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实上,在京高校的属地化招生比例是全国最低的,来看组数据
【本文来自《衡水中学校长儿子在西藏报名高考,还参与“强基计划”》评论区,标题为小编添加】
事实上,在京高校的属地化招生比例是全国最低的。
网友汇总数据:
【2016年,浙江大学,在本省招生人数为2912人,全部招生6000人,本省录取人数占比48.53%
2016年,西安交通大学,在本省招生人数为1873人,全部招生4200人,本省录取人数占比44.59%
2016年,中山大学,在本省招生人数为3542人,全部招生8160人,本省录取人数占比43.41%
2016年,湖南大学,在本省招生人数为2086人,全部招生5102人,本省录取人数占比40.89%
2016年,山东大学,在本省招生人数为2338人,全部招生6219人,本省录取人数占比37.59%
2016年,中南大学,在本省招生人数为2786人,全部招生8201人,本省录取人数占比33.97%
2016年,厦门大学,在本省招生人数为1504人,全部招生4668人,本省录取人数占比32.22%
2016年,南京大学,在本省招生人数为1004人,全部招生3200人,本省录取人数占比31.38%
2016年,哈尔滨工业大学,在本省招生人数为1178人,全部招生3900人,本省录取人数占比30.21%
2016年,四川大学,在本省招生人数为2733人,全部招生9125人,本省录取人数占比29.95%
2016年,吉林大学,在本省招生人数为3211人,全部招生10827人,本省录取人数占比29.66%
2016年,华中科技大学,在本省招生人数为1735人,全部招生7173人,本省录取人数占比24.19%
2016年,武汉大学,在本省招生人数为1577人,全部招生7251人,本省录取人数占比21.74%】
而在京985高校:
2016年,清华大学,在本省招生人数为167+3人,全部招生3300人,本省录取人数占比5.15%
2016年,北京大学,在本省招生人数为161+22人,全部招生3312人(不含医学部),本省录取人数占比5.53%(此处感谢网友【大熊猫】的指正)
2016年,中国人民大学,在本省招生人数为133+14+12人,全部招生2797人,本省录取人数占比5.68%
2016年,北京理工大学,在本省招生人数为192+3+6人,全部招生3800人,本省录取人数占比5.29%
2016年,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在本省招生人数为243+5+10人,全部招生3841人,本省录取人数占比6.72%
2016年,中央民族大学,在本省招生人数为36+7人,全部招生3300人,本省录取人数占比1.30%
2016年,中国农业大学,在本省招生人数为124人,全部招生2909人,本省录取人数占比4.26%
2016年,北京师范大学,在本省招生人数为110+7人,全部招生2590人,本省录取人数占比4.52%
.
我虽然算是北京人(父母进京落户,本人生于斯长于斯),但从“国好才有家乡好”的观念出发,一直是赞同“京校外迁”的。但是当我最近了解研究了“教育部直属高校招生属地化”这个现象之后,却意识到了一个以前未注意到的重要矛盾悖逆问题:
目前,各在京985高校,其招生属地化(本地招生比例)程度仅仅为5%左右,而在其他省份的985高校,其招生属地化程度普遍在20%以上,甚至有接近50%的。
那么,假如在京的985迁到其他省份,是不是要“入乡随俗”大幅提高当地招生比例?(如果没有显著的“招生属地化”优势,那些省份为什么要花费巨大的土地资源成本和保障补贴费用去请985高校来落户?)
那样的话,除了抢到了985的少数省份之外,全国大多数省份不仅未能分享到更多的招生资源,反而是大大减少了!
——————————
再补充一份2009年的一篇专业论文的数据。我们正好还可以对比出十几年来985高校招生属地化现象的发展趋势,尤其是在京985高校的相关变化情况。
《“985”高校招生属地化问题的实证研究》(《教育学术月刊》2009年12期)
【“985”一期工程34所高校的属地化比例在2007年平均高达36.18%,其中有19所高校超过30%,除北京师范大学以外在属地的招生比例均为最高。……
……
表1 “985”高校属地化比例一览表 单位:%
浙江大学61.60
中山大学60.19
华南理工大学58.95
山东大学54.11
东南大学50.37
南京大学49.61
复旦大学49.22
中国海洋大学46.71
武汉大学42.59
厦门大学41.33
华中科技大学40.90
大连理工大学40.81
同济大学39.99
东北大学37.21
上海交通大学37.12
兰州大学33.96
四川大学33.11
电子科技大学32.68
西安交通大学31.90
海洋大学29.66
吉林大学29.62
中南大学27.22
重庆大学26.83
南开大学26.20
清华大学24.72
西北工业大学24.31
天津大学22.62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18.89
哈尔滨工业大学17.15
北京大学14.80
中国人民大学10.73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10.68
北京理工大学10.62
北京师范大学6.87
平均36.18】
——————————
把另一个被小编推荐为主贴的内容也抄录过来,也正好回答了一批提问:
.
