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口的未来,在大西南
“问我祖先在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
这不仅是歌谣,更是史实。今天有全世界有华人的地方,就有山西移民的后代。
元朝末年,中原地区黄河泛滥,灾荒瘟疫频发,再加上蒙古人多年的横征暴敛,阶级矛盾和种族矛盾再也压抑不住,红巾军起义爆发,瞬间就和元军打出了真火。
“天遣魔军杀不平,杀尽不平方太平”,起义军和蒙古人在河南安徽和山东来回拉锯,灭绝性的大屠杀屡见不鲜,中原十室九空,千里无鸡鸣。
随后,张士诚在扬州高邮和蒙古军进行了百万级的大对决,江淮流域一片废墟。
等到朱元璋出头后,在苏州PK张士诚,在南昌PK陈友谅,在四川PK明玉珍,把长三角和西南几乎打成了白地。
元末人口大约6000万人,等明朝建立时,不算隐瞒和未统计的,全国在册的人口仅650多万户,撑死了2000万人。
生孩子,搞人口,弄三胎、四胎乃至X胎成了朝廷的头等大事。
朱元璋说,“丧乱之后,中原草莽,人民稀少,所谓田野辟,户口增,此正中原之急务”。
但问题是,生三胎乃至多胎是需要父母的,这时富庶的山西进入了朝廷的视野。
元朝末年,表里山河的山西是蒙古贵族扩廓帖木儿的地盘,他一向舍不得把战火引进来,在全国都打稀巴烂的情况下,山西几乎未受波及,人口高达600万人。
哦对了,帖木儿有一个汉名叫做王保保,就是《倚天屠龙记》中赵敏郡主的亲哥哥。
但这不重要,重要是的,生孩子、涨丁口的重任,一下子压到了全体山西人民的身上。
不但要生,而且要移民到全国各地去生,中国古代史上最大的一次人口迁徙诞生了。
在明廷的要求下,山西人按照“四口之家留一个、六口之家留二个、八口之家留三个”的比例被强行迁走,而登记的地方,就在山西洪洞的大槐树下。
据《明史》记载,大槐树移民从朱元璋的洪武初年开始,直到朱棣永乐十五年才最终结束。
这50年中,明朝官方组织了18次人口大迁移,共有812个姓氏,高达140万户的移民迁往京冀豫鲁皖苏等18个省,500多个县市。
那几代山西人的悲欢离合与付出,结束了自唐朝灭亡后,五代、辽、宋、金、夏、元长达600多年,汉族人口和主体地位的缺失,填补了内地和边疆的空虚,奠定明朝成为近代大国的基础。
否则再过50年,就是草原上的斯拉夫人推翻金帐汗国后会疯狂吞并土地,中东伊斯兰化的帖木儿帝国要大举侵入明朝,连西班牙都有个动用2万火枪兵征服中国的计划,后果不堪设想。
因此,说大槐树是近代国人之根毫不为过,迄今还有未得验证的传说是,如果你的小脚趾指甲是分两瓣的,你就是当年移民的后代。
01
如今,人口不足的隐忧再一次降临到中华民族的头上,14亿人口的中国,2020年的新生儿才1200万人,1.3的总和生育率不仅远低于正常人口更替的2.0,甚至低于日本的1.36。
全社会为此忧心忡忡,忧虑到夜不能寐的各界媒体,抡起三胎正确的小锤锤,把教培、地产、医疗、白酒、游戏挨个砸个痛快。
但这远水不解近渴,大规模的增加净人口,迫切需要找到类似明代的“山西”。
中产肯定不是,一是人数不够,二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发多少补贴都是法拉利优惠券刺激不动,日韩美欧几十年的经验早说明此路不通。
能为每月几百一千块就动心的肯定大多是脱贫不久的同胞老表,就是总理口中那6亿月收入不到一千元的群体。
扒拉一下全国的地图和人均可收入支配表,他们集中在西北和西南。西北的宗教问题不展开,脱贫不久又人口密集的地区,只有大西南。
(2021年上半年全国人均可支配收入排名)
大西南的人口高达2.05亿,超过了整个西欧,是川滇黔贵的大山深处,百万人口级的县区比比皆是,给他们创造良好的条件,给予适当的刺激,短时间就能把新生儿的基数拉上来。
试点选择川滇交界处的攀枝花市,二孩三孩每月发500块一直补到3岁,做足功课又用心良苦。
很多朋友对这点钱可能不屑一顾,但正如我们在《三胎政策,稳住中国的基本盘》一文里说的,这政策根本就不针对你,被刺激群体的大部分人都不是本号的读者。
攀枝花2020年不少区县的人均可支配收入也就1万多块钱,如果给月发到五百一千甚至两千,当生孩子的补助超过在外头的打工收入,你说他们会怎么选择?
