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建的城市,若能做到我说的这些,你还会正眼瞧北上广深吗?

【本文来自《老胡求教,人口都在往大城市集中,有什么办法能让人口的分布变得更合理?》评论区,标题为小编添加】

       优质资源天然的在向大城市聚集,人口也就自然的向大城市聚集。怎么破解这一难题。其实说难也难,说简单也简单。无非两条路。 一是,对各种资源进行有计划的调配,避免所有的优质资源往一个地方集中。将优质资源根据实际情况相对均匀的分布。二是,人们喜欢往北上广深一线城市聚集,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多造几个北上广深类似的一线城市。

       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但是朝着这个方向去努力,总会做成的。人们总认为建设新一线城市,要在现有的二、三线城市的基础上发展和建设。其实完全可以抛开原有的城市基础,凭空造新城。看看我们的深圳,就是凭空造新城的典范。不过短短40年时间,让人向往的一线新城市就拔地而起了。

        中国大部分的传统城市从功能上来讲,都大同小异,缺乏个性。要想吸引人,只能从“大”字上,“强”字上做文章,要不就是人口最多,要不就是GDP最强,要不就是城区面积最大。希望通过这些东西做到最大、最强,然后跻身一线城市行列。而往往人口、GDP又是驱动房价的重要因素。因此也就有了高房价是衡量一座城市地位的尺度,成了衡量一座城市发展的尺度。

       之所以强调凭空造新城,是因为可以抛弃老城市的包袱,按照个性化的追求,打造一座座充满个性魅力的城市。那么问题来了,什么是个性化的城市?

       城市在大多数人的心目中就是高楼林立,道路笔直宽阔,繁华的商业中心。这些都是城市基本的功能,任何城市都需要,如果仅仅按照这样的要求去打造一座城市,城市自然就变得千篇一律,毫无个性。这样的城市不会给你留下深刻印象,你不会有留下来的欲望,你会感觉到哪都一样。你选择的唯一标准,就是哪儿的收入高,是几线城市。作为一个城市中的人,不仅仅有就业、居住、出行、购物这些基本的需求。

       所以要打造个性化的城市,就是在满足人们就业、居住、出行、购物这些基本需求的基础上,进一步满足人们个性化、多样化的需求。

举一些例子:

1.人车分流的城市。将所有的机动车道全部埋入地下,所有的自行车道全部高架。将宝贵地面空间全部留给市民,市民出行不再担心交通安全的问题,不再有红绿灯的问题。这样的城市,即使不是北上广深,你难道不会向往吗?

2.人们喜欢亲近自然,在城市建设的一开始,就要考虑让城市居民与自然生态的无缝对接。在城市的多个方向,特意建一些足够宽的高架桥,或者一些绿色通道,直达郊外的自然生态区,和运动休闲区。这些高架桥或者绿色通道,本身就建成绿化带和景观带,不走机动车,只允许步行,或骑自行车,或者也可以在通道中建轻轨观光车,定时发送晨练早班车,或者夜跑晚班车。

3.现在追求绿色低碳,我们可以建设一些新能源之城,在美观的前提下,这座城市的所有屋顶和墙壁都藏有太阳能电池,或者太阳能热水器,满足一部分电力和热水供应的问题。

4.我们还可以建设垃圾和废水彻底自循环的城市,粪便被彻底收集起来,消毒后做成农家肥,垃圾彻底分类回收。废水经处理后再利用。

5.智能交通的城市,所有的交通工具、交通设施都植入芯片,相互之间传递信息感知态势,车辆中植入感知芯片,道路标线和护栏中植入感知芯片,信号灯中植入感知芯片,停车场的车位植入感知芯片,充电桩植入感知芯片。做到这些,真正自动驾驶的城市就实现了。

6.智能快递,智能网购的城市。做到了智能交通,自然也就能实现智能快递和智能网购,也就不需要快递员了。一切都是汽车机器人自动送上门。在小区内、楼道内、或者电梯的设计上给机器人留出通道,智能网购就不是梦想了。

       有人可能会说,任何城市都可以这么做。确实任何城市都可以这么做,唯有老城市做不到。我说的上面的任何一条北上广深都做不到,唯有新建的城市能做到。新建的城市做到了上面这些,你还会正眼瞧北上广深吗?

      综上而言,就是要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依据人的多样性需求,在城市的规划和建设上,不断创新。要推陈出新,不要因循守旧,要开放性思维,不要按部就班。踩着别人的老路走,你永远也无法超越别人。      

      我们的很多城市已经饱和,已经超负荷。为什么不能开辟新的战场,却非要在资源已经极度饱和的老一线城市扎堆?       

      接下来说说“将优质资源根据实际情况相对均匀的分布。”的问题。因为一线城市要素资源非常集中,有些东西只有这些一线城市才能承载的起,所以国家自然就会将一些政策和资源投放到这些一线城市中。造成了“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的马太效应的出现。        

       这其实是按照市场经济的原则配置资源,有其合理的一面,但是弊端就是两极分化的马太效应的出现。我们应该充分发挥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相结合的优势,在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同时,有意识的充分发挥计划配置资源的作用。        

        比如在一个二线,乃至三线城市因为要素资源不足,无法承载起一项国家的发展战略或某项大型活动时,可以通过国家层面的计划调度,使这个城市的要素资源达到要求,从而能够承载起国家的发展战略或某项大型活动。这样做的好处就是消除城市间的两极分化,让城市与城市之间均衡发展。        

        再来说一说高校迁出一线大城市的问题。        

        人们总说西方的大学都是在小城镇,而中国的著名大学都在大城市里,城市越大,学校越有名。 现在一线城市如此拥堵,我们为什么不能把著名高校搬离一线城市呢?

       这是因为我们的高校的名气不是来自于学校本身,不是来自于学校的科研实力,不是来自于学校的教学实力,而是来自于所在城市的名气和实力。如果这些所谓的著名高校搬离所在的一线城市,跟西方的大学一样,来到一个名不见经传小城市,他们怎么可能活得下去?他们除了狐假虎威的借助身后的一线城市的威名,他们还有啥?    

2021-09-17
科技 社会 生活

观察者APP,更好阅读体验

特朗普突然转向,黄仁勋来华宣布“好消息”

“特朗普自以为握着所有底牌”,反而让各国找到新机会

“美国自己不够用”,欧洲都不知道要买什么援乌

北约秘书长竟帮腔:中印敢继续对俄贸易,等着制裁

美犹他州跟着挑事:这项投资收益颇丰,但就不卖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