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一下:黑海风云再起,俄罗斯为何必须把握住?

大家好,我是在观网陪您看世界的谷智轩。最近,这黑海又不太平了。上周三,俄罗斯国防部表示,俄罗斯黑海舰队的一艘护卫舰,当天在黑海向一艘英国驱逐舰发出了射击警告。俄罗斯话音刚落,英国国防部立马否认三连,我不是我没有,别瞎说啊。结果第二天凌晨,俄方就把视频放了出来,画面中,俄军出动了一艘快艇、两架战机驱逐英国军舰,什么叫杀人诛心啊?不光是英国,另一个北约成员国荷兰,紧接着也声明称,该国一艘护卫舰在黑海遭到了俄军战机的“佯攻”,指责俄罗斯侵犯“公海航行自由”。到了本周一,美国高调宣布,将会联合乌克兰、英国、加拿大等三十多个国家,在黑海展开联合军演;俄罗斯没在怕的,随即公布了俄军在地中海演习的视频。这些事件都有一个共同点,每当一些国家在黑海稍有一点不安分,都会遭到俄罗斯最为强硬的回击。黑海对于俄罗斯而言,究竟意味着什么呢?本期《消化一下》就和大家聊一聊,俄罗斯的黑海风云。

黑海是欧洲和亚洲之间的一个内陆海,通过土耳其海峡与地中海相连接,面积约42.4万平方公里,差不多是五个渤海的大小。地方不算大,但地缘意义无比重要。它是连接欧亚非三大洲地中海水域的重要组成部分,将处于边缘的东欧、东北欧与欧亚大陆内部连接起来。经济上,黑海一方面通过地中海与两大洋相连,另一方面联通欧洲和亚洲的多瑙河流域、伏尔加河流域和高加索地区,并通过高加索走廊联通里海和中亚,是商品在欧亚大陆内外流转的重要运输通道和集散地。政治上,黑海最重要的价值,在于它“可控的联通性”——关键词:“可控”。黑海海峡,即博斯普鲁斯海峡、马尔马拉海和达达尼尔海峡的总称,也叫土耳其海峡,是黑海与地中海唯一相连的通道。其中第一道“关卡”博斯普鲁斯海峡,长度不过30公里,宽度最窄处不过700米,比黄浦江宽不了多少。黑海作为沟通三大洲和两大洋的战略要地,它的“开”与“关”,可以完全通过控制一条狭长的海峡来决定。黑海是门户,黑海海峡则是钥匙。控制了黑海海峡,就是控制了东北欧洲、东部欧洲和亚洲高加索地区与外界的海上联系。海峡一“开”,黑海水域就是联通欧亚内陆与外界的便捷贸易水道;海峡一“关”,那基本上黑海沿岸哪个国家最强,它就是哪个国家的“内湖”,而如果这条海峡只有一个国家的海军能走,那么这个国家就可以把黑海当做前沿基地,向欧、亚两个方向扩张 。

黑海如此重要,那必定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它的历史当然也是风云迭起,罕有太平。说起这黑海风云,就必须提到近代以来,主宰这场“权力的游戏”的几个主要玩家。黑海的头号玩家,毫无疑问是俄罗斯。

俄罗斯作为一个统一国家的历史,最早可以溯源至1547年伊凡四世加冕沙皇。当时,这个国家经历了11世纪开始长达五百年的封建割据,又做了两百年蒙古人的藩属,还打了几十年的统一战争,可谓是百废待兴。然而,这个新生国家却在地缘上有个两个天然劣势。第一,东欧平原没有任何具有军事意义的地理屏障,当年蒙古铁骑长驱直入灭了基辅罗斯,已经给斯拉夫民族敲响了警钟。这为后期俄罗斯的大陆战略埋下了伏笔。第二,那时的俄罗斯地界不与黑海相连,而波罗的海出口把持在强大的瑞典手里,暂时动不了,北方海域的出口,每年有四分之三的时间封冻不能通航。所以严格意义上说,当时的俄罗斯只能算个内陆国家。

与此同时,世界进入大航海时代,世界新航路开辟,人类第一次建立起跨越大陆和海洋的全球性联系,欧洲各国疯狂抢夺殖民地资源与贸易主导权,而沙皇俄国经历多年战乱,经济与技术相对落后,又因为缺少出海口,长期被迫“闭关锁国”,很有可能就这么被排挤到欧洲贸易活动外围,在这场大比拼中垫底、甚至被淘汰。另一方面,莫斯科河流纵横交错,水运、陆运线路交织成网,有发展海洋经济的优越地理条件,加上俄罗斯国内打击封建大领主、巩固中央权威的需要,获得出海口、打通对外贸易的远洋航线,对俄罗斯统治者来说,就成了燃眉之急——“莫斯科不是去统治世界, 就是被窒息而死”。