会补贴拿到你手软好么?谁不愿意回家老婆孩热炕头过日子?
谁说只有在城里当快递小哥才是上班?在家带娃一样是为国做贡献。
除了汉族之外,川滇黔区域那3500多万的少数民族,白族、彝族、土家族之类,都是蚩尤、炎帝的后代和躲避战乱的中原后裔,属于古老的汉族,在基因和血统的亲近感上不存在问题。
(中国众多的传统文化被少数民族保留)
自己的人都照顾不过来,我们有什么必要去引进什么黑人和中东难民?大王坚决反对。
可以预见的是,西南,未来会成为中国人力资源产出的重要基地,承接起这一波民族人口补流重任,就像明代的山西。
02
有的人看到这里,可能会下意识的觉得,大王你怎么这样,这是不是对西南、对没钱的人、对人家那边少数民族的一种歧视?
他们凭什么不能买豪宅坐宾利,通杀北上广,当上CEO迎娶白富美?
这就体现出资本和伪科学洗脑的可怕。他们把个案当做通例,把偶然当普遍,忽悠你脱离现实,去追求渺小的概率。
1974-1985年出生的那一代人,是历史的幸运儿,
出生时,国家在追赶蒸汽机代表的第一次工业革命,
上学时,遇到国家普及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电气化,
工作后,遇到了第三代产业革命的互联化,
进入大城市闯荡后,享受到了全球化红利爆发和城市化资产增值的红利。
多少人,短短15年的时间,就完成了摆脱农民身份、完成高等教育、进入城市就业、扎根变身中产的历史全进程。
就像刘强东,10岁时才第一次见过电灯,初中时第一次坐过火车还自卑,上大学后才摸上电脑,但毕业后不到十年就创办了全球互联网巨头京东。
那一代人是幸运的,但幸运的时间窗口是有限的,因为这背后的代价,是环境资源的破坏、产业链条的缺失、垄断巨头的兴起、拜金文化的流行、全民族少子化的生死存亡。
也就是说,那几代人的模式是无法再复制的,也拿不出资源和代价来复制,发展要回归正常、回归本源,这就是“新常态”。
但是,如今的资本和巨头天天忽悠底层的路径仍然是,
少生孩子--精英培育--考入名校--赚大钱娶美女--横扫北上广深
但这个概率太低了,对于广大刚刚脱贫和尚处于低收入阶段的人群来说,正确的道路应该是,
多生孩子--自然培育--正常学校--普通工作--三四线城市--后代大城市。
当资本之手要扭曲人性常态,把贩卖焦虑的链条要深入传导到三四线城市和乡村时,上面以雷霆之手将之掐灭。
正因为穷人本钱小,才不能把有限的资源投入到追求小概率事件上去,而是要追求成功概率更高的数量碾压质量。
对那些刚刚脱贫的人口和低收入人群给予生育补贴,不但有能有效稳住他们的经济状况,防止再次返贫,而且能为少子化的都市圈提供有效的蓝领和中基层,让失血的县域经济焕发新机。
人生是个长跑,什么“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完全是个伪命题,所以,不管精神上的什么K12补课和精英教育,还是肉体上的生长激素、配方奶粉,一律都给我消停点。
03
1964年,为了应对复杂的国际国内局势,中央毅然把中国的城市分为一线、二线、三线,极大改变了国家生产、国防和工业的布局。
大西南,是中国的腹地、中国的纵深,是我们压轴的地盘和本钱。
抗战时期,它是最稳固的后方,建国之后,它是我们底气的倚仗,如今,它又要成为担负起为中华民族“补流”人口的重担和任务。
大西南和三线,才是中国经济的最重要支点,他们发展不起来,我们的内循环根本就转动不开。
在过去的几十几百年,我们会讲大槐树寻根,讲“老家河南”,在未来的几十几百年,你身边的很多朋友和后辈会来自川滇黔贵,是“老家西南”,从老家河南到老家西南,是中国地理经济格局的巨大变化,是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历史使命。
1965年,三线建设的龙头攀枝花市,打下了钢铁基地的第一根桩基。
2021年,三胎补流的龙头攀枝花市,发下了拉动人口的第一份文件。
伟人已逝,沧海桑田,变化的,是音容笑貌,不变的,是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孜孜追求,是迄今仍回响在耳边的“人民万岁”,是一切回归人性与常态发展的生态文明。
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
欢迎关注鉴茶院微信(ID:jcytoday),每日锐评时事,深读财经。
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观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