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大多数文学作品不过是时代的产物,不一定能让其他时代的读者产生共鸣

【本文来自《为什么金庸古龙的武侠被奉为经典,现在网络中的玄幻小说却不被广泛承认?》评论区,标题为小编添加】

高中时候外面卖x版书,10块一本砖头的那种。黄易的花了几个月才凑了一套。每次买到基本上一天看完了(上课照看不误,也算是某种成瘾?)。温梁的书倒是都看过一些,古龙的也看过,没啥深刻印象。都是学业忙完了当休闲看的。现实中真没碰到几个吹金庸书的。最根本的原因我觉得是中国发展得太快了,快到我这种对流行不怎么感兴趣的闲得没事做准备追一下香港流行的时候却发现其已经过时了...

高中那会,王菲的歌还算流行,但是香港流行无非跟风欧美流行(或许只是部分人这么认为的?),那时候欧美流行刚好能通过网络比较廉价的获得,所以放着一手的流行不去追犯得着去看二手的么。

可能比我早一点的年代金庸的书被当作洪水猛兽。我大舅家就是把武侠类的直接藏起来。到我自己去找书看的时候,老师看到我们买武侠科幻杂志看也不过是要求不要上课看,而不是像我小时候听表哥说过的那样直接当堂撕书。

文学作品嘛,绝大多数只不过是时代的产物。这类作品,也就同时代的人看看不错,并不适合其他时代的。

为什么我读书的时候没人拿金庸的国学素养说事呢?零几年印刷业大发展(反正我是这么感觉的),《论语》《老子》等等一系列的经典都是几块钱一本。我们作为学生用自己的钱就能买一套二十四史(合买)。三言二拍(我的是三拍,收了后来北大整理的),金瓶梅(初中买了看了,差评)等等带点情色的古典作品都能初高中就买来看,根本就不缺现代的国学素养的小说。看完《水浒传》感觉不爽,然后找了《水浒后传》的爽文(按照现在观点来看)。

金庸的国学素养比我高,那又如何?几百年前的先辈们写的小说,还能流传下来,其中的xx素养难道比不上他的作品?所以很抱歉,作为求学于世纪之交的八十后,金庸的书没时间去看也就是很自然的事。至于大师的称号,那么多作品能够流传几百年的作者都没被誉为大师呢。

后来我读大学的时候探究了下,发现我们那一代真的算比较幸运的。那时候出版的古典经典中有诸如《唐诗》《宋词》这样的砖头一样厚的,我在图书馆看到同款的——1978(79)年出版的。中间二十多年没再版,仅仅世纪之交再版了。我想任何一个初高中生,如果像我那样看到过一墙一墙的无所不包的我们的先辈的传世经典的时候,恐怕是难以对现在的某些大师的国学素养(不管有没有)产生点什么惊叹的情绪的。

内地经济的发展,内定的青年就从仰视某些文化变成平视某些文化,不是很正常的么。小学时候一早年拉壮丁去台湾省的族亲回来看看都能被热议很久,主要是比较下生活水平差异什么的。现在呢?一年多没停电的我惊诧的看到前段时间台湾省停电停水的消息...

2021-08-06
文娱

观察者APP,更好阅读体验

马斯克宣布“美国党”明年参选,共和党人警告

“美国想‘打下’中国无人机?不可能”

“上演发癫闹剧的美国,正给中国让路”

对马斯克的首个实质性反制,来了

贝森特也威胁上了:赶紧谈,否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