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阳大学消亡史 |远去的37年

作者|   Andreá

来源|   法律先生

500

  ▲北新仓胡同:朝阳大学旧址 

  1912年,一所法律学府诞生。

  谁也没想到,它能成为民国时期,最具规模、影响力最大的法政学堂。

  在它存在的37年里,不仅出了很多厉害的法律人,还得到了海牙国际法院的认可,它就是北平朝阳大学

  从创立、兴盛,再到消亡,在这几十年里,它到底经历了什么?

500

  顺「势」而建的法律学府

500

  ▲朝阳大学北京校舍正门

  1912年,民国初建,教改、法改、医改,各种体系纷纷改制

  顺应着这股浪潮,由汪有龄牵头成立的北京法学会,「再次」有了创办法律学校的想法。

  为什么是再次?早在1910年,他们就向清政府递了呈请书,希望批准建校,却被无情驳回。

  在改革浪潮的关键时刻,他们终于抓住了机会,成功创立了朝阳大学

  1913年9月10日,朝阳大学正式开学,汪有龄成为第一任校长。

500

  作为最早留学日本学法的学生,在日本政法大学留学期间,

  汪有龄便一直想要创办属于本国的法律学府

  这一年,全国各地有64所法政学校「拔地而起」,而朝阳大学异军突起,成为当时最有名望的法律高校。

  竞争如此激烈,朝阳大学何以脱颖而出?这还得从严格的教学制度说起。

500

  ▲朝阳大学讲义(复印件)

  不同于别的大学,为了防止学生逃课,便研发出各种花式点名,而朝大从不点名,因为他们自有妙招。

  每天上课前,教务处才会发放讲义,不能代领,期末点数,少几张就缺几堂,轻则警告,重则取消该科学分。

  每天在教务处排队领取讲义的学生, 成了朝大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要知道,那可是个没有复印机、没有手机的年代,小聪明无处可施。

500

  ▲1947年第一学期法律系课程

  当然,在这个制度下,「预习」对朝大学子来说,就成了一道难题。

  但从另一个方面来看,可以称之为「反内卷」,想必现在负重前行的初高中学生,应该会喜欢这种教学方式。

500

  无朝不成院,无朝不开庭

500

  ▲从左到右,从上到下分别为:

  汪有龄,王宠惠,江庸,张知本

  师资力量对一所学校的重要性无需赘述,朝阳大学能在后来享有盛誉,与一群法律大家的加入不无关系。

  近代中国四大法学家中,江庸王宠惠张知本都在该校任教,众多「大佬」坐镇,这样的法学院很难变得「芸芸众生」。

500

  王宠惠是中国第一个大学生 

  也是全球第一个将《德国民法典》,从德文翻译成英文的人。

  此版本被用作欧美法律教科书,尼克松念书时用的正是这本。

  1912到1933年间,朝阳大学聘请的教授和讲师327人中,留学日德的法硕、法博就占了一半。

  这个比例,在当时法政学校来说相当惊人,也只有东吴大学能相较高下。

  朝阳大学深耕大陆法系,选聘教授大多留学德日,教授们的诸多研究成果和讲课讲义,不仅是经典的教科书,还是司法官员培训所使用的教材。

  1932年,民国司法行政部举行第三届法官初试,朝阳大学学子的录取率接近三分之一,因此也有了流传甚广的一句话「无朝不成院,无朝不开庭」。

  特色的教育方式,加上众多法学大家,朝阳大学的口碑与影响力飞速攀升。

  据资料显示,整个清朝末期,全国法律毕业生仅4000名左右,而在朝阳大学存续的近40年间,毕业生约近7000人,法科学生占70%。 

  在创立的17年后,它就被海牙国际法院认为是「中国最优秀之法律院校」,这无疑是对朝大最高的褒奖与最好的肯定。

  顺着这股势头,本以为朝大会以势如破竹的状态发展下去,谁也没想到,时局变化如此之快。


500

  动荡的年代,辗转的朝大 

500

  ▲民国法学大家:余棨昌

  朝大「终身教授」不多,余棨昌则是其中最为重要的一位。

  他曾任大理院院长,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被认为是「官僚」,逐渐被边缘化。由于疲于「官场斗争」,他决定辞掉了这一要职,专注培育法律人。

  在建校之初,朝大师资并未巩固,作为「大人物」的余棨昌,为了支持学校的发展,毛遂自荐来校任教。

  这对当时的朝大来说,可谓莫大的帮助。

500

  ▲任教期间,余棨昌主持修订了《民国民律草案》

  20世纪中期,抗日战争爆发,由于国民政府没有做好应对计划,导致各种机构的转移、撤退工作,变得及其混乱,且遭受到重大损失,教育与司法机构损失尤为惨烈。

  1938年8月底,在我国108所高校中,遭到战争破坏的足有91所,朝大成为损失最严重的法学院。

500

  ▲1937-1939日军侵华所造成的法学院损失

  此时北平沦陷,日伪想大力推行奴化教育,实行愚民政策。很多老师和学校都被控制,或以另外一种方式继续工作,余棨昌也被盯上了。

  日伪「邀请」他出任北京大学校长一职,他深知其中目的,强硬地拒绝了。

  为了避免因他的拒绝而让朝大受到影响,余棨昌暂时离开了朝大,靠着执业律师的身份维持生计。

  8年后,他终于等到了合适的时机,再次回到朝大,并再也没有离开。

500

  余棨昌著作《故都变迁记略》

  抗战期间,很多学校都因为缺乏经费而倒闭,朝大也因各种原因不断向南方撤退,辗转湖北、四川、重庆等地办学。

  即便如此,它还是未能躲避战争的洗礼。

  1945年,时任南京国民政府司法院院长的居正(朝阳大学董事长)提到:

  朝大是私立学校,没有基金,所以办学和请教授都很困难,毕业的同学,个个都能在社会上奋斗,但它本身的基础却还没有建立起来。

  或许,这就是最好的答案或解释。

  1949年,朝阳大学正式关闭,同年余棨昌也因病去世,似乎随着朝大的消亡,他的灵魂也跟着逝去了。

  他眼看着朝阳大学「起高楼」、「宴宾客」、「楼塌了」,陪着它度过了短暂而又浓墨重彩的37年。

500

  ▲旧址在北京北新仓胡同

  朝阳大学的关闭,不只是一所法律学府的消亡。

  在中国历史上「最坏的时代」,朝阳大学和其他法律学府的出现,创造了一个中国近代法律教育的「最好的时代」。

  37年不算长,但朝阳大学代表的,是中国法律学科诞生的时代,是法学家辈出的时代……

  「无朝不成院,无朝不开庭」已成为过去,时间会掩盖过去吗?

  希望不会。

点击「法律先生」阅读原文

2021-09-29
社会

观察者APP,更好阅读体验

科威特:里程碑!对华合作重磅项目接近完工

39%!“瑞士举国目瞪口呆…”

就业数据两月掉25.8万…特朗普破防,开了统计局长

“特朗普把印度当成反面教材,用来威胁其他国家”

“美出口审批机构趴窝,企业界急喊:中国订单要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