北京市历年高考报名人数:
2006年12.6万,2007年12.5万,2008年11.8万,2009年10.1万,2010年8.1万,2011年7.6万,2012年7.3万,2013年7.27万,2014年7.05万,2015年6.8万,2016年6.12万,2017年6.06万,2018年6.3万,2019年5.9万。
假如各高校分配给北京的招生名额一直保持不变的话,那么单靠“严格计划生育”这一项措施,从2006年到2019年北京高考的各档录取率就应该翻一倍多(意味着各档录取分数线会大幅降低)。事实上,北京的高考录取率并没有那么大的增幅,原因是各高校把北京“节约”下来的招生名额的大部分补给了其他省份。
以985高校在京录取人数为例:
2009年,北京市高考人数10.1万,985录取率4.069%,即985录取人数0.411万;
2019年,北京市高考人数5.9万,985录取率4.3%,即985录取人数0.254万;
0.254万-0.411万=-0.157万,即:从2009年至2019年,985大学录取北京考生的数量,不仅没有随各校招生规模的逐年扩大而增加,反而减少了1500多。这些北京市“节约”出来的名额都补给了其他省份。.
考生人数显著减少会直接导致录取分数线降低。
做一个简单的定性模型来展示这里面的道理:如果各高校在某省的招生总名额1万,而考生人数10万,则录取分数线在前10%那里,如果招生名额1万不变而考生人数降为2万,则录取分数线在前50%那里。10%排位的分数与50%排位的分数,会相差多少?而如果考生人数增加到了50万,则分数线提高到了前2%位置,只有学霸水平的能上了。
事实上,北京市从1971年就早早开始倡导计划生育,1979年开始更是不折不扣地严格执行独生子女政策。本地新生人口持续减少所带来的教育资源分配红利,从1980年代中后期开始显现,一直持续到今天。
这就是为什么,北京市的高考分数线在1980年代初时与其他省份相仿(例如:1980年高考,北京文科分数线327理科349,山东文科330理科350,河北文科314理科340),而从1980年代中后期开始与许多省份拉开差距,到1990年代末时已经与个别省份拉开了百分以上的差距。
这种差异现象不应该被简单粗暴地归结为“不公平”。
【公平】,绝不等于“按人头儿绝对平均”。分田到户的时候,一家两口子分得十亩地,另一家两口子也分得十亩地,十年后,第一家两口子只生了两个娃,全家人均2.5亩地,另一家两口子生了八个娃,全家人均只1亩地,这种差异绝非“不公平”。这时候要求两家十四口人二十亩地重新按人头儿绝对平均分配,才是不公平。
——————————
基于对可能的诘问的预判,直接再补充一些内容吧:
——————————
对于新时代的新“京校外迁”构想,我原则上表示支持,但要提出四点问题:
第一点,就如我上面写的:
假如在京的985迁到其他省份,是不是要“入乡随俗”大幅提高当地招生比例?(如果没有显著的“招生属地化”优势,那些省份为什么要花费巨大的土地资源成本和保障补贴费用去请985高校来落户?)
那样的话,除了抢到了985的少数省份之外,全国大多数省份不仅未能分享到更多的招生资源,反而是大大减少了!
第二点:
那些重点高校的干部职工教授讲师们,是与你我一样具有权利和自由的平等的人民,甚至可以说是人民中更优秀些的竞争优胜的一部分,不要把他们视为可以供你我肆意调配和享用的“资源”。(他们自己愿不愿意被从北京迁走?换了是你,把你从你所在的城市疏散到山区乡镇去你愿意么?)
