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90年代毕业于清北,等国内外工资待遇接近时,人才大规模流动的动力自然会消失
【本文来自《作为回国11年的清华中年男,就清华被骂这事说几句》评论区,标题为小编添加】
本人90年代本科毕业于清北,非热门专业,01年办理辞职申请出国,全奖offer,遭遇911,签证被美枪毙5次,国内发展至今,现为普通的正高级,虽然也有拿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的经历,虽然自信专业方面可以代表中国行业高水平,但自认为总体而言各方面的成绩一般,对国家对社会的贡献微乎其微。
如何看待清华北大人员出国的问题,发表几点个人意见,背景、阅历、学养所限,很可能说的不对,供大家批判。
1、西方发达国家的发展阶段、技术水平高于国内,向西方学习是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实现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2、开国之初,中国的教育、科技、工业的现代化体系尚未建立,每一个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才都很宝贝,留学归国人员更是起到了核心作用,帮着把那一套体系建立起来了。
3、就改革开放而言,没有一批精英人才出国常驻,就不能真正了解发达国家发达的真正奥秘,不能体会我们落后的方面、原因、改进的路线图,国内改革开放肯定落不到实处。出国留学人员是改革开放的先锋队、特遣队,对中国的改革开放发挥了战略性作用。如李政道、杨振宁等在改革开放前发挥了的破冰、铺路搭桥作用。
4、对于开拓国国内国际两个市场,利用国内和国外资源两种资源,派遣留学驻外人员必不可少。特别是对于非物质的软性资源,没有常驻国外经验,绝难真正把握。
5、为打好舆论战,解决眼下挨骂的问题,亟需大量的在国外说得上话、能和老外平等对话的国际性人才,这些人必须有留学驻外的经验。不常驻国外,难以对资本主义的本质性缺陷体会真切,也难以认识清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真正的优势,国际舆论战存在炮弹火药问题。
6、驻外人员有助于开展民间沟通,增进国家间的了解,避免误解误判。特别是目前面临脱钩的风险,一定规模的人员驻外是降低脱钩风险的纽带。
7、就人的社会价值而论,可以分为为人类做贡献,为国家做贡献,为单位做贡献和为家庭做贡献等。为人类做贡献科学家,如张益唐之类,其研究成果为全世界共享,留在美国,美国人发工资,有何不可?
8、大多数人对社会的价值,可能只有“一丢丢”。中国眼下已不缺少受过高等教育的普通人才,不需把全部的大学生留在国内,也不需要把在国外的人全部拉回来。回来加深内卷,有什么好处呢?
9、现在中国最缺的是具有世界顶级水平的人才。而培养具有世界顶级水平的人才,非得长期派遣一大批出国留学驻外人员不可。没有数量就没有质量。君不见,硅谷众多高管是印度裔,是从多少留美的印度人中成长起来的?
10、据教育部统计,1978至2019年度,各类出国留学人员累计达656.06万人,其中165.62万人正在国外进行相关阶段的学习或研究;490.44万人已完成学业,423.17万人在完成学业后选择回国发展,占已完成学业群体的86.28%。净输出人员按80万计,人均教育费用100万,合计8000亿,40年年均200亿,可记为服务类赤字。参考2018年服务类贸易赤字2922亿美,占比不到1%。可视为向西方学习交的学费。
11、成长中的学习是最好的投资。清北学生作为中国大学生的精英,到高水平的西方发达国家去,与狼共舞,在搏斗中成长,成功的经验足以给给内的同仁以激励,失败的教训也足以给大家以警示。以他们的阅历,有时给我们国内传回一句话,就可以给我们带来难以估量的效益。杨振宁反对中科院高能所搞对撞机,可能避免了数以千亿计的浪费。
12、没有水力梯度,河流为静流。到国内外工资待遇接近的时候,国内外人才大规模流动的动力自然消失。
13、从辩证唯物主义的角度来看,以清北学生为代表的大量人员出国,是改革开放的需要,是时代的选择,也是时代的结果。随着国内现代化的发展,国内外人员流动自然会回归到适当的范围。
14、清华北大学子要为国家做贡献,也要有为人类做贡献的伟大抱负。何况为国做贡献,不必在国内。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