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传记电影就难拍,拍名人传记就更难,《革命者》是一部可以写进中国影史的电影
【本文来自《《革命者》不错,建议去看,但是有几处虚构部分我不喜欢》评论区,标题为小编添加】
我对《革命者》很失望。
这部电影对李大钊人物的刻画浮于表面,人物自始至终都是圣人模式,没有对一个革命者进行立体的呈现。
一 . 李大钊从投身革命运动到38岁就义,整个人生的革命历程应该是一个有变化的,有思考的,有成长的过程。但是很可惜,影片中的李大钊一直是以一个革命先驱者的姿态出现在各个历史片段中。影片的几段历史回顾其实很容易做到人物思想成长:从工人罢工运动中,意识到要广泛联系农民;从游行抗议遭到镇压,意识到除了有主义,也要有武装;从陈独秀的被捕,意识到革命的火种应该遍布全国……但是电影中,这些革命意识的成长,却轻易拂过了,留下的只有李大钊和农民一起干农活,倚在妻子肩头喃喃自语要有枪;将怀表还赠给陈独秀表达约定,这些镜头闪过之后,却没有相应主题的升华,导演若觉得功力不足以表现,那在这个时候加上一两句旁白或字幕,作为下策也是很容易能达成的。
二. 李大钊不仅仅是革命家,他也有家庭,有妻子,有子女。革命者首先是一个人,家国情怀中,家与国是密不可分的。然而影片中,这些家庭温馨的场景只出现在回忆片段内,最让人难以忍受的是对家庭郊游的片段用了类似于家庭摄像的视角和滤镜(可气)。按个人观点,应该刻画李大钊狱中的细节来反映对家庭,家人的思念来表现李大钊作为丈夫,父亲温馨的一面。比如:有一个镜头,李大钊倚在监狱墙上,用双手做飞鸟的剪影。看到这个镜头时,我以为会在之后回忆片段里出现李大钊和孩子们在蜡烛的微光下做剪影游戏的镜头,以此作为呼应,来表现狱中的李大钊思念孩子。然而,并没有。那么请问李大钊在狱中的这个镜头说明了什么呢?要自由?
三. 李大钊就义这场戏,是要表现他从容不迫,视死如归。这没有错。但是,表现的方式依然是圣人模式。个人观点,李大钊在知悉死刑时,应该有诸多的心里活动,比如:对革命抱负的希冀,对党内同志的告别,对家庭家人的亏欠等等。这时候内心不应该是平静,而应该是不甘心的。直到当他看见和自己一起赴刑场的同志们的时候,他才意识到作为一个先驱者,一个革命导师,他在最后一刻应该表现的责任,这个时候才应该真正进入到视死如归的状态。
四. 还是最后就义时的一个细节。李大钊摘下眼镜。可以认为这个动作是为了和李大钊就义前留下的那张未戴眼镜的历史照片相吻合。但是,摘下眼镜,扔在地上这个动作对整场戏,整部电影有什么帮助吗?我在看预告片时,看到这个动作。下意识地补上了构思:李大钊摘下眼镜,在走上绞刑架前,将眼镜交给刽子手。在下一个场景中,李大钊的子女收到了李大钊身上唯一的遗物,她的女儿颤抖着将父亲的眼镜戴上。这样的处理,一方面可以表现李大钊在就义前对家庭家人的不舍,给家人留下唯一的遗物;另一方面可以表现后人接过李大钊的遗志,并透过他的眼镜,替他去见证未来赤旗的世界。很可惜最终影片并没有好好利用摘眼镜这个细节。
除了李大钊这个人物的处理以外,电影还有些问题。最主要的一点是,革命者为什么要革命,他们的目的是什么?这一点没有作为起因表现出来(唯一的是俄罗斯那边刚革命成功,这边俄罗斯人枪杀报童)。制片,导演他们想当然地以为,观众们都知道这是主旋律电影,所以大家都知道反面人物是谁,帝国主义,军阀,蒋介石……欺压剥削,残杀无辜,这些你们都知道的,不需要在我的作品里再来说教了。好吧,我只能报以最大的善意希望这是他们真实的想法。
最后,说一下演员。
李易峰扮演毛主席,形象上没问题,就是没见过冬天在室外穿着衣服洗冷水澡的,是不是导演觉得主席形象很重要?可能导演太年轻,没见过主席北戴河游泳的影像资料。还有主席和李大钊同行的时候,一路上李大钊步伐都是落在毛泽东肩后的,导演很可能又一次自作聪明地认为李大钊虽然和毛泽东有师承关系,但是还是有必要谦恭地让主席走在前面,尽管当时毛泽东只是图书馆管理员。
蒋介石定李大钊生死这场戏,我没仔细看,一方面我一直在想这个演员是谁,另一方面我觉得蒋介石镜头太多太长,蒋介石对李大钊的生死根本不会有多挣扎,多考虑。就算历史上蒋介石真的反复琢磨了,电影也不应该这样表现。另外同样是用看戏场景的动静对比,来表达角色内心思想激荡,刘德华在《投名状》里看戏的场景,笑着哭,哭着笑,表演要远远好于韩庚。我现在想起来蒋介石的演员是谁了。
张颂文的演技非常好,他的微表情处理一如既往的高水平。但是一个好演员并不能撑起一部电影,使它成为佳片。
真不可理解,你所说的一切皆是我感觉电影成功的地方,当然,还有更多,也真奇怪了呢!
人物的心理刻画很难描述,不仅仅是表情、眼神、动作,情节叙事到了,哪怕不出现任何镜头 只要观众感受到了就是成功的,这个恰恰是导演的功力所在,在《革命者》中,我感受到了李大钊为国家民族找寻光明之路,为唤醒劳苦大众一次次的用心良苦,我感受到了作为军阀的儿子,张学良无论后世怎么评价,依然会选择支持杀害李大钊的心路历程,也感受到了蒋介石的阴险凶残,更感受到了青年毛泽东意气风发对中国革命充满着热情和希望,还感受到了中国共产党早期牺牲的烈士们视死如归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对反革命的蔑视,更感受到劳苦大众受到革命者李大钊的唤醒与感召,成为坚定的革命者。
种种这些,都是在两个小时内用电影镜头深刻刻画出来的,难道你没感受到吗?
你说演的像圣人,而我却感受到那么的朴实无华有血有肉的革命者李大钊。你说在监狱里手影的细节不足,我却感受到当时李大钊的心理,让自由的和平鸽在中华大地无处不飞扬,即使是反动派的监狱内。你说青年毛泽东走在导师前面,我却看到了大钊同志的平和谦逊和对青年人的提携与关怀啊!
为何一部电影会产生如此反差极大的观感呢?我真的不明白啊!
整部电影,恰如专家汪海林老师所说,是一部难得的高分电影,在我心里,这部电影已经是中国传记电影的标杆了。
自古传记电影就难拍,拍名人传记就更难,这部革命者是一部可以写进中国影史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