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界六日战---香港百姓反抗不列颠帝国暴政的义举
新界六日战(英语:The Six-Day War of 1899),为1899年4月于英属香港新界发生的一场英国军队与新界部分氏族间的冲突。原因是英国接管新界地区,新界部分原居民认为前景不明而恐慌,担心各大氏族的风水及土地权益受损,因此,以屏山邓氏为首的新界部分氏族的部分乡民[1],决定反抗英国的接收行动,因而发生冲突[2]。香港政府接收新界后,港府与新界各大氏族双方快速和解。而政府于新界的管治亦尽量维持现状,尊重新界居民的风俗习惯和权益,以新界当地的士绅管理新界,所以当地亦很快便接受了港英政府的管治。
1898年6月9日,大英帝国与大清帝国签订租约,名《展拓香港界址专条》,6月9日换约确定。由1898年7月1日起,新安县深圳河以南之地,都归入英属香港的范围。
按当时国际法规定,接掌方在举行正式仪式后就能正式接掌。但港英政府因事前需要了解清楚地理及居民而并不急于接管,直至1899年4月才正式接手。
接收新界之事,由港英政府辅政司骆克负责。1898年6月,英国派骆克进行实地调查。8月到达新界,月底完成调查。骆克调查时皆广受欢迎。完成调查后回到英国,于船上撰写了《香港殖民地展拓界址报告书》,减笔《新界调查报告书》。报告详述新界,建议统治方针为尽量维持现状,以类似大清的方式实行管治。[3]虽然香港政府方针如此,但由于并没有向乡民说明清楚这个方针,导致部分乡民担心会改变风水及土地权益,增加税务,利益受损,这也为之后的冲突埋下了伏笔。
勘界事宜,由骆克与大清官员王存善一同决定。于1898年11月成。
这段期间,港英政府跟当地人多次往来,但由于迟迟未有公布如何接管,方针如何,因此引起各种谣言与恐慌。尤其是涉及各大氏族的风水及土地权益,因而导致部分乡民恐慌及反抗情绪,部分乡民准备武力反抗。港英政府原定1899年4月8日在大埔举行升旗仪式,但因为政府派去旗杆山建造席棚的工人被村民恐吓,而需要延迟。
卜力迟于4月7日至9日才公布接收详情,亦将升旗仪式改做4月17日,并在各村张贴,香港政府认为如此公告便不会发生冲突,但部分乡民反抗军已经如箭在弦。
乡勇方面,现时已知参与氏族与乡村为元朗屏山乡、厦村乡、十八乡、锦田乡以及大埔七约(翕和约除外),而厦村及屏山的邓氏乡民甚至更分别成功呼叫其居于东莞雁田以及怀德的同族援军到新界参与;大埔七约中,以泰亨乡与林村为主,加上部分粉岭乡民,而大埔头邓氏、龙跃头邓氏两支较小的势力长期受大氏族七约欺压,素与其敌对,乡民皆拒绝参与;而新界其余所乡村如上水、金钱村、河上乡、新田、丙岗,以至新界东、南各乡村均全不涉战、袖手旁观。冲突中的伤亡之乡勇主要为屏山、厦村、十八乡与锦田人。
港英政府方面,由于港英政府在接收新界其它地区时并没有乡民反抗,故此初期只派遣少量英军及警察,导致军力落后,冲突拖延了六日。六日当中,主要冲突有大埔之冲突、林村谷之冲突和上村之冲突及吉庆围围城冲突。冲突中乡勇由于武器落后,并未对港府造成损失。
八乡祖堂同益堂事后寻获55名伤亡的八乡乡民名字,在八乡古庙旁边兴建烈士祠,祠内有两块木扁,上扁刻有烈士芳名27位,下扁28位,另加一行古庙历届司祝神位,各烈士均被赋予“清处士”衔头,同时另设一个神坛供奉无名女烈士。同益堂将每年秋分日定为拜祭日,悼念为村捐躯的先烈。拜祭完毕后,便在庙前以盆菜招待同益堂辖下各村60岁以上的男性村民参加。据报早年更每人获分派猪肉一斤,随着时代发展,由1980年代末起,已改为烧肉,最近改以分派一封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