要致富,先修路。当时俄罗斯有三种选择:向西从瑞典人手里夺下波罗的海出海口,向南攻打克里米亚汗国,与它背后的主子奥斯曼帝国硬扛,打通黑海—地中海线路,或者么,“我全都要!”只可惜,当时俄罗斯国力不济,国内统治集团内部矛盾与阶级矛盾相继爆发,外部更有东面邻国不断骚扰,最后连“东稳南守西进”的迂回路线,也做了个半吊子。过了近两百年,两大出海口一个也没到手。那个时候,欧洲人已经经历了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为殖民地干了好几次架,航海技术更是遥遥领先,蒸汽机都快搞出来了。连“路”都没有修好的俄罗斯急了,天降猛男彼得大帝大手一挥——给爷冲!

在西面,俄罗斯1700年与波兰、丹麦结成北方联盟,与瑞典大打出手,打了21年的北方战争,最后打赢了,拿到了波罗的海东岸的大片土地,打开了波罗的海出海口。

在南面,俄罗斯正式开始了与土耳其旷日持久的“黑海争夺战”。说到这,黑海的另一个大玩家土耳其,终于登场了。黑海曾长期处于土耳其的前身,也就是奥斯曼帝国的控制之下。除了今天的土耳其之外,位于黑海之滨的保加利亚,也被奥斯曼帝国统治了500年,乌克兰沿黑海的部分,即克里米亚汗国,也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是奥斯曼帝国的藩属国。在18世纪之前,奥斯曼帝国的鼎盛时期,黑海甚至可以说是土耳其的“内海“。现在人一听到“内海”这个词就敏感,当时的人也是如此。土耳其对黑海的控制,让当时还是“内陆国”的俄罗斯,神经感到阵阵刺痛。

俄罗斯秉持一贯的风格:要”修路“,先抢地,土耳其当然是不肯的。1676 年,俄罗斯吞了乌克兰,土耳其很快挥师进军俄属乌克兰。1686年,彼得大帝登基4年之后,为报在第一次俄土战争中失利的仇,俄罗斯加入奥地利、波兰的“反土”同盟,远征克里米亚,彼得大帝更是数次“御驾亲征”,不过没能复制在波罗的海的战绩。俄罗斯与奥斯曼帝国都是大国,幅员辽阔,有战略纵深,黑海海峡及黑海沿岸的土地固然重要,但并不伤及国本。今天丢了地,没关系,爷多屯几个兵,多刮几块地,多交几个兄弟,明天再干一场,拿回来就是。尽管1699年之后,奥斯曼帝国由盛转衰,土耳其人在几乎所有战争中都丢了地,但凭着祖宗攒下来的家底,依然跟俄罗斯打得有来有回。241年间,两国足足打了十二场战争,从十七世纪,一直打到了二十世纪。

话说回来,那段时间,尤其是十九世纪之后,奥斯曼帝国日薄西山,但俄罗斯帝国也没好到哪里去。1828年第八次俄土战争,沙俄大获全胜,本可以一举拿下博斯普鲁斯海峡的控制权,实现长久以来独霸黑海的梦想。然而,此举引发了英、 普、奥等国强烈不满。在这些国家的逼迫下,俄国1841年不得不签订新的海峡公约,规定土耳其受英、俄、普、奥的“共同保护”,任何国家的军舰,平时都不得通过黑海海峡:“肥肉”飞了,美梦碎了。1844 年、1853 年,俄罗斯两次企图说服英国,共同瓜分土耳其。然而,俄国扩张的势头,让英国十分不安,如果沙皇掌控黑海,那么英国在地中海的势力,将受到严重威胁。1853年,俄罗斯发动第九次对土战争,也就是克里米亚战争。起初俄罗斯有压倒性优势,但随后英法两国参战,战局很快被逆转。在海上,俄国的老式木帆船,远不是英法铁甲舰的对手,黑海舰队几乎全军覆没。战争的结果是,俄国被剥夺了在黑海保有舰队,以及在黑海沿岸建立要塞的权利。黑海海峡彻底“中立化”,禁止外国舰队通过。