第三点:
在省内最发达的城市市区的好地段,清空出数平方公里的土地来安置一座没有直接经济效益、每年还要贴进去高昂的保障成本和额外补贴的全国知名重点高校——这恐怕还真得问问省领导们能否下得了这个决心。(别告诉说只会在偏僻远郊区弄一块原本就没人买的地,然后只有中央划拨的那点儿经费、地方上不给任何额外保障和补贴,那谁愿意从享受着各种地方保障补贴便利的北京上海市区搬过去啊?北京市想把中央高校迁往市区外围,都得讨价还价大力度补偿的。)
第四点:
假如,直接迁重点高校来本省落地确实是非常“划算”的,那么恐怕又会引入另一系列更无解的争议——
“凭什么迁去他们省不迁来我们省?!”
“凭什么迁去他们省的是顶级985而迁来我们省的只是个末流211?!”
“凭什么我们省给出的条件最优厚却不把清华大学给我们省?!”
“凭什么他们省仗着经济实力强给出条件优厚就可以抢走清华大学?!”
……
——————————
再补充一句:
来摆事实讲道理分析问题的,欢迎,咱们一起探讨社会矛盾分歧的解决办法;而那些来发泄情绪凑势施压的,恕不再理睬,一个人的时间精力有限,应该放在至少有点儿意义的事情上。
——————————
关于“统一试卷统一分数线”的克隆式质问,在这里统一回复:
那么首先要统一改革方向、教学目标、教学大纲、教学方式、考核方式等等方面。按谁的统一?
而在“社会中高层人才培养选拔”这么重大深刻的领域,在现在这种水平上就全国统一固化一种模式,对于整个国家发展的未来,真的是最好的选择么?
另外,北京多年以来的一本名额总共不过是2.15万,就算把这2.15万全部剥夺下来分给全国其他一千多万考生,能提高多少一本率呢?
——————————
关于拿某个省的整体录取率数据来与北京比的常见行为,我统一回复如下:
如果说录取率高就是“不公”,那么请问:
据媒体或相关专业平台的公开信息,
2016年青岛市【一本录取率超过了37%,这一数字比全省高考一本录取率高出了十几个百分点】(http://news.qingdaonews.com/qingdao/2016-08/23/content_11729961.htm),
2017年郑州市【河南省实验中学的一本上线率为97.32%;郑州外国语的一本上线率为97.12%;郑州一中的一本上线率为95.84%;郑州四中的一本上线率为93.10%】(http://henan.sina.cn/edu/zx/2017-08-11/detail-ifyixiar9541413.d.html),
厦门市【2018年,厦门普通高考的本一上线率是35%】(http://www.fjgkedu.com/Info/detail/id/135728.html?tdsourcetag=s_pcqq_aiomsg)
……
这些一省之内重点城市超高的一本率算不算“不公”呢?
事实上,2012至2016年北京市的一本率平均25%左右,而大多数东部省份的省会及重点城市,其一本率都在这个比例左右,比如【……就一本上线率来说,广州为22.22%,被中山、深圳、佛山、珠海超过……】(羊城晚报2016-06-28),甚至显著高过,比如前述的青岛。
有网友收集汇总了《全国重要城市一本上线率排行(2018)》,其数据如下:
【青岛39.0%,厦门37.0%,苏州36.1%,宁波35.9%,无锡35.7%,杭州35.2%,北京34.1%,沈阳34.0%,天津33.6%,成都33.0%,西安33.0%,大连33.0%,深圳32%,武汉31%,南京30.8%,上海29%,广州28.7%,郑州26.7%,重庆19.1%】(老韩注:重庆市的城镇化率显著低,更像“省”而非城市)。
(http://www.jzb.com/bbs/thread-7077274-1-1.html)
你可以质疑其中某一个数字是否完全准确,但这种一省之内仍然显著存在的所谓“不公平”的现象是客观存在的。.
要跟北京进行对比,请拿各个省份的重点城市去比,不要拿广大农村小城镇去稀释掩盖了省内的“不公平”之后,再去跟北京比。
(2018年城镇化率:北京86.5%,上海87.6%,天津82.93%,广州86.38%,杭州77.4%,厦门89.1%,青岛73.67%,宁波72.9%……这些才是可以放在一起比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