝子和陡峭的西山,在云南,周围较高、内部相对低平的小型盆地、河谷等都称为坝子,摄影师@山山)

500

最终形成了

“北高南低、盆地错落”的

基本地理格局

(昆明地形示意,制图@巩向杰&王申雯/星球研究所)

500

正是这样的地形

加之其位于

北纬24°附近的高原之上

便塑造了昆明独特的气候

每年夏半年(5月-10月)

来自印度洋和太平洋的暖湿气流

从西南方和东南方长驱直入

在山地的拦截下

形成丰沛的降水

相较之下

冬半年期间(11月-次年4月)

则多受到西方干暖气流的影响

因而湿度降低、天干物燥

(昆明全年降水量分布,其中85%以上的降水集中在夏半年,制图@巩向杰&王申雯/星球研究所)

500

与此同时

夏半年里

大量的云层和降水可削弱太阳辐射

冬半年里

北部群山则阻挡着冷空气南下

最终

昆明的夏季变得潮湿且凉爽

冬季则干燥而温暖

(昆明和其他城市全年温度变化比较,制图@巩向杰&王申雯/星球研究所)

500

于是在这里

不仅一年四季都有鲜花盛放

正所谓

“天气常如二三月,花枝不断四时春”

(上文引自明·杨慎《滇海曲》;下图左右滑动观看,①圆通山的樱花,摄影师@卢思璇;②晋宁昆阳街的蓝花楹,摄影师@段炳旭;③螳螂川旁的向日葵,摄影师@郑益)

500

500

500

每年秋冬之际

更有数以万计的红嘴鸥

从遥远的西伯利亚跋涉至此

度过一个温暖的冬天

(1985年起,成群的红嘴鸥开始到昆明过冬,下图为翠湖上空的红嘴鸥,摄影师@苏剑飞)

500

而另一方面

充沛的降雨

长年累月冲刷地表

或令岩石溶解、大地重塑

形成石林、溶洞等喀斯特景观

(“岩石”主要指碳酸盐岩;下图请左右滑动观看,①昆明石林,②九乡溶洞,摄影师@石耀臣)

500

500

或在淋溶作用下

令铁元素在土壤中富集、沉淀、氧化

形成色彩明艳的红色大地

东川红土地,摄影师@范峻川)

500

水流不断汇聚

成为江河蜿蜒远去

沿途之中

或遇断崖绝壁飞流直下

大叠水瀑布,落差达88米,比著名的黄果树瀑布还要多出10余米,摄影师@李昆)

500

或在高原边缘急剧下切

劈山成谷

(普渡河峡谷,摄影师@朵洱平)

500

又或是汇入低洼的盆地中

聚水成湖

阳宗海,因断陷形成的构造湖,摄影师@潘泉)

500

其中

尤以滇池的水面面积最为广阔

古人称之为

五百里滇池

时至今日

仍是云南省第一大湖泊

(根据《滇池水利志》,唐宋时期滇池湖面面积约510平方千米;下图请横屏观看,滇池环湖南路,摄影师@山人)

500

正是这样一片大湖周围

气候温和、水源丰沛、土地肥沃

极为适宜人类繁衍生息

尽管长久以来

这里都与中原腹地相隔千里

但也正因如此

赋予了这片土地独特的使命

也造就了它2000多年的风云传奇

 02 

文明的前线

早在商周时期

云南的铜、锡矿产

便源源不断地输入中原

但直到战国秦楚争霸之际

楚将庄蹻(qiāo)率军沿长江而上

一路攻至滇池地区

中原王朝的史书工笔中

才有了关于这片土地最早的记载

(引自《史记·西南夷列传》)

“…蹻至滇池,地方三百里,旁平地,肥饶数千里…”

然而这支楚国军队

还未来得及班师回朝

返程的道路便被秦军拦腰截断

无奈之下便改从当地习俗

建立滇国”

(滇王之印,汉武帝时授予滇王的印玺,证明了滇国确实存在,但“庄蹻王滇”的记载仍有待考证,摄影师@何俊云)

500

尽管此后

神秘的滇国再没留下文字史料

却史无前例地利用青铜器

记录下了当时的社会百态

从动物、人物、建筑

到战争、狩猎、祭祀

(西汉时期二人盘舞鎏[liú]金铜扣饰,人物身着长裤,形态独特,出土于石寨山古墓群,摄影师@苏李欢)

500

其铸造技艺之精湛

令人难以想象

这是一个早在2000多年前

诞生在“边陲之地”的青铜文明

而在这些栩栩如生的场景中

有束着椎髻(chuí jì)的“滇人”

头梳双辫的“昆明人”

甚至高鼻深目的异域人等

(上文引用汪宁生[参考文献5]观点;下图请左右滑动观看,①战争场面、②狩猎场面、③杀人祭铜鼓场面贮贝器顶盖,均为西汉时期文物,出土于石寨山古墓群,摄影师@段炳旭)

500

500

500

可见在当时

这片偏处西南的土地

已然成为不同文化间

碰撞融合的前线

而这种融合

将伴随着中华民族的历史

同生同长

时至

唐朝时期

滇池周边的爨(cuàn)氏部族

南诏国兼并

野心勃勃的南诏王

看中了这里优越的地势

正所谓

“山河可以作藩屏,川陆可以养人民”

(上文引自南诏德化碑碑文;下图请横屏观看,西山、滇池和昆明坝子,摄影师@陈肖)