克里米亚战争,是西欧列强首次亲自下场、参与俄土之间的黑海战争。从一个角度看,俄罗斯的西扩,引起了西欧各国的强烈不安,导致他们将俄国对黑海的掌控,与地中海的安全、以及对近东、远东地区的控制,直接关联在了一起。而相对的,不断衰弱的土耳其,已经无法维持与俄罗斯的黑海地缘均势,没法为西欧诸国扼守门户,这就给了英法等国搅局黑海的强烈动机。从另一个角度看,这场战争,暴露了俄土两国海军与西欧国家的差距,俄土不想让其他玩家参与,但都缺乏“区域拒止”的能力。从那时候开始,黑海就不再是俄土两家的棋局。之后几次俄土战争,无论是哪方占优,最后的胜利都掌握在别人手里。黑海地区的争斗,甚至不再局限于黑海沿岸国家,而成了牵动世界格局的重大事件。至此,黑海问题变得“国际化”了。

奥斯曼帝国在一战后解体,变成了今天的土耳其,而二战之后,苏联如日中天,整个冷战时期,黑海几乎全部被苏联收入囊中,成了苏联的后花园,黑海的地缘均势更加失衡。此消彼长之下,土耳其只好转向北约,而西方国家也需要土耳其守住大门,将苏联拦在地中海之外。两边一拍即合,土耳其就成了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对抗苏联的桥头堡。而黑海,就成为了美苏争霸的前沿阵地。苏联是黑海沿岸国家,搞“区域拒止”至少还有几分道理可讲。可这美国离黑海十万八千里远,想介入黑海事务,光说要给盟友站台可不够,至少还得掰个理由出来。美国找的这个理由,就是所谓的“航行自由”。

近代以来,领海的扩张,导致公海的面积不断缩小,各国在领海权益上的矛盾也越来越多,大家都需要一个被普遍接受的“国际海洋法”。美国作为一个海洋大国,认为公海的面积变小,四舍五入就是美国的权利遭到了侵害,所以就成了国际海洋法最积极的推动者。1982年,各国达成《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以保护航行自由的权利,不过公约的第十一部分规定,海底矿藏的开采,不在国家管辖的范围内。这一点和美国的利益相悖,所以美国至今也没有加入这个公约。美国对国际规则的态度,一贯是“合则用,不合则弃”,虽然不是《公约》的缔约国,但这丝毫不影响美国借“航行自由”的名义挑衅其他国家。

当各国还在协商联合国海洋法的时候,美国的卡特政府就出台了“航行自由计划”,通过“航行自由行动”,来确保自己所谓的“航行自由权利”。翻译成人话,就是把军舰开到别国家门口碰瓷,看你会不会真的揍我。美国这计划刚出台,就遭到了世界各国的反对,阿根廷、巴西、中国、哥伦比亚、菲律宾、苏联,包括越南,都发表声明谴责。美国的军舰在全世界横行霸道,结果没想到在苏联那里吃了瘪。

1983年,苏联宣布实施《领海、内海与港口的外国军舰航行与停靠规则》,规定波罗的海、鄂霍茨克海和日本海的苏联水域,都适用“无害通行”,唯独把黑海排除在外:来黑海,准没你好果汁吃。美国认为这是苏联对自己的挑衅,马上就要出来比划比划。1988年,美国派导弹巡洋舰“约克城”号和驱逐舰“卡伦”号进入黑海,到黑海舰队的总部塞瓦斯托波尔附近“无害通过”。美国的军舰刚进入苏联领海,马上就遭到了苏联船只的拦截。美国还是搬出老一套说辞,说这是“航行自由”。美国原以为,苏联海军实力弱小,一定不敢硬碰硬,没想到苏联军舰不由分说,直接撞了过来,这就是“黑海撞船事件”。事后美国谴责苏联“不尊重国际法”,不讲武德,偷袭老师傅。但在行动上却老实多了,知道苏联人真的会动手后,美国不再亲自挑衅,而是派小弟上前叫阵,“死道友不死贫道”,这也是美国的传统艺能了。

春去冬来,转眼间苏联解体,冷战结束,黑海的地缘形势又出现了巨大的变化。前面说了,黑海风云,长期以来一直是俄土两国主导,英美等国搅局,能搞离岸平衡就搞,不能搞就亲自下场推一波。此时,俄罗斯作为苏联的继承者,几乎失去了所有的黑海军事基地,黑海舰队支离破碎,就连舰队驻扎的塞瓦斯托波尔港,都是跟乌克兰租的。一旦出现了权力真空,后面会发生什么呢?

