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内固定电话当时可以拨号。但出了市区就需要人工接线,我在1989年之前经历过

【本文来自《对“此头像为本人真实照片”的公开回复》评论区,标题为小编添加】

市内固定电话当时可以拨号。但出了市区,就需要人工接线,这个我自己在1989年之前经历过了。

转贴一个东西:

在杭州市民蒋勤勤家里,至今有一部面板发黄的座机,虽然已很少被使用,但仍然被珍藏着。作为杭州最早进入个人家庭的固定电话之一,它记录了蒋勤勤的一段珍贵记忆。

蒋勤勤今年七十岁,早前是一名话务员。1965年,她初中毕业后考上了邮电学校,毕业后被分配到杭州电信局。那时打电话并不像现在可以自动接通,而是需要人工操作交换机,接通不同地方线路实现通话。蒋勤勤属于长话科,负责处理长途电话中的来话、转话、去话。

据她回忆,改革开放前一般打电话的都是政府工作人员,话务量也不多,一天不足百单,通话内容主要是下发通知、汇报工作之类。随着改革开放政策实行,浙江经济迅速发展,企业间通信需求增加,话务量急剧上涨,单萧山地区一个早上接通的长途电话就达三百多单,“销售”、“供应”成为话务员口中的高频词。

那时普通人要是想打长途电话,需要排队到当地电信营业厅登记。先从工作人员接过一个单子,填写姓名、要拨通的电话号码、单位、要找的人等,然后回到座位上等待。工作人员会将这些需求传递到话务员那里。杭州电信局长话科最多时有五六百人,三班倒,仍然满足不了通话需求。

80年代末,普通人家里可以装固定电话了。蒋勤勤每天与电话打交道,也很想在自家安装一部,然而高额的初装费还是让她犹豫了很久。那时普通工人一个月工资才十几块钱,而一部固定电话初装费要三百元左右。再三思量,她最终还是拿出家庭全部积蓄,装上了座机,成为杭州最早装固定电话的家庭个人之一。

固定电话初装费1993年左右我们这里记得也得2000大洋,相当于大半年的工资,心疼了好一阵子。

2021-08-02
社会 生活 历史

观察者APP,更好阅读体验

中企派2000名工人赴欧建厂,英媒还在存心挑拨

中方警告新任美驻港澳总领事:勿越“红线”

“美国学生阅读和数学惨不忍睹,堪比经济危机”

“中国对部分基层社区的援助,连我们都感到意外”

联合国制裁时隔10年恢复,伊朗总统:天塌不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