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时中国将有 3700 万单身汉」的数据靠谱吗?

首先看两个极端定义。第一个极端是「达到了法定婚龄且保持未婚的男性」。按照这个极端标准,中国2010年就有6000万22岁以上的未婚男性,占所有达到法定婚龄男性的13.1%。

第二个极端是「活过法定婚龄,且直到死亡都保持未婚的男性」。按照这个标准,2009到2010年一整年里死亡了416万名22岁以上男性,其中19万终生未婚,占比4.7%。

第一个极端定义,显然是大大高估了单身汉的数量。而第二个极端定义,其实就是如果在同龄女性里找不到配偶,就往别的年龄段找。如果始终找不到,然后就这么死了,那就成了「真正的单身汉」。我们今天就计算这样一个数字:在性别比高达120:100的情况下,2000年出生的男性(在5年后逐渐进入婚姻市场),有多少比例会成为第二种定义下的「真正单身汉」。

一,分年龄结婚概率

首先可以画出下图:

500

上图显示了1960、1970和1980年出生的男性这三组人口的随年龄变化的初婚概率。其中前两组来自2005年人口小普查,第三组来自2010年人口普查数据,因此一些数据为空值。可以看到,随着时间推移,男性的累计初婚概率逐渐降低。

1960年出生男性的30岁初婚率为93.1%,1970年出生的男性30岁的初婚率为89.1%,1980年出生的男性的30岁初婚率进一步下降到86.1%。将三组人口的累计结婚率差分后再相除,可以算出每一个年龄未婚男性在该年龄的结婚概率,如下图。

可以看到,25岁到26岁是男性结婚的高峰:1985年时,一名25岁的未婚男性(1960年出生)有28.7%的概率在当年结婚;而在2005年,一名25岁的未婚男性(1980年出生)只有22.5%的概率在当年结婚。

500

二,分年龄结婚概率的影响因素——人口性别比从上图可以看到,不管何时出生,男性的结婚概率总是先升高再降低。那么,是什么因素导致了分年龄的结婚概率变动呢?当我们只考虑人口性别比时,一个很直接的想法是,对于25岁未婚男性来说,如果年龄在25左右的未婚女性越多,那么他们在当年结婚的概率就越高

500

上图显示了2010年时所有夫妻的岁数差分布。数据显示,2010年的夫妻中男性平均高于女性2岁,男女同岁比例为18.3%,女年长于男比例为17.4%,剩下64.3%都是男年长于女。男性比女性小5岁直到男性比女性年长15岁包括了所有夫妻情况的99%。以相近年龄的未婚女性数量为自变量,我们可以假设这样一个模型:

500

500

​上图表示未婚女性与未婚男性的人口比值每增大1%时,该年龄男性在当年结婚概率的上升程度。将小15岁到大5岁的21个变量全部画在图上,可以发现影响比较显著的年龄段处在[-5岁,+1岁]这7个年龄区间内,显著性最高的点为-1与-2岁。意味着这些年龄段的未婚女性人口数量对于该年龄的未婚男性结婚概率影响最为显著。

用通俗的语言来说的话,假设你是一名30岁未婚男性,那么:当29岁的未婚女性数量对30岁未婚男性数量的比值上升1%时,你在当年结婚的概率上升0.054%;当28岁的未婚女性数量对30岁未婚男性数量的比值上升1%时,你在当年结婚的概率上升0.017%;对你的结婚概率有显著影响的是25至31岁未婚女性数量。

因此,即使20岁的未婚女性数量对30岁未婚男性数量的比值上升许多,你结婚概率不会有多少变化——当年龄差别太大时,处对象毕竟还是比较困难一点。这个21个变量的模型能够解释所有年份出生的男性在各个年龄结婚概率变动的67%。因此,我们有把握说,使用人口模型预测出的各年份未婚人口数量,结合这个模型的21个系数,将能够很好地预测各年龄的结婚概率。

500

例如,上图蓝线为1970年未婚男性各年龄结婚概率的真实值,红线是用21个变量预测出的拟合值,模型预测的结果相当好。最终计算中,我们还加入了年龄哑变量,这可以将整个拟合优度提高到75%。三,结婚概率预测 使用2000、2010年人口普查数据,可以将1990到2010年间出生的人口在未来数十年的存活数量推算得十分准确。结合刚才算出的模型,我们可以逐年推算出各年度、各年龄的未婚人口,再逐年推算当年的各年龄结婚概率。

具体来说,使用2010年各年龄的未婚男女数量比值,可以算出2010年的各年龄结婚率,因此可以推出2011年各年龄的未婚男女数量比值,又可以推出2011年的各年龄结婚概率。

以此类推,将所有年度的各年龄结婚概率算出来后,取出2018年的18岁男性结婚概率,2019年的19岁男性结婚概率……即2000年男性在各年龄的结婚概率。用1减去之后再连乘,就得到了「真正单身汉」比例。

下图为2000年出生的男性在各年龄的结婚概率:

500

可以看到,2000年出生的男性的结婚概率比起60年到80年出生人口的结婚概率都要更低,在结婚概率最高的26到28岁,也仅有15%左右的人口能够摆脱单身,而在1960年出生的人口中,该年龄段的结婚概率高达28%,1980年出生的人口在该年龄段也能够有20%左右的结婚率。

在这组概率的连乘下,2000年出生的男性将有14.1%在2050年仍然单身,约为该年龄人口的七分之一——作为对比,一个1960年出生的男性在50岁的单身率为3.04%,而一个2000年出生的女性在50岁的单身率仅为千分之三。此时,由于几乎所有相近年龄的女性都已经结婚,50岁以上的男性不会再有结婚的机会。

因此,如果整个婚姻模式没有大的改变,那么这七分之一男性,都将成为「真正单身汉」,单身到死。

2018-12-06
社会 生活 财经

观察者APP,更好阅读体验

关税风暴下,日德巨头“对中国投下信任票”

“特朗普执意破坏全球规则,中国会打败我们”

“美企库存只够用60天,要是中国还不批准…”

“美方高估了自己,以为中国很急…”

NASA资助的高校借到月壤,美国尴尬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