靠着当年北约提供的大量军事援助,土耳其一跃成了黑海一霸。而我们再看看如今的北约,为了遏制俄罗斯,继续加紧东扩。2004年,保加利亚、罗马尼亚两个前社会主义国家,相继加入北约,获得了大量武器装备援助,成了黑海边上的新玩家;不仅这两国,乌克兰和格鲁吉亚也蠢蠢欲动,试图把黑海变成北约的后花园。这么一来,土耳其的重要地位就下降了。土耳其只希望北约去恶心俄罗斯,不希望北约来恶心自己。而后来发生的事,更是让土耳其如坐针毡。2003年,美国突然下场,推翻了土耳其的邻国伊拉克。美国这一搞,不仅刺激了整个伊斯兰世界的反美情绪,还煽动了东南边库尔德人的独立浪潮。

土耳其念念不忘往日的辉煌,有大国梦,势必不甘心一直给人当小弟。土耳其发现,比起北约,自己和俄罗斯的共同利益,反倒是越来越大,于是“一笑泯恩仇”,反手就当起了北约的“内鬼”。2004年普京访问土耳其,两国领导人共同签署了《加强友谊和多方位伙伴关系的联合声明》。2006年,俄罗斯外长拉夫罗夫又访问土耳其,就伊拉克、中东改革、伊核问题等等,都达成了协调。

而到了2014年,发生了两件大事,一是克里米亚危机,二是埃尔多安上台,两件事直接把俄罗斯和土耳其推到了一起。克里米亚危机后,西方对俄罗斯施加经济制裁,让俄罗斯苦不堪言,需要土耳其开辟新市场。而“埃苏丹”上台后,在宗教上疯狂开倒车,大搞泛突厥主义,被西方世界孤立。2016年土耳其军队造反,虽然“埃苏丹”在厕所里直播,号召民众上街和军队搏击,最终挫败了政变,但美国却执意要打“埃苏丹”的脸,带头给政变军官求情,又把土耳其推向了俄罗斯那边。

经济上,俄土两国越走越近。2005年,横跨黑海的“蓝溪”天然气管道开始运营,从俄罗斯的斯塔夫罗波尔出发,穿过黑海,经过萨姆松将天然气送到土耳其,吞吐量160亿立方米。“蓝溪”管道输送的天然气,占俄罗斯出口土耳其天然气的一半以上,为俄罗斯的天然气打开了市场。“蓝溪”管道开通前,土耳其的81个省份里,只有10个可以获得天然气,而这条管道一开,能通天然气的省份猛增到78个。天然气市场的不断扩大,导致“蓝溪”管道严重超负荷运营。2014年底,普京宣布启动新的“土耳其溪”项目,分成两条线,一条直接对土耳其供气,另一条过境土耳其,向南欧和东南欧地区输气;两条管线加起来,吞吐量可达315亿立方米,去年年初刚刚竣工通气。“蓝溪”和“土耳其溪”,成了俄罗斯重要的钱袋子。俗话说,断人财路等于杀人父母,就算是从钱的角度考量,俄土也绝对不会容忍别国染指黑海。

这个“别国”,主要指的就是美国,次要指的是英国等前黑海主要玩家,现美国的小弟。自1988年“黑海撞船事件”后,美国在这个地方小心了很多,很少亲自动手,更多派冤大头出马搅浑水。而这次的冤大头,就是英国。英国脱欧后,在国际社会中的影响力也大不如前,虽然提出了“全球英国”的战略,再装一装大国,但这太阳都落了多少年了,也该醒醒了。今年五月底,“伊丽莎白女王”号航母刚开始全球航行,穿越地中海、印度洋、太平洋去执行所谓“自由航行”行动,结果刚出发没过久,就发生了舰载的F-35战机迫降外国小岛的事件,皇家海军颜面扫地。

为了让人们继续相信英国受到了保卫,皇家海军亟需找个机会,证明自己尚能一战。正好上个月普京拜登会面结束,美国拉上三十多个小弟在黑海搞军事演习,想给俄罗斯一个下马威。英国是黑海的老玩家了,在黑海航道上有地缘和商业利益。而俄罗斯虽说是北约的心头大患,但离英国足够远,打不到自己,加上美国在背后撑腰,这些都让英国觉得自己行了,把军舰开进黑海,还带上了BBC个记者,明摆着想要记录下这个“光荣时刻”。后面发生了什么事,大家都知道了。有趣的是,就在被俄罗斯国防部无情打脸的前一天,一份英国国防部的“机密文件”,被特工稀里糊涂地“遗失”在了公交车站,又被“热心群众”捡到后送给了BBC。这份“机密文件”,不仅显示英国精心策划了这场挑衅俄罗斯的闹剧,还“无意”中泄露了英国打算保留在阿富汗驻军的“秘密”。不过,经过了这次教训,英国人应该也算是记住了,去黑海,准没有好果汁吃。

2021-07-02
国际 社会 生活

观察者APP,更好阅读体验

法外长反咬一口:今天向美国屈服,明天中国就来要价

“这个道理,中国人想通了,如今美国人却不懂了”

“跟中国比,真抠”

垃圾不够烧?变化如何发生的

中方回应加拿大“捅刀”:没有法律依据,只会损害合作