500

于是在滇池北岸

一座新城拔地而起

从此地出发

北可达成都、南可至越南

与东部地区的联系比大理更加紧密

是南诏国“开拓东进”的前哨

史称“拓东城”

(昆明周边古驿道路线,注意:古道名和地名在不同时代有所差异,制图@郑伯容&陈志浩&王申雯/星球研究所)

500

虽然最初的拓东城

只是一座周长3千米的狭长土城

但随着南诏国东征西讨

大量唐朝的移民

迁徙至此

于是在这里

既可见当地独特的

观音崇拜

(今圆通寺,曾为南诏时期的观音庙“补陀罗寺”,后经多次重建、改建,摄影师@李贞泰)

500

也不乏与中原如出一辙的

佛塔宝刹

东寺塔,始建于南诏时期的觉照寺中[一说是常乐寺],与西安小雁塔形制相同,今寺已毁,摄影师@郑益;另注:拓东城在南诏国后期改名鄯阐城,并持续至大理国时期)

500

尽管此后

传奇一时的南诏、大理相继破灭

但随着云南全境被纳入

中央王朝的版图

昆明也成为了

元朝时期

云南行省新的

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自此以后

中央王朝的影响更加深刻

随蒙古军队而来的伊斯兰教

开始生根发芽

中原传入的禅宗佛教

更是香火不绝

(西山太华寺,始建于元朝,摄影师@王瑞)

500

儒学的兴盛

催生了当地第一座孔庙

一时间可谓是

“三教汇聚”“诸子争鸣”

文庙,元朝原址在五华山下,清朝时移至现址,摄影师@山人)

500

更重要的是

中央王朝充足的人力、物力

以及更加先进的水利技术

足以支撑人们开展

更大规模的城市建设

曾几何时

滇池的入流河道多达35条

但出流河道却仅有1条

加之降水集中、河道淤塞

往往旱季灌溉缺水、田地干涸

雨季却洪水漫溢、泛滥成灾

(滇池周边水系,制图@巩向杰&王申雯/星球研究所)

500

于是在当时的云南“省长”

赛典赤·赡思丁的带领下

人们在滇池上游修筑水库

以拦截洪水、调蓄水源

(赛典赤时任云南行省首任平章政事,相当于现在的省长;下图为松华坝水库,元朝谷昌坝水库原址,今水坝为现代重建,摄影师@代保忠)

500

在中游疏浚河道、筑闸建坝

以分流洪水、灌溉农田

(盘龙江,滇池流量最大的入湖河道,摄影师@李昌华)

500

在下游则拓宽海口、降低河床

以泄滇池之水

海口,滇池唯一的出水口,摄影师@陈肖)

500

浩大的工程

令滇池水位迅速下降

湖面面积相较唐宋时期

缩小了近100平方千米

而水面退却之处

则留下万顷沃土良田

和众多的湖塘清潭

(翠湖,古时曾是滇池的一部分,摄影师@刘纲)

500

有了更多土地

昆明的农业、贸易越发兴盛

城市也欣欣向荣

相传著名旅行家马可·波罗

也感慨这里“工商甚众”

称之为“壮丽的大城”

(人们为了纪念赛典赤建造的忠爱坊,曾毁于火灾,现代重建,摄影师@李秉航)

500

但这座城市的融合之路

却不止于此

明朝时期

在屯田定边的政策下

超过300万汉族移民

浩浩荡荡迁入云南境内

文化融合的规模

也随之迎来鼎盛

此时的昆明

不同宗派的佛教“汇聚一堂”

各色佛塔寺庙遍地开花

官渡古镇妙湛寺前,建于同时期的双塔和金刚塔,摄影师@卢文)

500

道教也盛极一时

宫观殿宇随处可见

(建于西山峭壁上的道观三清阁,摄影师@何盛)

500

而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

中原城池的经典格局逐步显现

砖墙高大坚固

城门镇守各方

道路经纬交错

中轴线纵贯南北

精美的牌坊更是遍布城内

与流传千年的古老传说

交相辉映

金马碧鸡坊,由于土地富饶,昆明自西汉时便有金马神、碧鸡神护佑的传说,摄影师@李秉航)

500

至清朝晚期

这座西南边城已是

“足与楚蜀比肩”的“大都会”了

(上文引自《道光云南志钞》,下图左右滑动观看,①金殿钟楼,②金殿内部,始建于明代,清代时由吴三桂以250吨纯铜重建,摄影师@早彦铭)

500

500

至此

2000多年的历史中

昆明

一直立于西南与中原地区

文化融合的前线地带

这种融合

令其从部落星碎的“蛮夷之地”

逐渐崛起为一座壮丽的边城

也为浩瀚的中华文明

增添了独特的色彩

(今天昆明少数民族户籍人口占比仍达到16%,下图为石林“阿诗玛”石峰,“阿诗玛”是云南彝族的经典传说,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摄影师@万诱引力)

500

然而

随着封建王朝的衰弱

列强入侵、国门洞开

这座西南边城又不得不承担起

作为后方的历史使命

2021-10-12
社会

观察者APP,更好阅读体验

美财长收到短信:刚救助米莱,他就抢中国订单

习近平等出席烈士纪念日向人民英雄敬献花篮仪式

港府是否要求新加坡引渡罗冠聪?李家超发声

“中国是700磅大猩猩,我们这几家算不上真正对手”

“美国业界仍一头雾水,中方已先发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