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是上海人,不过小时候见过的上海人的确比我们本地人洋气,大人们很羡慕上海人
【本文来自《上海一直是最时髦的,不过当时外地人买机械手表,是要单位开介绍信的》评论区,标题为小编添加】
先说,上海当年那些国营老牌厂,的确是出了很多不错的东西。衣食住行各方面也多少都有些代表性产品。
但是,有些人的话,咋就那么小布尔乔亚呢?
什么叫做都是工人阶级,大庆工人就是一穷二白?上海工人的先进性就因为不是一穷二白?富得流油?喝清咖的工人就比啃玉米的更先进?穿的确良的就比穿粗布的先进?
这观点的出发点就说明潜意识中是同志,还是假同志,值得打问号。
当时髦和洋气挂钩的时候,那自然不敢和上海比洋气。
但是当时代不同了,时髦不和洋气挂钩了,那就不一定了。
而从更广阔的历史背景看,洋气并不是啥好事……所以…时髦嘛……留给后人评价吧
我不是上海人,不过小时候见过的上海人的确比我们本地(安徽和浙江都生活过)人洋气。小时候不觉得上海人有什么值得骄傲的,不过家长很羡慕他们。
现在去上海旅游,地铁上人们的穿着打扮还是比杭州的时尚,这种差距不是一年半载可以追平的。
我不是那个时代的人,所以同大庆比可能是不恰当。只因为听说过“工业学大庆,农业学大寨”,并且看到的旧版人民币上或者宣传画上多数是钢铁工人等艰苦朴素的形象。这与上海工人实际中给我留下的印象还是有差异的。当然,照片上那个时间我都还没出生,更不可能在上海见证到底是怎样。
工人阶级除了艰苦奋斗,更应该努力掌握先进的生产力,也就是积极学习包括外国科技在内的科学文化。上海工人,可能在这方面相对突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