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工业软件足够了解并且业务逻辑清晰的情况下,实现一般工业软件替代并不困难
【本文由“大水风”推荐,来自《我是重工业工厂管理人员,想说工业软件的形势不像芯片那样严重》评论区,标题为小编添加】
赞同楼主,我根据个人接触过的案例,在楼主的基础上补充一下。
首先,工业软件是个大类,按难度、重要性、复杂度进行区分,顶级的工业软件我认为是一般的公司甚至规模不够的国家队都搞不定的,需要国家从顶层去规划、下任务,比如我们公司用过的法国达索的仿真模拟设计软件,这种级别的软件全球范围内有能力搞的也没几家。
不过一般的基于工业应用的工业软件,说实话门槛真心不高,一般的工业企业在有了充分的应用经验之后,完全可以通过自研或者自身提需求将开发外包的方式,实现国产化替代。
举个我经手过的例子,我过去所在的企业承接过核工业那边的自动化布线设计软件,软件的替代对象是法国人的(随着引进法国核电技术时引进的)。第一版软件,纯粹的原功能替代;第二期项目,就开始增加基于中国核电的自身业务模块。项目很成功,实现了国产化替代,用核工业那边的吐槽软件价格是直接换了货币符号,而且最重要的是核工业在软件应用和迭代方面具有了自主权。
因此,在我方对工业软件足够了解并且业务逻辑清晰的情况下,实现一般工业软件替代并不困难。
最后,说完了好消息,补充一下对于工业软件国产化替代的坏消息:这个市场过于专业和狭窄,很难养活这个方向的专门公司。
还是举上述核工业项目的例子,我在该项目周期里历任项目管理部副经理和运营部经理,所以从综合的公司层面成本/收益角度分析一下。
首先从价格角度,我必须承认核工业虽然对于软件质量和过程要求非常苛刻,但是给的价钱很棒。问题在于,高收益是基于项目账面上的,但是在公司层面从业务和团队角度,撑不起一条业务线/部门,无法维持专门的、稳定团队去深耕这一领域。
上面说了,核工业虽然对于软件质量和过程要求非常苛刻,为了完成这一公司重点项目,公司开始阶段是总师牵头,抽调核心人员去参加项目。软件质量还好说,上好技术人员就行了;为了保障软件过程就比较麻烦了,对于我们而言,是需要完整走过武器装备定型全过程的骨干级别,换言之是需要足以在其他项目担当项目经理级别的人员。当然,在一期项目成功交付后的迭代阶段,对于人员的需求会下降,但客观上在项目高峰期牵扯了公司的相当力量,对同期其他项目产生影响,这是公司层面的隐形成本。
另一方面,虽然账面上项目收益很好,但是从项目周期看,项目本身以及迭代周期偏长,公司很难在长期内维持稳定的团队投入,事实上,到了项目二期时,除了项目经理和项目主程没变,整个项目团队人员全换了。也就是说,因为项目周期和项目成本因素,即使是大型公司,也无法维持稳定的团队和持续投入,而核工业领域已经是国内规模和利润最好的行业之一了,都在具体细分领域支撑不起专门的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