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餐就是西餐的圣经,相当于中国烹饪发展史中的鲁菜
【本文来自《为什么西方的烹饪技术如此单调落后,因为欧洲饿了几千年,真没那闲工夫去折腾食物》评论区,标题为小编添加】
我抬个杠哦,抛开自然灾害,战争因素。法餐就是西餐的圣经。
全世界公认的西餐菜式、上菜顺序、餐具、餐酒标准、用餐礼仪,是法餐制定的。
西餐菜单、食材、烹饪、餐前面包、餐后甜点、餐具、酒杯标准,是法餐制定的。
餐后不能马上推凳子就撤,这没礼貌,需要喝点餐后酒再唠唠嗑,这规矩也是法国人制定的,白兰地标准、鸡尾酒标准也是法国人制定的。
这么说吧,除了以上说的,法餐在西餐体系里,相当于中国烹饪发展史中的鲁菜。有一部美国电影《朱莉与朱莉娅 》梅丽尔斯特里普扮演美食家,她出了一本《掌握烹饪法国菜的艺术》,这部电影大量的记载了法餐基础知识。无论美国人多自大,在法餐面前,美国人吃食都属于土鳖级别的。
说下英国,论饮食,英国人最辉煌的是金雀花王朝、都铎王朝,当时亨利八世是美食家,对饮食非常讲究,这促进了贵族对烹饪的追求,500多年前,英国人就大量进口香料,其中用肉桂最面包、布丁。用香辛料烹饪烧烤了。他们在烹饪上倒退来自于工业革命,那时资本家都不是人,剥削工人上班十几甚至二十个小时,没时间吃饭。
我再举个例子,即便是烹饪博大精深的中国,工业城市高度发达的地区,饮食结构相对简单,从50年代到80年代,上海的工业运转关系到全国民生,建国后的“四大件”,自行车、缝纫机、手表、收音机都上海造的,这不包括纺织工业,纺织业还要厉害。
比如:外贸局接到10万件衬衫订单要出口东欧,上海分掉蛋糕中的6万件,其他订单分给其他省份,这就需要上海有大量的产业工人来维系上海工业的运转。
所以你会发现,当时上海人的早餐极其简单,不信你看当年上海的早点“四大金刚”其中的大饼、油条、糍饭团;老虎脚爪(苏州叫金刚蹄)、肉包菜包,都是抓了就走,不需要坐下来慢慢吃的早点,拿手里上班路上,骑自行车等公交车就吃完了,不耽误事。
论大中华烹饪和美食,中国人毫无疑问是非常自豪的,中国自改革开放40多年,老百姓从吃饱到吃好,这才几年啊,就放浪不羁的去和其他国家饮食作比较? 大可不必。
去年疫情期间,张主任提倡国民,少喝粥都吃牛奶鸡蛋,这就是蛋白质营养摄入。可见,咱们国人在营养学,营养科学摄入方面上,还有很多需要向国外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