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规之下,艺术生和体育生何去何从?(一)
最近,有关部门关于高校招生连出两个指导意见,分别针对艺术类和体育类的招生工作做出了重大调整。
这两类考生的升学都各有两条路:一是上专业院校;二是作为高水平艺术团或者高水平运动员招生进入普通高校。
从总体上看,这两个文件的共同特点是减轻家庭负担,拔高准入门槛,减少猫腻。
首先看艺术生的情况。意见指出,从2024年起,高校高水平艺术团不再从高校招生环节选拔,由相关高校从在校生中遴选培养;逐步提高文化成绩要求,扭转部分高校艺术专业人才选拔“重专业轻文化”倾向。
2020年的艺考生经历了一次史无前例的高考:不看专业课,只看文化课。很多辛苦备考的考生欲哭无泪,因为以往文化课在艺术生最后的录取过程中所占的影响因子是不大的。
2010年,艺考生的文化课分数线只需要达到二本线的65%,并且最后录取的时候,文化课和专业课还要按照一定的比例换算,每个学校的具体情况不尽相同,文化课占比最低的能打到三折,这要是啥名表名包名车打到这个折扣估计能抢疯了。。。
哪怕是到了2018年,艺考生的文化课分数线也只需要达到二本线的70%,至于文化课和专业课折算比例依然是专业课占大头。
这说白了就是导向:轻文化重专业。
对大多数人来说,艺考生是个相对小众的群体。但是论投入,艺考生只会比走普通高考路线的学生要投入更大。
像声乐、乐器的,培训的费用和差旅费就不是一般家庭能负担的起的。有人说怎么还有差旅费?
宁波也算比较大的城市了吧?但是宁波的孩子想正经学乐器基本都去上海。我读初中时,知道有个同学每周从宁波坐船去上海学琴,风雨无阻。而且当时她的那把琴就价格不菲,总之在这方面的投入,对于当时的我来说无异于天文数字。
只有北京、上海、沈阳这种有音乐学院的地方,才会有真正意义上能指导声乐和乐器的老师,那不得把差旅费算进去么?
而且乐器不能买太差的,因为如果乐器的音准不行,孩子的学习过程中会很受影响,但是一分钱一分货,你懂的。
至于美术也是,耗材就不说了,知名画室的集中培训是不可少的,最后的考试费用也比普通高考贵的多——因为除了联考以外,你想考九大美院就得参加单独考试。
所以以往的艺术类院校对学生的专业素质的要求很高,但是对文化课要求相对比较低,这就给一些家境殷实但是文化课成绩一般的孩子有了曲线救国的机会。
那么重专业轻文化的后果是什么呢?
易出匠人,难出大师。
但凡是艺术大师,自身的文化底蕴一定是非常足的,文化对艺术修养的提升作用是显而易见的。现在明星多,大师少,因为明星可以没文化而大师不行。
书画作品也是一样。过于注重技巧而忽略了文化,那么作品必然是一股匠气。我国历史上的名家,哪个不是诗书画打包牛逼的,何曾见过只精一门的?
所以过分注重专业而忽略文化基础,其实并不利于选材。
另一方面,由于艺术类的考试打分的弹性较大,很难有客观的衡量标准,除非是拿我的画去参评,否则真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当然如果钱给够,我觉得我的画也是能说出很多好话的:
比如童趣啊,用笔不羁啊,后现代主义啊,总之就看充值程度。所有凭感官打分的项目都不可能做到客观——就像今年奥运会的男子体操比赛,鬼子运动员的脚都踏马踩到冲绳了,结果居然搞了个冠军,这尼玛哪儿说理去?
但是高考的文化科目,哪怕是文科类的也是踩点给分,标准比这些靠主观印象打分的要靠谱的多。
至于高水平艺术团,那猫腻就更多了,简直就是上名校的捷径。当然我不是说所有通过这条路上名校的都是有猫腻的,只是通过这条路上名校的猫腻实在不少。比起数理化竞赛的降分,相对来说高水平艺术团的降分要容易拿的多。
以后就很明确了,你得先达到这个名校的录取标准,然后我们再谈你的文艺特长的事。讲道理早特么该这么干了,这么多专业的艺术院校培养的艺术人才还不够,非要每个学校养这么一个团队?这不是把各校的招生办主任往jw逼么?
现在这条路被堵上,也是对干部的一种保护,挺好的。
所以如果现在还想着走艺考路线初中和小学的家长,请务必调整方向,可以开始抓孩子文化课了,骂骂咧咧一点用都没有,一定要跟着政策走才有希望上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