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曲的声腔、表现形式非但不落后,甚至超前,确实具有实实在在的中国文化属性
【本文来自《这些所谓票友,说白了是靠大家的税金养着他们的爱好》评论区】
实际上您说的是几个问题。一个是戏曲的地位问题、一个是戏曲的表现形式问题、一个是戏曲发声问题等等。当然这几个问题是相辅相成的。我认为第一,以京剧为代表的的戏曲政治地位被过于拔高了;第二,戏曲的声腔、表现形式非但不落后,甚至超前,确实具有实实在在的中国文化属性!
先说戏曲的发声形式,这同样涉及到几个问题。
1.您所谓的“不科学”发声方式,我猜想主要是针对旦角演员的假嗓。这是特定历史背景下的,男性演员模仿女性发音方式的结果。实际上建国初期,上层曾经有意识的想要截断戏曲旦角的发展历史,创造出类似评剧与黄梅戏般的大嗓发声方式。但历史实践表明,广受大家欣赏的还是以“假嗓”为代表的的男旦发声方式。
2.先避开旦角假嗓不谈,京剧发音方式非常科学。我认为京剧跟西方歌剧在发声上的一大区别,就是京剧发声位置不固定,也就是共鸣位置多变。比如开口音与闭口音的发音位置不同等等,这点如果不亲自尝试很难体会得到。这个观点是跟中传声乐表演戏老师讨论后得出的结论。
再说戏曲的表现形式。我认为以京剧为代表的的戏曲艺术,继承了中国“抽象留白”的传统。甚至说中国戏曲不拿观众当“傻子”。
1.您所谓的“因陋就简”确实现实因素的考量,但也是戏曲演员无意识继承“抽象留白”传统的结果。演员相信即使省略一些次要信息、主动“删减信息量”,观众也能很好的理解主要内容;并不期望将巨大的信息量一次性奉献给观众。因此可以看到,即使像马连良、麒麟童等京剧大师,即使拥有巨量演出收入、有固定室内精修舞台后,依然追求虚拟的布景,这与您说的“因陋就简”其实是矛盾的。
2.为什么现在大家普遍无法欣赏传统京剧。我认为这与大家从小接受的严谨的西式教育有关。我导师经常说,“一张优秀的科研图件,应当具有极高的信息密度,争取大家看了图,甚至不用读文字。”但是中国的文化是追求“留白”的,书画作者甚至会有意隐藏一些关键信息,留给评阅者猜想;而当读着明白了作者隐藏的信息,往往会有一种“恍然大悟”的自豪之感。我认为这种自豪感,也恰恰是传统戏曲与文学作品中的存在的与观众的互动。
3.现在新编戏曲则普遍存在过于“写实”的毛病。这与西式话剧对中式戏曲的渗透有很大关系,主创似乎不太相信观众的理解能力,把服化道做的过于具体、信息量交待的过于密集,反而失去了重点,观众也失去了“解密”的了趣。当然,我绝对不是在抨击西方话剧艺术,只是在反对这种西式指导中式的“思想”。
最后一个是戏曲的地位问题。确实向您说的,京剧确实不是“阳春白雪“,可以说很“下里巴人”,目前的“国粹”的定义是机遇也是包袱。但这是与我们建国后对戏曲定位、改造有关,总之这个问题其实很难说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